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对宗教的认识终审稿)

我对宗教的认识终审稿)

我对宗教的认识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我对宗教的认识
提要:
一、宗教意识和宗教是怎样产生的
二、宗教长期存在的认识原因和社会根源
三、如何正确认识宗教与封建迷信的关系(共性与差别)
正文:
宗教不只是一种意识形态,它还是一种具有共同信仰、共同崇拜对象的社会组织,其中包括着教义、教规、宗教仪式(其中又有庙堂、法器、偶像、圣物等实体存在)、宗教活动、个人的宗教行为等一系列内涵。

但是,宗教意识却是产生宗教的思想根源。

如果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不存在宗教意识,宗教就无从产生。

然而,宗教意识并不是人类最早的意识形态,或意识形态之一。

在远古的时候,当人们认为一种现象与另一种现象具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却又找不到经验事实的证明时,就用幻想的联系代替现实的联系,把这两种现象组合到自己的认识结果之中。

比如,大自然的日月星辰、山川地泽、风云雨雪,为什么如此运行人们的狩猎,为什么有时成功,有时失败采集活动,为什么有时收获多,有时收获少人本身,为什么有生、老、病、死,活人为什么有思维能力,人死后的思维能力——“灵性”到哪里去了动物为什么也有生、老、病、死,动物也有“灵性”吗植物也会开花结果,生长死亡,植物也有“灵性”吗那么自然万物呢如此等等。

对于这类问题,在没有科学知识的那个时代,都很难用经验知识进行回答。

可是,人们又迫切地希望知道它们的原因,特别是与人类生存、发展相关的那些事项。

于是作出这样的推理:既然所有的经验知识都告诉人们,原因
发生在结果之前,那么,发生在这类结果之前的一切现象也都可以成为原因。

因此,人们就用幻想的思维形式构建了一系列因果联系的链条。

对超现实的神灵王国的崇拜和祈求,构成了最初的宗教意识。

这种宗教意识是对正在分化为等级社会的“世俗基础”的反映,同时,又是对这个分化过程的辩护。

至于宗教本身,我们前面提到的它的教义、教规、宗教仪式、宗教活动、个人宗教行为等,当时还是同人们的社会行为合并在一起的,其中自然继承了以往的巫术行为,并在新的条件下增加了对神灵们的崇拜和祈求的内容。

另外,从这个时候起,出现了专职的巫师和祭司。

祭司,是专门为神灵服务的,过去没有,是个新职业。

专职的巫师和祭司也加入了“首领人物”集团,有些大首领本身就是最大的巫师,并常常亲自主持对神灵的祭祀。

可见,此时的巫术意识和巫术、宗教意识和宗教是合并在一起了。

那是一种真正的“全民信教”的社会。

总之,宗教意识和宗教一开始就是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产物,并为这种不平等披上了神圣的外衣
进入文明社会以后,随着经验知识的积累,人类的认识能力和知识成果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科学的思维形式,并构建了科学的知识体系。

科学思维形式反对“用幻想的联系代替现实的联系”,而主张通过建立科学假说,以事实为依据进行严格的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后又经过实践的验证,从而发现客观事物真实的而非想象的内在联系,并构建科学的符合客观实际的知识体系。

但是,科学思维形式又是对幻想思维形式的丰富和发展,它并不排除想象力,而是要求有根据的、合乎认识发展规律的想象力,所以,科学思维形式是包含了幻想思维形式的合理内核的。

科学思维形式的代表,就是最初出现的哲学。

然而,在有了科学知识体系的情况下,宗教意识和宗教井没有随之混灭,而是长时期
地存在了下来,一直到今天。

这是为什么呢?有两个原因,一是认识方面的原因,二是社会方面的原因。

我们知道,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以经验为基础,由经验知识组合起来的。

经验知识直接来自生活实践,随着生活实践的发展而不断积累起来。

经验知识有三个特点——客观性、直接性和表面性。

就其客观性、直接性特点而言,它是建构一切知识体系的“原材料”;就其表面性特点而言,如果没有超越经验知识的更高级的思维形式的参与,它本身不可能“自动地”深入到事物内部,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

我们前面提到的幻想思维形式和科学思维形式,都属于超越经验知识的高级思维形式。

二者的区别在于,幻想思维形式仅凭想象力恫察事物的内在联系,因而构建的知识体系是抽象的、片面的、无条件的,并因此带有绝对性;科学思维形式虽然也包含着想象力,但它同时要求以事实为依据的严格的科学论证,因而构建的知识体系是具体的、全面的、有条件的,并因此带有相对性。

问题就出在这个相对性上。

所以,未被科学知识体系说明过其原因的经验事实,就始终是存在的。

这就是宗教意识和宗教长期存在的认识方面的原因。

然而,认识方面的原因并不是宗教意识和宗教长期存在的充分根据。

虽然在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未被科学知识体系说明过其原因的经验事实”,但这样的经验事实却可以有三个不同的前途或结果:第一,如前所述,它可以仅仅用幻想思维形式去统帅,去发掘,为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做准备;第二,它也可以用幻想思维形式构建因果联系链条,继续组成巫术意识和巫术;第三,当然它也可以用幻想思维形式构建宗教意识和宗教。

可见,继续存在下去的是幻想思维形式,而并不一定就是宗教意识和宗教。

宗教意识和宗教长期存在的真正原因是在社会领域,在社会领域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即:只有在社会领域里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形成反映这种不平等的崇拜与被崇拜、祈求
与被祈求的社会意识,这样的社会意识才会升华到天国,构成宗教意识,并因而组成宗教。

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宗教本身既无本质也无王国。

在宗教中,人们把自己的经验世界变成一种只是在思想中的、想象中的本质,这个本质作为某种异物与人们对立着。

”要把握宗教的本质,“只有到宗教的每个发展阶段的现成物质世界中去寻找”。

然而,现在的问题恰恰在于,进入文明时代以后,“现成物质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不平等一直是存在的,反映这种不平等的社会意识也一直是存在的。

因此,利用这种尘世的反映不平等社会关系的社会意识,构建天国的宗教意识,组建宗教组织也就难以避免。

处于统治者地位的等级或阶级,利用人民群众中的宗教意识建立符合自身利益的宗教组织,为不平等的社会制度进行辩护,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固然是宗教长期存在的主要社会根源;而处于被压迫地位的等级和阶级,利用现成的宗教意识组织起来,打着宗教的旗帜进行反抗,也不乏其例,这才是宗教意识和宗教长期存在的真正根源。

总之,人类认识发展的相对性、“有限”性,只不过是宗教意识和宗教借以说服人,以便占领思想阵地的遁词或借口,宗教意识和宗教长期存在的真正原因是在于社会不平等现象的长期存在。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它信仰并崇拜超自然的神灵,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意识中的歪曲、虚幻的反映,是一咱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封建迷信活动是指算命、相面、测风水、跳大神和处于较低层次上的对神灵鬼怪的信仰。

宗教和封建迷信既有共性,又有所区别,决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

两者的共性在于:
第一,从起源上看,宗教与封建迷信教渊源于原始社会里人类对自然界、人类自身的错误认识。

第二,从思想本质上看,两者都崇拜超自然力量,同属唯心主义,形式上虽有高低之分,本质却相同,均是有神论。

第三,两者都反对以实践来检验,而人人盲目崇拜,绝对服从。

第四,从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看,迷信和神学都有消极作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但是,我们不能据此便下结论:"宗教和封建迷信是一回事"、"一切封建迷信都是宗教"。

因为两者存在区别。

其区别最主要有两大方面:
第一,从社会作用上看,宗教是一种世界观,而封建迷信则是一部分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它来危害人或自觉地作为骗取钱财的一种手段。

宗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是不科学的,但它在人类历史上已有漫长的时间,至今世界上还有约2/3的人信仰宗教。

宗教世界观有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支配着亿万教徒的精神世界,它要求人们虔诚地信仰上帝,并按照宗教教义、教规严格地约束自己的言行,这种宗教观并不直接危害人的生命财产。

而信仰封建迷信的人,要求从鬼神那里求得世俗的现实利益,封建迷信职业者则以各种封建迷信方式作为骗取钱财的手段。

这直接有害于人民的生命的财产。

这两者是不同的,因此,我国对两者采取不同的政策。

第二,从组织形式上看,宗教有完整的、系统的宗教哲学和宗教教义,有其不同程度的宗教组织和团体,并规定有宗教制度和宗教仪式。

而封建迷信是散漫的无组织的。

这也是两者的区别所在.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麦克斯·缨勒:《宗教的起源与发展》;
吕大吉主编:《宗教学通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