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它为现代教育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条件支持。
由于高中生物学科的特点,在生物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较其他学科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学;生物教学;作用
在信息化、教育技术现代化的大潮面前,学校教育特别是传统的高中生物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也正经历着深刻变革。
在实际的生物教学过程中,如何正确、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既能体现高中生物学科的特点,又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提高高中生物教学的效果,一直以来是我们广大高中生物教师积极探索的问题。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信息技术在中学生物教学的作用方面进行一些肤浅的探索。
1.实现生物学教学由微观向宏观的转换
与初中生物学相比,微观性是高中生物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分子与细胞》就属于微观领域方面的内容。
这些内容作为初中学生学习高中生物的入门知识和基础,是高中生物学教学的重点。
但由于微观性,使得传统的板书、挂图、标本、模型等常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完全胜任生物教学的需要。
教师从网络上获取有关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的功能、细胞的生命历程等方面的信息资源,通过适当地改造、重组,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运用于生物教学。
一方面突破了微观的限制,帮助学生走进细胞,降低了学习难度,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
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实现生物学教学由静态向动态的转换
生物体内的各种生命活动不是静止的,动态性是高中生物学的又一个重要特征。
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依靠系统的板书和静态的挂图或图片逐一让学生了解生物体内生命活动的动态过程。
看起来教师很有条理性,学生仍然难以理解和接受。
利用信息技术制作成相关的多媒体课件,能将静态的描述转为动态的表达,既生动又形象。
例如在“细胞的增殖”和“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这两部分内容的教学中,用计算机动画演示体细胞和生殖细胞形成的动态变化过程和结果,学生不仅亲眼看到了两种分裂方式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的数量变化,还通过可视的动态画面理解了细胞分裂的实质。
3.实现生物学教学的实验性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实验不仅是高中生物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更是高中生物学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在可能的条件下,充分利用生物实验室,让学生在实验、实习和探究活动中发现生物学事实、原理当然是教师们的首选。
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由于绝大部分高中生物学实验室的设备、仪器、药品以及时间、空间等条件的制约,高中学生不可能再现科学史上全部经典的生物学实验。
如何解决上述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难题呢?如果适时地利用现代信
息技术所独有的虚拟现实技术,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提高课堂效率。
比如,在“生物膜的流动镶嵌
模型”课堂教学中,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是教学的重点。
教材中介绍了一些科学家们的经典实验,在现有的条件下,学生是不可能动手完成这些具体的实验操作的。
如果仅仅通过教师的讲述和教材中的文字,学生对于这些经典实验没有真切的感性认识,就不会上升到理性层次去认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如果利用信息技术模拟科学家们的经典实验过程,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4.实现生物学复习课的分层高效
高三的复习课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大量的生物学信息,向学生展示知识网络体系。
学生面对多媒体课件中容纳的庞大知识信息,能在短时间内勾起对以前所学知识的回忆,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同时由于多媒体课件的交互性,还有利于教师分层教学,学生自主复习。
教师把知识网络体系展示给学生后,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水平,对没有掌握或不熟悉的知识有针对性地复习,做到查漏补缺,体现了复习课的最终效果。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合理地引进和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教学内容的信息化。
既体现高中生物学的学科特点,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已经成为现代高中教育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