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

1.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教育活动及其内在规律的科学。

2.教育学原理:也称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原理等,是一门教授和学习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包括关于教育的一般原理等的课程。

3.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教育活动,其中既包括具体个人的教育活动,也包括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4.作为一种特殊研究对象的学校教育,因为对他研究的最多,研究的最细,研究的最专。

他有着十分突出的重要特性,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但是不能够用学校教育的规律代替他教育现象的规律。

其实,教育学要对人类社会的所有教育现象都有所关照。

5.教育学的发展总体上可以分为前学科时期,前科学时期和科学化时期三个阶段。

前学科时期,尚未成为独立学科。

在前科学时期,教育学成为独立的学科,但理性思辨和演绎仍然是主要方法,科学研究尚未应用。

科学化时期指从科学教育学至今。

6.教育学的发展趋势:科学化仍然是教育学发展的根本趋势。

同时出现以下时代特征:学科交叉,视野拓展,信息化,国际化。

7.教育的起源学说:第一,生物起源说:生物起源论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但是他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教育社会性质,忽略教育为人类特有的本质属性,不科学。

利托尔诺第二,心理起源说: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夸大了模仿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忽视了人是有意识的,根本上抹杀教育的有意识性,否定了人的社会性,是错误的。

孟禄第三,劳动起源论:劳动起源论认为教育是起源于劳动的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正确8.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第一,原始社会的教育:一,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

二,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为生产劳动服务。

三,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在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进行的。

四,原始社会的教育手段,是极端原始的。

第二,古代社会(奴隶和封建社会)的教育: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人员。

二,教育对象有了鲜明的阶级性与严格的等级性。

三,教育内容逐渐丰富,且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四,教学方法逐渐崇尚呆读死记与体罚。

五,官学与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

六,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

第三,现代社会的教育: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由理想走向实践。

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日趋密切。

三,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手段多样化。

四,教育实施的法制化和民主化。

五,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六,教育日益显现出开放性和整体性。

第四,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一,教育全民化。

二,教育现代化。

三,教育国际化。

四,教育终身化。

五,教育信息化。

9.教育的含义:广泛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进行教育。

10.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性,这也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11.教育的社会属性:一,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

二,教育具有历史性,每个时期的教育都具有自己的特点。

三,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1.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

2.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

3.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4.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12.教育的要素与形态:教育的四要素论:教育者:教育活动中教的主体是主导者,引导者,不是领导者。

学习者,受教育者:学教育活动中学的主体,主体,最基本,最主动,最能动。

教育内容:教育活动中师生共同认识的客体。

教育手段:教育活动的基本条件。

包括物质手段(场所和设施)和精神手段(教育方法途径)也有三要素论,将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更换为教育影响。

即学习者和教育者之间的桥梁叫教育影响。

13.教育的主要形态:根据教育活动的规范程度,教育可以分为正规教育(国家教育部门认可)与非正规教育(比较灵活)。

根据教育现象存在时空中的形式可以分为实体教育(现实空间)和虚拟教育(信息技术,网课)。

从教育活动存在范围,可以将教育划分为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第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一,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和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二,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和制约教育目的。

三,生产力发展影响和制约课程设置及内容选择。

四,生产力发展影响和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及组织形式。

第二,政治对教育的影响:一,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社会性质。

二,政治制度影响教育宗旨和目的。

三,政治制度影响教育领导权和受教育权。

四,政治制度对教育管理体制有着重要影响。

第三,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一,人口数量对教育的影响:人口数量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人口数量增长速度影响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和战略重点的选择。

二,人口质量对教育的影响三,人口结构对教育的影响:人口年龄结构影响教育发展;人口就业结构影响教育发展。

第四,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一,文化观念影响教育观念。

二,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

三,文化传统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教育系统对个体,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实际作用和影响。

教育功能可能是正向促进,也可能负向阻碍,分为教育的个体功能和教育的社会功能两大类。

属于派生功能或工具功能。

第一,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一,促进经济增长。

二,推动科技发展。

三,提高劳动者素质。

或者说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第二,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一,维系社会政治稳定。

二,提高社会政治文明水平。

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

四,培养社会政治人才。

或者说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教育是一种影响经济政治制度的舆论力量。

第三,教育的人口功能:一,教育是调控人口数量的重要手段。

二,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途径。

三,教育可以使人口结构趋于合理。

四,教育有利于人口流动和迁移。

第四,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一,文化传承。

二,文化选择。

三,文化交流。

四,文化创新。

或者说,教育具有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教育就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教育就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1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科教兴国是一项重要战略。

3.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要明确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包括教育受到生产力,政治,文化,人口等社会构成要素影响,并且作用于这些社会构成要素是教育的外部关系。

而教育与人的发展反映了教育的内部关系,构成了教育的内部规律。

个体发展:综合个体发展的内容和过程,教育学领域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各自内部及其整体性结构所发生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尤其指学校教育阶段个体身体成长。

心理成熟的过程。

(过程,身体成长,心理成熟)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一,顺序性: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向高级的顺序。

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

二,阶段性:要求教育要有针对性,不能一刀切。

在教育中,教育者要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育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三,不平衡性:教育必须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抓住敏感期。

四,互补性: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优势,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五,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要因材施教。

六,整体性:要求教育把学生看作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完善和完整的人。

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及作用:遗环动育一,遗传/遗传素质: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使人的发展成为可能,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泛指人生活于其中赖以生存并影响人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总和,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

三,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在动力,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四,教育或学校教育。

尤其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的独特性:学校教育主体的独特性,教师与学生。

学校教育环境的独特性。

学校活动的特殊性。

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独特价值:1.学校教育引导个体发展的方向,为个体发展做出符合社会要求的规范。

2.学校教育加速个体的发展,促进个体又好又快的发展。

3.学校能够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

4.学校教育唤醒生命的自觉意识,为个体生命发展奠基。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是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教育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直接目标,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本体功能。

包括两部分,促进个体社会化,促进个体个性化。

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的共同要求。

个性化是个体自己独特的发展需要。

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表现:一,形成社会价值观。

二,完善自我观念。

对自我认识以及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认识。

三,掌握社会技能。

四,塑造社会角色。

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功能的表现:一,唤醒人的生命自觉。

二,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和独特性。

三,促进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社会本位论:强调个人依赖于社会。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所决定的,与人无关。

个人本位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充分发展个人的潜能,与社会无关。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条件:一,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1.以人为出发点。

2.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职能。

3.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二,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和发展的主体:1.确立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2.把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3.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三,坚持教育创新:1.教育观念创新。

2.教育模式创新。

3.教育制度创新。

成熟:所谓成熟,就是个体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在遗传因素的控制下自然生长,从而达到比较完备状态的过程。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期待和要求,即通过教育能够培养什么样的人,即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

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培养人才的社会性质,第二个是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为了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是一定时期国家教育发展的总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

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都体现国家对教育要求,但两者着眼点和角度不同。

教育方针由国家制定,具有权威性,规定了教育的目的,手段以及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政策(教育方针包含教育目的),根据特定时期所以有具有易变性。

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总要求具有相对稳定性。

教育目的是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的。

各个学校为了实现目标,又要把教育目的细化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