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让教师写作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让教师写作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让教师写作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读了徐飞撰写的《教师第一课》中有关文章,感受很深。

特别是作品第一章《写作:卓越教师和平庸教师的分水岭》,作者从教师日常所用的教育文体----日常记录、教育随笔、教学论文、文学作品等几个方面细谈教师写作。

字里行间透出哲理和智慧,作者就教师写作益处,写作给老师带来心灵丰富、精神丰盈,做了全方位和有力地论述。

特别是引用当代好多教育家的写作实践和成功经验,条分缕析,娓娓道来;能够让读者从中受到感悟。

写作,是一项伟大的能力。

一个人的写作能力几乎决定或表明了他的全方面能力或水平。

写作,就是思考生活、积淀经验、重塑自我的过程。

高万祥先生反复宣扬这样的理念:“写作,是平庸教师与卓越教师的分水岭!一个不能写一手好文章的商人,只能算是一台赚钱的机器。

而不能写一手好文章的教师呢,只能是一个教书匠,一个从事教育的简单劳动力。

”当然,生活中也有一些优秀的老师不常写作,同样成果斐然,但如果他也能拿起笔来,相信他一定能取得更为卓越的成绩。

这些教师写作上的新理念,第一线的教师不一定能够感受,更不能上升到这样的认识。

联系自己的写作经历,我觉得自己: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还是读得少、写得少。

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那个前十年,自己几乎是淡忘了写作。

只知道每天按着课表上课,批改作业,就算一天完事了。

我那时很少再拿笔写写什么。

师范的时候,虽然有《语文基础知识》《文选》等语文课程,老师讲了一些写作知识、写作技巧,我没有真正听进去多少。

只是我在那时确实认真地看过课本课外一些文章。

不过,我还是觉得阅读量上的欠缺,有些时候,不由自主也到图书室去逛逛。

甚至约几位学友,整个礼拜日都在新华书店里溜达。

那时个人经济拮据,口袋寒酸,往往买不起一本稍微丰页的书。

心里喜欢书店新架上散发的书味,喜爱的书一旦手捧就是舍不得放下。

惹得书店营业员眼睛不时地盯着我看。

没有钱买书,只能在书店里读读翻翻瞧瞧。

看着那些来往书店的大人小孩,也是有趣。

一次书店逛下来,心里平生几分充实与满足感。

师范学习语文课时,也有单独写作课。

一学期下来,将近十来篇作文要上交;有命题的,也有自选的。

我们交上去的每篇作文,语知老师都要细细地修改,点评得精彩到位。

我的同位俞厚道同学作文写得很好,每次作文本发下来,惹得我好多羡慕的目光。

他的钢笔字娟秀,每次把个自己的洋洋大作,认真地誊抄到作文本。

这样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完美地创作。

后来,我无意地受他影响,读了一些小说名著。

像《平凡的世界》《人生》《流泪的红蜡烛》《复活》《战争与和平》等小说。

有了书就读,不大挑选。

只不过读得断断续续的。

有时还在寝室未熄灯时,读读翻翻。

随意随性也随乐。

因为没有阅读任务,都是全凭自己的喜好,想读就读,不做读书笔记。

一本书有时静静地躺在床头枕边,好长时间不理不问。

这样的阅读是纯粹散淡和消遣的。

还有就是,我们都喜欢读些报刊杂志什么的。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报刊杂志盛行的岁月。

城里的报刊亭里,应有尽有,真的让你眼花缭乱。

像《辽宁青年》《青年文摘》《安徽青年报》我们几乎每期都买都读。

读完一期,就翘首下一期。

常常一个人到报亭打听新刊到了没有,为此跑着空趟是经常的。

报亭里那些杂志的封面,像个世界万花筒,我们被这样五彩缤纷的窗口深深地吸引。

封面都好看,何况那里面的内容?青年人好奇心就是强,总想先睹为快的。

有了这样的零零碎碎的阅读,也能增长我们的见识。

学校的作文,我还能凑活,每次按时能够完成。

虽然我的作文只是班级中等水平。

在我的记忆里,只是在小学有那么一次,语文老师堂堂正正地读了我写的作文。

那是作为范文来课堂讲评的。

首先是语文老师绘声绘色的朗读,后来是美美地欣赏和不住地赞叹。

这次作文是要求写一个熟悉的动物,我的作文题是《我家的大母鸡》。

老师说我把文中的母鸡写活了!都拟人化了!母鸡下蛋从鸡窝里走下来“咯咯哒!咯咯哒!”地叫,我把它写成了像在为自己也对主人唱起赞歌:“下蛋啦!下蛋啦!我好吧!我好吧!”更为奇怪的想象是,主人见了母鸡下蛋,丢下米谷犒劳它。

我把当时母鸡开心吃米谷的神态写下来。

母鸡欢欢地吃着米谷,“咯咯咯咯”地叫。

我把它的叫声写成“谢谢主人!谢谢主人”的想象之类的句子。

孩童时期,我的想象力就是丰富,也很离奇。

我记得写这篇文章时,我读过《少年文艺》,看过此类的文章,我是仿写的。

没想到这次仿写成功了。

招来老师的好多赞美:“看,霍同长同学的作文写得多好!简直成了小作家!”“小作家!小作家!”班里的孩子嚷开了。

后来班上有同学就这样叫我,我也乐意他这样叫我。

也有同学给我投来羡慕的眼光,要我的作文本看。

我似乎尝到写作的好处,对语文老师的那次赞美,我还真真切切地记得。

尽管这样的声音过去近四十年了。

赞美多好啊!我做了老师后,常常提醒自己:多多赞美身边的孩子,孩子多么需要我口中的赞美啊!走上工作岗位后十年,我更加意识到自己读写的不足。

特别是家庭稳定,女儿上学前班,我有着更多的空余时间。

我觉得自己还年轻,才三十出头,我不能就这样庸庸碌碌地虚度每天的光阴。

说做就做,我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我选择了“汉语言文学”专业。

走进汉语学习中,拿到一本本陌生的教材,方才感到自己的好多欠缺。

我从一行行一页页读起,一本本书,一学期就这样读完了。

我沉下心深耕每本自学教材,圈圈点点,杠杠画画,大有书不读破不罢休的气概。

牺牲每个节假日休闲的时间,这是一个自考生起码的要求。

有了奋斗努力的方向,心里就笃定踏实了。

有着希望,充满梦想的前行,才有源源不竭的动力。

我想:那段岁月,我给了时光很多书香,时光恩赐我一些读书气质。

这就够了。

在自学考试中,我真正修到的不再是一张张大红文凭那样简单地学历认定,而是一个教师学习习惯的养成,一颗恒久持定的钻研精神。

让自己成为一个不断地拓展自身阅读视野的读书人。

说到语文的读写,我想起我的一个堂弟,他是一个会写文章的人。

从小学到初中,他的作文都很优秀。

他的毛笔字写的也好。

每逢春节时,庄上家家的对联,都是他龙飞凤舞的字儿。

他是我们这里小有名气的“小才子”。

说起他,我对语文的喜好,也受他无意中的影响。

我当时认为他有着写文章的天才。

他的每篇文章,老师都给他“甲等”,还有着好多点赞佳评。

有时候,一学期的作文本发下来,满满都是“甲”字。

我们把它借来,当作自己的“作文选”。

那样的年龄,那个岁月,我们还不知道抄袭文章,也很少有书可看可抄。

不过,堂弟的爸爸是我们大队的会计,队里和队里人订阅的所有报刊都由邮递员送到他家。

有着报纸看,是十分奢侈的事。

那个年月,要说让孩子上学都有困难,好多女孩子,上了两年学,就自动辍学了。

回家里做家务,或者到队里打小工。

每个家庭,想得都是挣工分,想得都是糊口的事。

朝思暮想的是怎样能够吃饱肚子,怎样才能让房子不倒?哪年再翻翻房子、盖上瓦?哪里还有闲心和闲功夫来理论看书学习之事?我们比着自己的哥姐小好几岁,赶上家里生活越来越好,上学没有间断过。

至于上学成绩好坏,能不能在校下功夫,父母不大问,也没那个闲功夫。

学习完全是自己的事。

就是这样简单,父母有着自己好多田间的劳作。

可能就是堂弟家这样“丰富多彩”的读书资源,什么报刊,什么书,他都可以翻翻看看,先睹为快。

长期下去,他比着我们见识书上的事就多,比着我们更多地知道天下之事。

识文断字的堂叔,也给予他很多良好的教育影响。

堂弟写的作文,大都是身边发生的事。

经过他文笔润染,让文字一一道来,简单的经历和我们曾经的熟识,变得饶有兴趣,让人回味。

“爬树掏鸟蛋”----这对于农村的男孩子太熟悉不过了。

我也有这样的经历,可我就是写不出其中感觉。

堂弟对爬树的细节进行生动的描述。

到了树顶,看到一个个鸟蛋后的开心劲儿,言语生动,形象毕生。

还有那些无比失望的,远处鸟儿的凄惶的叫声,在文中让他一一得以展现。

读了他的文章,脑子里加上语文老师常常对他的褒奖。

你会觉得:能够写一手好文章的人,内心世界丰富无比。

一篇好文章,给予写文章的人带来无穷的魅力。

身边熟悉的堂弟写作,一直留给我很深的印象。

好写作、写作好的初心,种在了我的生命里。

对写作的赞美,写作来的荣誉,感召着我。

他们所拥有的光环,无论大小、强弱;都一直在我心里点亮。

写作带来美丽光晕,柔柔地,也无限温暖地照耀着我。

心仪一个文笔好的同学----我的堂弟,学习他,把文章写好,这样的念头,一直滋生在我心里。

心系文苑,酷爱文字,这样的感觉,原始于我对文学的热爱,还是遇到文学气质的这样的小男孩,施于我文学最初的影响,我一下子说不清道不明了。

像庄子所说,它们“诱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

反正,我不讨厌书,我对文字有着好感。

从文字里,我能找到自己熟识的,似曾熟悉的,以致那些久违的,深深地令我无比感动东西。

我在寻找。

我一直在用心寻找着。

这些东西深深地吸引着我。

我确然地知道:书籍中和写作里,有着另一个世界,一个别样的大世界。

这个世界,比着我们身边呼吸的自然世界并不逊色。

我是多么地向往,向往着自己能够走进去。

哪怕是越早越好。

我的读写第一课,应是我的堂弟。

而不是我的那些熟识的语文老师关于读写的诸多讲解。

我是这样想的。

读写需要触动心灵。

真正能够触发心灵的,往往不是那样堂堂正正的课堂,风风光光的辉煌;而是那些小小的一个个随意,那些淡淡的不经心不经意的东西。

这些东西一旦融入生命,迟早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融入生命的初心,会在一个生命特有的季节里,静静地开放,静静地芬芳。

如果说,《我家的大母鸡》是我写作生涯的第一篇文章发表,这虽然是“口头发表”,老师口中的发表;它带给我的文学影响是深刻的,说它的印记镌刻到我生命中,这不为过的。

我对于文学作品的好感,我对于写作的虔诚,可能就是缘于这位老师的嘉奖。

我的“处女作”,是在课堂里发表的。

同伴的目光,是对我最好的奖赏。

带着这样美好的写作初衷,又有着那位堂兄在我前面引路,我俨然像是找到生命生长的另一片天地。

我要到那里徜徉,我还要到那里挥锄,用心用力耕耘。

我想:写作,无论是当初老师的“口头发表”;还是后来我的诸多文字见报见刊,都是一个人的精神之旅、思想印记。

写作能使我们的心灵更加柔软,使眼神更加纯澈,使情怀更加真挚。

也许有老师会认为,写作,这应该是语文老师的专利。

其实不然,只要你对生活充满热情和新鲜感,你就可以用文字创作出属于自己的“文学作品”。

也许最初的文字是稚嫩和寒碜的,但你只管写下去。

一直写下去,你的灵感会越来越多,你的文笔也会越来灵秀。

教师写作,就是教师心灵的漫长修行。

写作的伟大,在于它能帮助写作者认识世界、认识自身。

加拿大学者马克斯·范梅南在《生活体验研究》一书中有着非常精彩的论述:“写作是某种自我制造或自我塑造。

写作是为了检验事物的深度,也是为了了解自身的深度。

”我说:“写作,也是一个人对于尘世风情的温度。

”老师们,就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写作中走向深刻,回归自我,守望幸福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