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13
++++++++++ ------------------------------------++++++++++
在阈下刺激的范围内,刺激强度越强,引起的膜的去 极化即局部兴奋的幅度越大,延续的时间也越长。
当局部兴奋的幅度大到足以引发再生性循环的水平时, 膜的去极化的速度才突然加大,局部兴奋发展成为动 作电位。
原来静息电位的值 和膜内外的Na+浓度差 与引起此次动作电位的刺激大小无关
阈电位不是单一通道的属性,是在一段膜上能使 Na+通道开放的数目足以引起再生性循环出现的 膜内去极化的临界水平。
10
动作电位产生机制
阈刺激 激活钠通道 少量Na+内流
阈电位
原来静息电位的值
电压门控Na+通道开放
膜内外的Na+浓度差
16
局部兴奋的基本特性
1.不是“全或无”的,随着阈下刺激的增大而增大。 2.衰减性传导,不能在膜上作远距离的传播。
3.总和:局部兴奋可以互相叠加,有可能达到阈电 位而引发一次动作电位。
空间性总和:相距较近的局部反应,两者(或多者) 单独出现 都不足以引发一次动作电位,但如 果遇到一起时可以叠加起来。 时间性总和:当前面刺激引起的局部兴奋尚未消失 时,与后面刺激引起的局部兴奋发生叠加。
整个细胞膜都经历一次类似于被刺激部 位的离子电导的改变。 表现为动作电位沿整个细胞膜的传导
19
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
已兴奋膜与临近未兴奋膜之间形成的 局部电流
刺激了未兴奋膜,诱发动作电位
细胞膜各部分相继产生动作电位
20
局部电流学说
无髓神经纤维的某一小段,受到足够强的外加刺激出现动 作电位,出现膜两侧电位的暂时性倒转。
静息时-内负外正
发生兴奋时-内正外负
传导过程中-和该段神经相邻接 神经段仍处于安静时的极化状态
在已兴奋的神经段和与它相邻的未兴奋的神经段之间,由于 电位差的存在而有电荷移动,称为局部电流。
21
内正外负-发生兴奋 内正外负的移动-兴奋传导
动作电位的传导 已兴奋的膜部分 通过局部电流
刺激了未兴奋的膜部分
8
动作电位特征
1.“全或无”现象:大小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 2.传播的方式为局部电流。 3.快速,可逆的电变化,胞膜经历一系列兴奋性变化: 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峰电位) (负后电位) (正后电位) 4.产生的基础:电压门控通道
9
“全或无”现象的机制
整个动作电位上升支的幅度取决于
使之出现动作电位
22
是否发生传导“阻滞”?
以局部电流为基础的传导过程不会因某处动 作电位不足以使邻接的膜产生兴奋而导致传 导阻滞。 锋电位产生期间电位变化的幅度很大 单一细胞局部电流的强度超过了引起临近 膜兴奋所必须的阈强度数倍以上。
23
兴奋的跳跃式传导
17
时间性总和
a. b. 阈下刺激引起的去极化达不到阈电位,只引起局部反 应,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c.d. 均为阈下刺激,但d.在c.引起局部反应时给予,c.和d. 发生时间性总和,达到阈电位,产生动作电位。
18
动作电位的传导
可兴奋细胞的特征之一
——任何一处的膜产生的动作电位,可沿着 细胞膜向周围传播。
14
局部兴奋
—阈下刺激引起膜的轻度去极化
Na+通道少量开放
引起的局部反应被外流K+所抵消
15
局部反应的特点:
度会因产生该反应的刺激大小不同而异
当达到足够的强度后即可引起动作电位
神经系统的所有输入信号和细胞间通讯都依靠局部反应完成。 如感受器电位、突触后膜、肌肉终板。
12
阈下刺激对可兴奋细胞产生的影响
电刺激的去极化未能达到阈电位,则所用电刺激强度属于阈 下刺激。 阈下刺激能引起该段膜中所含Na+通道的少量开放,少量 内流的Na+和电刺激造成的去极化叠加起来,在受刺激的 膜局部出现一个较小的膜的去极化反应,称为局部反应或 局部兴奋。
局部兴奋由于强度较弱,且很快被外流的K+所抵消,因而 不能引起再生性循环而发展成真正的兴奋或动作电位。
如此反复
形成一种 正反馈的过程
更多Na+内流增加 膜内进一步去极化
再生性循环
膜内电位上升到近于Na+平衡电位的水平
5
细胞膜钠离子通透性的改变 激发动作电位
当膜电位值超过某特定值(阈值)时,会有 一个很大的突然的钠离子内流,去极化程度 越大,瞬间阳离子流就越大。
6
动作电位
概念
可兴奋细胞受到阈上刺激时, 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快速、 可逆转、可传播的胞膜两侧电变化
3
阈电位——诱发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 临界膜电位值。 膜本身去极化的临界膜电位值 动作电位的产生条件 阈强度(阈刺激)—使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 去极化达到阈电位的外加刺激强度。 阈下刺激—比阈强度弱的刺激,能引起膜局部 去极化,不能发展成动作电位。
4
动作电位的发生
较多量Na+通道的开放 膜内电位较大的去极化 不再能被K+外流所抵消 进一步加大膜中Na+通道开放的机率
形成条件
1.细胞膜两侧存在离子浓度差(膜内高K+,膜外高Na+,浓度 差的维持依靠Na+-K+泵的主动转运) 2.细胞膜在不同状态下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去极化到 阈电位时主要通透Na+) 3.可兴奋细胞受阈刺激或阈上刺激
7
1.受阈刺激或阈上刺激 2.细胞膜两侧存在离子浓度差 3.细胞膜在不同状态下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细胞的兴奋性 和生物电现象
兴奋和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
Action Potential
2
阈电位——膜内负电位必须去极化到某 一临界值时,才能在整段膜引发一 次动作电位。
小于阈电位的去极化是否有Na+通道的开放?
有一定数目的Na+通道开放, 但膜对K+的通透性仍大于Na+。
少量的Na+内流及其对膜内电位的影响 被K+外流所抵消
Na+迅速大量内流
更多的钠通道开放 更强的Na+内流
膜迅速去极化
11
利用微电极技术对细胞电活动进行记录
神经元兴奋过程中伴随着单位发放的神经脉冲频率加快, 抑制过程为单位发放频率降低。
无论频率加快还是减慢,每个脉冲的幅值不变 神经元对刺激强度是按着“全或无”的规律进行调频式 或数字式编码。 “全或无”规则是指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刺激阈值,对阈 值以上的刺激,不论其强弱均给出同样幅值(高度)的神 经脉冲发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