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三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测试卷(有答案).docx

初三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测试卷(有答案).docx

初三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测试卷( 有答案 )一、物质构成的奥秘选择题1.如图是镁和氯两种元素的有关信息,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镁原子结构图中X= 8B.氯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7C.镁是金属元素、氯是非金属元素D.镁和氯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MgCl【答案】 D【解析】A、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直观的看出镁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2,因为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即 12=2+x+2, x=8,故 A 正确.B、据元素周期表和原子结构示意图可得到氯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7,故 B 正确.C、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 4,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4,由镁原子和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看出镁元素是金属元素,氯元素是非金属元素;另外镁是金字旁,氯是气字头,所以镁元素是金属元素,氯元素是非金属元素,故 C 正确.D、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2,易失去最外层的 2 个电子而形成+2 价的阳离子,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7,易得到 1 个电子而形成﹣ 1 价的阴离子,所以镁元素和氯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MgCl2,选项 D 错误.故选 D.【点评】该题考查的是元素周期表的应用以及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知识,只要熟练掌握这部分知识,灵活运用就可以了,是基础题.2.近日,我国企业成功研发圆珠笔笔头用新型不锈钢材料,标志着笔头用材料的国产化、自主化进程迈出了关键一步。

笔头不锈钢材料中含有碳、铁、钨等元素。

如图是其元素的部分信息。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碳元素只能形成二种单质B.铁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C.一个钨原子的质量为183. 84gD.碳、铁、钨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依次增加【答案】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原子的定义与构成;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同一种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物质,金刚石,石墨,活性炭等都是碳元素的单质。

据题中的图示,元素周期表所提供的信息进行解答。

A、根据同一种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物质,金刚石,石墨,活性炭等都是碳元素的单质,故 A 错误。

B、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按含量从高到低的排列为:氧硅铝铁钙,在金属元素中含量最多的是铝,故错误C、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不是“g”是“ 1”,能常不写。

故错误。

D、由元素周期表所提供的信息可知,碳、铁、钨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所以碳、铁、钨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依次增加。

故正确。

故选 D点睛:原子序数=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3.按右表提供的信息,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第三周期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从左到右依次救增多B.第二周期的Li、 Be 和B均为金属元素C.M g2+、 H+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2和0D. Na+和A l3+的核外电子数相同【答案】 D【解析】【详解】A.由图示可知元素所在的周期数等于其原子的电子层数,第三周期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都是 3 层,故选项说法错误。

B、 Li、 Be 均为金属元素,但硼(B)属于非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镁原子、氢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 2 个电子形成镁离子;氢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 1 个电子形成氢离子,则Mg 2+、H+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8 和 0,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由钠原子、铝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钠原子、铝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1、3 ,在化学反应中分别易失去 1 个、 3 个电子形成钠离子、铝离子;则Na+和 Al3+核外电子数都为10,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D。

4.某元素原子失去 1 个电子后形成的粒子与Ne 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元素位于周期表第二周期B.该粒子为阴离子C.该粒子核电荷数为10+D.该粒子为Na【解析】氖的核电荷数是10,根据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可以知道氖原子核外有10 个电子,又由于该元素原子失去知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11 个电子后形成的粒子与Ne 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数,可个电子,其核电荷数为11.A、该元素核电荷数为11,核外有 3 个电子层,位于周期表第三周期,故选项错误.B、该元素的原子失去 1 个电子后形成的离子为阳离子,故选项错误.C、该粒子核电荷数为11,故选项错误.D、该粒子为钠原子失去 1 个电子形成的钠离子,其离子符号为Na+,故选项正确.故选 D.5.模型是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

如图是氢分子和氧分子运动的示意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由①②③可知微粒之间有空隙B.由①②可知做粒的运动速率与物质本身性质有关C.由①②③可知微粒在不停地运动D.由①③可知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答案】 D【解析】【分析】【详解】A.由①②③可知微粒之间有空隙,选项正确;B.由①②可知,温度相同,分子不同,运动速率不同,故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除温度外,还与分子种类(物质本身性质)有关,选项正确;C.由①②③可知微粒在不停地运动,选项正确;D.由②③分子种类相同时,温度不同,分子的运动速率不同,可知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①③变量不唯一,不能进行比较,选项错误。

故选D。

6.硼是作物生长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硼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硼的说法正确的是A.相对原子质量为10.81g B.属于金属元素C.原子的核电荷数为5D.原子核外有 6 个电子【答案】 C【解析】A、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省略不写,不能带g,故错误;B、硼的汉字结构含有石字旁,故是非金属元素,故错误;C、由图可知,硼原子的原子序数是5,原子序数 =质子数 =核电荷数,故核电荷数是5,故正确;D、原子中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故原子核外有 5 个电子,故错误。

故选 C。

7.根据下图的有关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镁离子( Mg2+)核内有12 个质子B.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gC.在化学反应中,氯原子容易失去 1 个电子D.镁离子( Mg2+)与氯离子(Cl-)的最外层电子数不相等【答案】 A【解析】试题分析∶由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和与元素周期表相关的知识及题中信息知,A.镁离子( Mg2+)核内有 12 个质子。

故 A 正确。

B.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4.31。

故 B 错误。

C.在化学反应中,氯原子容易得到 1 个电子。

故 C 错误。

D.镁离子( Mg 2+)与氯离子(Cl-)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

故 D 错误。

考点∶ 考查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及与元素周期表相关的知识。

8.以下事实,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隔的是(A.海绵能吸水)B.用打气筒能将气体压缩C.物体有热胀冷缩的现象【答案】 AD.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两者的体积之和【解析】【详解】A.海绵能吸水,是因为海绵中有无数细小孔隙,当置于水中时,水会充满这些孔隙,不能说明微粒之间有间隔,此选项错误; B. 用打气筒能将气体压缩,是通过加压减小分子间的间隔,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此选项正确; C. 物体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结果,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隙,此选项正确; D. 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两者的体积之和,是因为酒精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之间有间隔,当二者混合时,一部分分子填充了另一种分子之间的间隔,因此总体积会减少,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此选项正确。

故选 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分子的特征,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反过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会总结分子的特征。

9.如图是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单元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B. m=10C.该原子的大小主要决定于核外电子的运动空间D.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7.87 g【答案】 D【解析】【详解】A 、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该选项说法正确;B 、 m=22-2-8-2=10 ,该选项说法正确;C 、该原子的大小主要决定与核外电子的运动空间,这是因为原子核相对于原子来说,占据的空间很小,该选项说法正确;D 、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47.87,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 D 。

【点睛】原子中,核电荷数 =核内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不是g 。

10. 某粒子 X 2﹣核外有 18 个电子,核内有 16 个中子,下列有关该粒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属于金属元素B .性质稳定C .易得到两个电子D .相对原子质量为32g【答案】 B【解析】某粒子 X 2 核外有 18 个电子,核内有 16 个中子,核内有 16 个质子。

A 、属于 16 号氧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故 B8 个电子,性质稳定,故 B 正确; C 、 该A 错误; 、该离子核外 粒子已经得到两个电子,属于稳定结构,不易再得到两个电子,故C 错误;D 、相对原子 质量为 16+ 16= 32,相对原子质量没有单位,故 D 错误。

点睛 ∶ 原子相对原子质量在数值上等于原子核内质子数和核内中子数之和。

最外层 8 个电子属于一种稳定结构,不易再获得或失去电子。

11. 科学家发现在特殊条件下水能表现出有趣的结构和性质。

例如,在一定条件下给水施加弱电场,能使水在常温常压下结成冰(结构见图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由于分子的运动性,在弱电场下,水分子的排列不可能从无序转变为有序B .水结成“热冰”的过程中,水分子的体积发生变化C .上述变化过程中分子之间的间隔没有发生变化D .利用该性质,人们可能在常温常压下建成溜冰场【解析】根据“在一定条件下给水施加弱电场,能使水在常温常压下结成冰”知,水是由液态变成了固态,属于物理变化.然后根据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及水的三态变化解答。

解:“热冰”现象,即水由液态变为固态:A、固态的水:水分子有序的排列,分子都在固定的位置上震动。

所以在弱电场下,水分子的排列从无序转变为有序。

故该选项错误;B、水结成“热冰”的过程中,即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中,水分子的数目和大小不会变化,属于物理过程,所以在此过程中的原子的个数不会发生变化;故该选项错误;C、水结成“热冰”的过程中,即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中,水分子的数目和大小不会变化,但是,水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故本选项错误;D、在生活中,人们可能利用水的三态变化的特性在常温常压下建成溜冰场.故该选项正确。

故选 D。

点睛:解答此题时,利用了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1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空气B.粗盐C.生铁D.纯碱【答案】 D【解析】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是纯净物,纯碱是纯净物,而空气中成分比较多,粗盐中除了氯化钠还有氯化镁等杂质,生铁中还有碳,所以都属于混合物,故选D13.钕玻璃是激光聚变装置的核心元件。

根据元素周期表中钕的信总判断错误的是A.属于金属元素B.质子数为60C.中子数为60D.相对原子质量是144.2【答案】 C【解析】A、钕字的偏旁是金字旁,故是金属元素,正确;B、由图可知,钕是60 号元素,故质子数是60,正确;C、质子数 +中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故中子数=144-60=84,故错误;D、由图可知,钕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44.2,正确;故选C。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