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南夷传奇——探讨云南呈贡天子庙古滇国墓地

西南夷传奇——探讨云南呈贡天子庙古滇国墓地

西南夷传奇——探讨云南呈贡天子庙古滇国墓地1、鸟头形铜钺,高18厘米。

云南呈贡天子庙滇墓群第41号墓出土。

2、上图的线描图。

3、房屋模型铜扣饰。

云南呈贡天子庙滇墓群第41号墓出土。

高8厘米,宽12厘米。

干栏式单体建筑,分上下两层。

上层出墙风板上悬有鼓形饰物,后墙开一小窗;房屋为长脊短檐式,用交叉的木条覆盖;上下层间有木梯连接,木梯较长,直伸至房檐,其上刻几何形花纹,木梯顶端蹲坐一猴,双手各持一物;下层正中横列四柱,柱头有小猴两只。

4、五牛铜桶。

云南呈贡天子庙滇墓群第41号墓出土。

高49.5厘米,盖径29厘米。

圆形盖,盖面微鼓,其上有几何形花纹,盖中央铸一牛较大,周围四牛略小(其中一牛脱落),牛身均有花纹;器盖两侧有对称的长方形器耳,器身近口沿处亦有两个虎形耳,与盖侧器耳对应;桶身遍布花纹,有弦纹、齿纹、圆圈纹及斜线纹等。

另有竟渡纹、鸟纹等图象纹饰,与“石寨山型”铜鼓花纹相似;桶底有三个楔形足,出土时桶内装有海贝。

5、上图桶身的线描图、展开图。

6、上图器盖线描图。

7、八人缚牛铜扣饰。

云南呈贡天子庙滇墓群第41号墓出土。

高6.5厘米,宽10.8厘米。

右侧立一柱,柱上有一平台,其上卧一犬;一牛被牵住前,八人同时捆缚,其中一人持绳数周立于柱前,手扶柱之下段,一人伏于牛下作系绳状,二人挽牛尾,四人按牛背。

8、汉式铜镜。

云南呈贡天子庙滇墓群第6号墓出土。

9、蛙形铜扣饰。

云南呈贡天子庙滇墓群第41号墓出土。

10、上图的线描图。

11、鹰头形铜扣饰。

云南呈贡天子庙滇墓群第41号墓出土。

本博以为:滇文化此类以鸟首为题材的铜扣饰甚多,观此图案,此鸟可能就是太阳的化身。

12、铜卷刃器。

云南呈贡天子庙滇墓群第41号墓出土。

13、铜戈。

云南呈贡天子庙滇墓群第41号墓出土。

14、上图的线描图。

15、铜啄。

云南呈贡天子庙滇墓群第41号墓出土。

16、上图的线描图。

17、铜斧。

云南呈贡天子庙滇墓群第41号墓出土。

18、上图的线描图。

19、铜斧。

云南呈贡天子庙滇墓群第41号墓出土。

20、上图的线描图。

21、铜斧。

云南呈贡天子庙滇墓群第41号墓出土。

22、上图的线描图。

23、铜斧。

云南呈贡天子庙滇墓群第41号墓出土。

24、上图的线描图。

25、铜削。

呈贡石碑村2号墓出土。

26、上图的线描图。

27、铜叉。

云南呈贡天子庙滇墓群第41号墓出土。

28、铜勺。

云南呈贡天子庙滇墓群第41号墓出土。

29、五牛贮贝器。

云南呈贡天子庙滇墓群第33号墓出土。

30、上图贮贝器线描图及器身展开图。

31、铜啄。

云南呈贡天子庙滇墓群第41号墓出土。

32、呈贡天子庙滇墓位置示意图。

33、呈贡天子庙41号墓出土的各类铜戈。

34、呈贡天子庙41号墓出土的各类铜戈。

35、呈贡天子庙41号墓出土的各类铜矛。

36、呈贡天子庙41号墓出土的各类铜短剑、匕首。

37、呈贡天子庙41号墓出土的各类铜啄、铜镞、铜钺、铜凿。

38、呈贡天子庙41号墓出土的各类铜斧。

39、呈贡天子庙41号墓出土铜盔、铜甲残片。

40、呈贡天子庙41号墓出土的铜釜和铜鼎。

41、呈贡天子庙41号墓出土的铜桶。

42、呈贡天子庙41号墓出土的铜鼓鼓面拓片。

有四只鸟环绕太阳飞行。

这类题材从中国西北部的齐家文化时代,至商、周时代成都平原的古蜀国,直至云南中部地区的滇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它们显示了从上古时代的氐羌族人,演变为春秋战国时代至汉代的滇人的过程。

43、呈贡天子庙滇人墓地出土的各类铜扣饰。

44、玉玦。

云南呈贡天子庙滇墓群第41号墓出土。

45、突缘玉镯。

云南呈贡天子庙滇墓群第41号墓出土。

46、突缘玉镯。

云南呈贡天子庙滇墓群第41号墓出土。

47、玉管中饰。

云南呈贡天子庙滇墓群第41号墓出土。

48、绿松石、玉珠串饰。

云南呈贡天子庙滇墓群第41号墓出土。

49、绿松石珠串饰。

云南呈贡天子庙滇墓群第41号墓出土。

50、玛瑙玦。

云南呈贡天子庙滇墓群第41号墓出土。

51、玛瑙耳珰。

云南呈贡天子庙滇墓群第41号墓出土。

52、玛瑙扣。

云南呈贡天子庙滇墓群第41号墓出土。

53、玛瑙耳珰形珠串饰。

云南呈贡天子庙滇墓群第41号墓出土。

54、玛瑙珠串饰。

云南呈贡天子庙滇墓群第41号墓出土。

55、玛瑙珠串饰。

云南呈贡天子庙滇墓群第41号墓出土。

56、玛瑙管串饰。

云南呈贡天子庙滇墓群第41号墓出土。

57、料珠。

呈贡天子庙火葬墓出土。

关注“益运居”微信公众号:yyj134******** 快速关注。

更多精彩内容与您共分享!呈贡天子庙与古滇墓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均载:“始楚威王时,使将军庄蹻将兵,循江上略巴、蜀、黔中以西。

庄蹻者,楚庄王苗裔也。

蹻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以兵威属楚。

欲归报,会秦击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还以其众王滇。

”庄蹻带兵入滇加强了内地和边疆的交往与联系,传播了先进的民族文化、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当地各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对此,呈贡县在康熙、雍正、光绪年间编纂的《呈贡县志》都将此作为呈贡纳入西汉王朝所置“益州郡”的版图,与中原之地有“交往”的开始。

据载,西汉以前,滇池及其附近地区均在古代“滇国”的范围之内,地处滇池之滨的呈贡理应为“滇国”的属地,其中埋葬有滇墓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那么,县境内天子庙中的“天子”为何人,与古时的“滇王”、“庄王”有无联系呢?本文拟就近年来呈贡县古滇墓的发掘情况,结合本人所见的相关史料、神话、传说分述如下:一、天子庙:并非为“天子”而建,其中所供奉的“景帝神”一说为“汉马伏波将军神像”,一说为“金马碧鸡”,孰是孰非,古今未有定论。

天子庙,又名景帝宫、土主庙,在呈贡县城北4公里、昆勐公路东侧。

据载,该庙于同治七年(1868年)毁于战火,光绪元年(1875年)重建。

原建有前殿、正殿、东厢房、西厢房各三间。

其中,前殿居中一间为山门,东西两间各塑泥马一匹;正殿中央塑景帝神像,东侧塑汉马伏波将军像,西侧塑土主像。

庙中泥塑已毁,现存前殿、正殿、西厢房各三间。

对于该庙最后一次被毁的时间和原因及其重修时的相关情况,现存的史籍中都有记载。

据光绪年间编纂的《呈贡县志》第4卷第29页、第35页、第38页所载:天子庙,县北五里,相传敕封为景帝。

九月十五日,土人割牲祀之。

天子庙,即旧书志天子庙,在县北五里。

同治七年(1868年)被西匪烧毁。

光绪年小王家营、小古城、大西波村、麻我村等村公捐重修,供汉马伏波将军神像,相传敕封景帝。

每岁九月十五日土人以纸扎狮像、割牲祀之。

土主寺,在县北殷家村,同治七年(1868年)毁于兵,村人现已重修。

以上所载说明,天子庙、景帝宫、土主寺实际上是同一所“庙”,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其被毁的时间和原因是“同治七年(1868年)被西匪烧毁”,重建的时间为光绪元年(1875年),所供奉的是“汉马伏波将军神像,相传敕封为景帝”。

但是,是何时的那一位“天子”来“敕封”“马伏波将军”,他又因何被敕封为“景帝”等相关的情况则未见史载,其中的原因也就不得而知了。

其实,被敕封为“景帝”的除了“马伏波将军”之外,另有一种说法是“金马碧鸡”。

不过,这仅是一个神话而已,不足为据。

如晋人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长老传言,(滇)池中有神马,或交焉,即生骏驹,俗称之‘滇池驹’,日行五百里”。

又说章帝时,“神马两匹出滇池中”。

汉宣帝时,“山有碧鸡、金马,光影倏忽,民多见之。

有山神,汉宣帝遣谏大夫蜀郡王褒祭之,欲致鸡马”。

另外,在《新纂云南通志》第2卷第6页、第7页中也载有:“周宣王时,天竺摩那提国阿育王,生三子,追骥至滇,留屯不回。

阿育王遣舅氏神明以兵迎之,为哀帝所阻,遂归滇。

死而为神,阿育王三子并神明为四……”关于“金马碧鸡”出没于滇池的神话古已有之,而呈贡民间盛传天子庙中的“景帝神”实为“金马碧鸡”的神话故事,古今都有记载。

早在宋末元初时,由云南人张道宗《纪古滇说集》就有记载,及至现在由呈贡县人民政府编辑、1986年1月出版的《云南省呈贡县地名志》第71页中载有:天子庙,相传周时天竺国阿育王有三子。

王有一神骏,三子争之。

王命将其放出,三子追之。

三弟追至(昆明)东山得马,后名金马山;长兄追到(昆明)西山闻之即停,回头一看,时有碧凤在山,土人称之为碧鸡,后名碧鸡山。

南诏时,蒙氏追封“金马”、“碧鸡”为“景帝神”。

此庙原为景帝宫,帝者,天子也。

故名。

在上述文字中,将呈贡天子庙得名的缘由与“金马碧鸡”的神话连在一起,作为神话故事或者是民间传说来记载也未尝不可,却不能将它作为史实来阅读和认同。

这好比是同为“火烧赤壁”这一史实,在陈寿《三国志》、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写到的是“历史”,而在罗贯中《三国演义》中则是“历史小说”中的故事,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却是影视文学作品中的“场景”而已,彼此间虽然有一定的联系,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历史是事实,有则有,无则无,是对生活的客观实录;神话、传说、故事是文学作品,它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金马碧鸡”是“神”而不是人,但是,作为“神”来供奉并不等于生活中就确有其事。

可见,“景帝”究竟是何人,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二、“金马碧鸡”:神话和传说,并非仅见于云南史籍,中原之地的史书、词赋中也有记载,所反映出来的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之情有关“金马碧鸡”的神话,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地、其流传的范围如何,古今之人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从古代的史书及词赋中,我们看到它不仅流传于滇池附近区域,也流传于云南省内的其他地方,而且还流传至中原地区,早在1700多年以前的古代文学作品、历史文献中就有相关的记载:魏晋之际的词赋家左思《蜀都赋》:“金马骋光之绝影,碧鸡倏忽而耀仪”。

《汉书·地理志》及《水经注》都以为“金马碧鸡”出于禺同,有“山光景倏,民多见之”的记录。

如淳注:金形,似马;碧形,似鸡。

金碧及主词马鸡,形容词犹言石鼓宝鸡也。

郦道元《水经注》与《李贤注后汉书》(李善注)、《文选》引之名‘碧鸡颂’。

《别传》云:“先为‘金马电发于高岗,碧鸡振翼而云披’”。

《梁书·简文帝》:“神山寺铭‘云碧鸡金马,越渎梁地’”。

《魏书·常景传》:“空枉碧鸡命,徒献金马文”。

《南诏碑》:“山对碧鸡,波环碣石,今则昆明之山,以‘金马’、‘碧鸡’为名。

”樊绰《蛮书》、杨升庵《云南山川考》:“金马山,云南府城东二十五里;碧鸡山,西南三十里,不复深考汉志矣”。

司马彪《郡国志》、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均载:“青蛉有禺同山,俗谓有‘金马碧鸡’。

褒祭之以文则曰‘金精神马,缥碧之鸡’”的记载。

另外,在其“地理志·越郡·青蛉县”目下注为:禺同山有“金马碧鸡”。

《汉书·郊祀志》:“或言益州有金马碧鸡之神,而醮祭而致,于是遣谏大夫王褒使持节而求之”。

《新纂云南通志》第2卷第15页、第16页载:“宣帝五凤三年,遣谏大夫王褒求金马碧鸡之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