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跨桥梁与下穿地道同步施工方案1前言随着城市道路快速化改造的发展,大型多层互通立交方案的应用越来越多,而上跨桥梁+下穿地道设计是城市互通立交解决十字路口快速通行的常用方案之一。
由于施工作业面高度重叠,上述节点位置一般只能由上至下或由下至上等先施工完一种构筑物,再施工另外一种构筑物,施工工期较长。
且一般上跨路口现浇箱梁跨度大、下穿路口处地道基坑深度深,施工条件复杂,施工难度较一般路段大,更是加剧了其工期压力。
为此互通立交施工往往面临工期长,与普通路段工期无法匹配等问题,进而拖后项目整体投入时间。
本工艺针对上述工期矛盾,拟合地道盖挖及现浇箱梁钢管贝雷支架两种工艺,将现浇箱梁贝雷支架兼作地道盖挖施工盖板,通过设置合理的贝雷支架跨度将上跨桥梁及下穿地道施工空间进行隔离,在上层现浇箱梁施工的同时可对下层的地道结构进行“盖挖”施工,实现上跨箱梁+下穿地道互通立交上下同步施工,大大节省了工期,使得项目尽早投入使用,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工艺特点本工艺结合“盖挖法”特点,通过设置合理的盖板将上下层施工空间隔离,在保证上层现浇箱梁的前提下,创造下层地道结构施工空间,实现上下两层结构同步施工。
本工艺充分利用贝雷梁跨越跨度大、跨径组合灵活的特点,将其作为现浇箱梁支架兼作地道“盖挖”施工盖板,同时以地道宽度为基础对贝雷支架进行合理的布跨及支架高度设计,确保地道有合理的施工空间,在不增加成本或增加较小成本的前提下实现上下两层结构同步施工,节省工期。
3适用范围本工艺适用于“上跨桥梁(支架现浇箱梁)+下穿地道”结构形式互通立交工程上下同步施工。
4施工工艺原理本工艺拟合地道盖挖及现浇箱梁钢管贝雷支架两种工艺,将现浇箱梁贝雷支架兼作地道盖挖施工盖板,通过设置合理的贝雷支架跨度将上跨桥梁及下穿地道施工空间进行隔离,在上层现浇箱梁施工的同时可对其投影范围内下层的地道结构进行“盖挖”施工,实现上跨箱梁+下穿地道互通立交上下同步施工。
城市高架桥现浇箱梁高度一般设计为 2.0~4.0m,采用钢管贝雷支架作为现浇箱梁支架下部承载结构时,其跨度可达12.0m;目前城市道路明挖下穿地道结构一般为单箱双室(四车道)或单箱单室(二车道)箱式结构,地道宽度为20.8m或10.4m;为此采用3跨或2跨上述贝雷支架可跨越地道施工区域,且能预留合理的施工空间。
结合地道施工机械作业空间需求(主要为挖掘机土方作业),贝雷支架至原地面净空设计为7.0m。
钢管贝雷支架依据现浇箱梁支架受力要求进行设计,详见下图。
为避免地道基坑正常变形对箱梁支架产生影响,支墩基础采用Φ800钻孔灌注桩,地道基坑坑顶侧钻孔灌注桩基础顶设置小型承台,预埋螺栓与钢管支墩连接;地道基坑坑内支墩需在钻孔灌注桩施工时将其插入钻孔灌注桩内,插入深度为3.0m,支架施工时从地面处接长。
上跨现浇箱梁施工完成并对支架进行拆除后,对地道顶板预留的钢管支墩穿出孔进行封堵,并做好防水措施。
最后进行地道基坑回填,施工地面辅道。
地道“盖挖”施工后,汽车吊等吊装设备无法进入,拟在坑内支架中跨处安装10t规格天车,满足材料运输要求。
5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5.1施工工艺流程5.2操作要点5.2.1钢管贝雷支架施工1)支架基础施工(1)支墩采用独桩基础,根据支架支墩布置情况,基础布置采取中间两排支墩基础布置。
(2)钻孔灌注桩采用冲击钻或旋挖钻泥浆护壁成孔,水下灌注混凝土成桩。
因其属于独桩基础,施工过程中需严格控制桩长、桩径、桩底沉渣厚度、桩基平面位置偏差、桩基垂直度等满足桥涵规范要求,确保其受力满足要求。
(3)基坑坑顶侧支墩钻孔灌注桩基础施工完成后即进行桩顶承台施工,承台尺寸为1.0m×1.0m×1.0m,按下图进行配筋。
承台内预埋M10高强螺栓与钢管支墩进行连接。
承台施工时必须严格控制承台平面位置偏差、预埋螺栓位置及垂直度偏差满足规范要求。
(4)基坑内支墩钻孔灌注桩基础施工时需预埋入钢管支墩,预埋高度为桩顶至地面的长度。
钢管支墩埋入钻孔灌注桩长度为 3.0m,对接头处进行加固,钢管与钢筋笼连接并加固牢靠后随钢筋笼一起下放。
预埋钢管顶设置法兰接头与上层钢管进行连接。
预埋钢管必须严格控制其垂直度及平面位置满足规范要求,以免影响其受力,同时为增强其刚度,对支墩预埋管节灌注C30自密实混凝土。
2)支架支墩安装(1)钢管立柱采用Φ630×8mm钢管,钢管标准长度 4.05m,采用锚板与基础预埋螺栓连接,锚板上螺栓孔的位置、尺寸应准确无误,螺栓紧固应牢固、可靠,外露丝扣不应小于2扣。
(2)支墩钢管安装完成后进行连接系安装,连接系采用12#槽钢,槽钢斜向角度30~60度。
3)支架主体安装(1)支架主体由型钢及贝雷片组合形成。
(2)安装操作及需注意事项①支架钢管桩应严格按照定位及设计施工图进行施工,桩长及坐标应符合设计要求,质检员应加强检查验收。
②钢管立柱应与基础预埋锚栓连接牢固。
③纵梁H700型钢、贝雷梁应严格按照定位安装,对于钢管贝雷梁,H700型钢纵梁应按要求安装挡块或U型卡以防止贝雷梁倾覆。
④因箱梁宽度变化且梁体不对称,贝雷梁钢桁架安装时应按设计坐标定位,相邻贝雷梁之间牢固连接,支承点与贝雷梁桁架节点应对齐。
4)支架预压对支架进行预压,预压荷载按梁体自重的120%加上内模重量考虑。
为更切实达到预压的实际效果,模拟施工时的实际工况分级进行支架预压。
每跨先加载墩顶部位,由墩顶向跨中推进。
采用分级均匀加载,按三级进行,即80%、100%和120%的加载总重,自每跨首尾向中心,两侧对称灌水进行加载预压。
加载全部完成后,预压时间不得少于7天,待连续3天累计不大于3mm,方可进行卸载。
卸载应分级进行,即120%-100%-80%-0%。
5)支架拆除现浇箱梁施工完成后,对架体进行拆除,拆除时应先拆除上部的满堂架,再拆除贝雷梁、H700型钢横梁及钢管支墩等;贝雷梁拆除按由边到中的顺序,拆除时先拆除各构件之间的连接块,按照每组4片(1.2t)用吊车下放至指定位置,其中中跨贝雷梁拆除为操作重点,中跨吊车作业半径16m,桥下净空22.69m,采用25t汽车吊,主臂长20.85m。
5.2.2天车安装为便于开挖期间钢管撑安装,在中跨钢支墩上安装天车(10t),用于地道支撑中间节安装。
5.2.3现浇箱梁施工1)混凝土浇筑梁体混凝土浇筑采用“截面分层,薄层浇筑,连续推进”的方法,即箱梁混凝土浇筑按照从箱梁中间沿箱梁纵向向两端水平分层浇筑的方法进行浇筑,混凝土浇筑采用三一重工42m臂长汽车泵,送料半径46m。
2)注意事项(1)在砼浇筑前,安排专职安全负责人对满堂支架所有顶托进行检查,将松懈和脱空的顶托顶紧。
并同时组织人员对安装好的波纹管位置,接口进行检验。
检查预留预埋件,清除模板内的杂物,并用清水对模板进行认真冲洗,但不得积水。
(2)混凝土浇筑时应振捣均匀,加强支座、预应力锚下混凝土的振捣,保证支座及锚下混凝土振捣密实。
用插入式振捣时,应特别注意避免碰撞模板、波纹管及其他预埋件,随时检查模板、波纹管及预埋件位置,如有偏位及时进行调整。
(3)在箱梁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5%以上时,方可进行箱梁内模的拆除。
在箱梁内模板拆除后,继续对箱梁混凝土进行养护。
(4)为防止混凝土本身的收缩及施工时间较长而产生的不利影响,混凝土中应掺入适量缓凝剂。
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宜控制在12小时左右。
5.2.4地道基坑施工1)基坑支护体系施工基坑第一道支撑为钢筋混凝土支撑,第2道支撑采用Ф609钢管撑,钢管撑根据格构柱布置分为左1节和右3节进行拼装,左1节采用挖机配合安装,右3节采用10t天车起吊安装。
2)基坑土方开挖(1)土方开挖在基坑两侧各布置一台PC220挖机用于两侧上层土方开挖,在基坑内布置1台小型挖机用于中间及下层土方开挖;开挖时,在距离钢支墩周围1m范围内采用人工开挖,避免机械对钢支墩产生扰动。
(2)土方运输两侧采用20m³土方运输车,基坑内采用小推车配合出土。
(3)基坑土方回填地道土方回填在上部贝雷支架体系拆除完成及顶底板预留孔封堵完成并达到强度要求后进行。
5.2.5地道主体结构施工1)混凝土浇筑地道暗埋段设有两道内支撑,分两次进行混凝土浇筑,第一次浇筑底板及0.8m侧墙,拆除第二道内支撑;第二次浇筑剩余侧墙及顶板,并在混凝土养护后拆除第一道内支撑。
2)顶底板预留孔封堵(1)预留孔防水处理底板防水参照格构柱防水做法;顶板防水采用预埋橡胶止水带和安装膨胀止水条进行防水处理。
(2)预留孔钢筋绑扎及混凝土浇筑与顶板钢筋同型号,采用焊接方式与预留钢筋头连接在一起,相邻主筋搭接错开布置,之后采用微膨胀细石混凝土进行浇筑。
5.2.6施工平面管理采用合理的施工工艺、做到地道与箱梁施工互不干扰为同步施工平面管理关键。
5.3劳动力组织表5-1现场管理人员表6-1主要材料与设备用量表7.1测量控制根据结构设计图纸,施工前编制详细的测量作业指导书。
1)控制点的加密根据测量成果表和实地的导线点为依据,进行加密。
测设过程中采用二级导线精度。
加密点必须坚实牢固,保证道路施工过程中相邻导线点能互相通视,然后用电锤钻孔,埋设直径14mm钢铆钉头,导线起始点必须与测量成果表的复测点闭合。
2)高程点的加密为满足施工需要,增设加密高程控制点均按四等高程控制的测设要求。
以设计测量成果表经复测高程点为起始点,进行一个往返测。
3)支撑体系测量控制施工前根据箱梁结构进行支撑柱纵横向布置间距、柱顶高程和平面位置的计算,形成精确的(X,Y、Z)坐标点位,按照测量数据进行支撑柱的预埋,贝雷梁体搭设前进行柱顶高程复测。
7.2原材料质量控制1)贝雷片进场应经过验收,贝雷片不能有扭曲变形,焊疤等,各配件齐全、配套,应有产品质量合格证,材质证明检验报告。
供应厂家应提供生产销售、租赁专业资质证明。
2)型钢的规格尺寸及允许偏差应符合其产品标准的要求。
每一品种、规格的型钢抽查5处。
3)所使用钢材的表面外观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规范的要求,当钢材的表面有锈蚀、麻点或划痕等缺陷时,其深度不得大于该钢材厚度负允许偏差值的1/2;钢材应全数检查,钢材端边或断口处不应有分层、夹渣等缺陷。
7.3焊接质量要求1)焊条、焊丝、焊剂等焊接材料与母材的匹配应符合设计要求及国家现行行业标准《钢结构焊接规程》(GB50661-2011)的规定,焊条、焊丝等材料在使用前,按其产品说明书及焊接工艺文件的规定存放。
2)施工单位对其首次采用的钢材、焊接材料、焊接方法等,进行焊接工艺评定。
3)焊缝检验按二级焊缝质量要求执行(1)焊缝表面不得有裂纹、焊瘤等缺陷;(2)焊成凹形的角焊缝,焊缝金属与母材间应平缓过渡;加工成凹形的角焊缝,不得在其表面留下切痕;(3)焊缝感观应达到:外形均匀、成型较好,焊道与焊道、焊道与基本金属间过渡较平滑,焊渣和飞溅物基本清楚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