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善于积累素材是写好公文的基础

善于积累素材是写好公文的基础

一)善于积累素材是写好公文的基础.叶黔达教授坦言,公文写作不是"有感而发"而是"代人立言",所谓"公文姓公,言不由衷".讲话稿等公文写作的几个规律:一是“三分之一定律”.一篇好的讲话稿,应该是"上级精神,领导思想、写作人员思想各占三分之一”二)二是“二八定律”。

即80%是继承,20%是创新。

这两个定律都说明,要善于积累。

积累从四个方面着力。

一是文献资料的积累。

二是思想的积累。

三是论述的积累。

四是语言的积累。

(二)善于学习领悟是尽快“上路”的捷径。

(三)勤于练笔是行市写作功底的根本。

“常看胸中有本,长写笔下生花。

”坚持从读悟写。

(四)善于思考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

(五)忠诚是文密人员应当具备的特质古人说文无定法。

作为公文写作来说,虽无定法,却有无形的规范和规律。

根据实际工作体验,本人认为公文写作有许多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这也是写好公文必需把握住的。

步骤/方法1.切实领会好领导意图公文是为领导活动服务的,是领导者从事行政领导管理活动的重要手段。

因而能否真正领会好领导意图,是决定公文写作是否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2.系统储备素材和观点拥有充分的素材是撰写好公文的基础。

写文章实际上是对素材的归纳、消化、加工和升华的过程。

储备素材有两个含义,一个是要有众多的文本材料,另一个就是平时多注意思考,进而形成有独特见解的观点群。

3.撰稿注意双层思维所谓双层思维就是在文章特别是那些常用公文运用的写作方法。

第一层是指首先考虑安排结构、选择素材,也就是按照内容的要求着眼于“搭架子”的构思、谋篇。

第二层就是基本柜架通过后再围绕表达主题。

在语言、逻辑方面进行“精炼”,挖掘中心思想,在文章撰写中按这两层次运行,提出一个较细纲目,形成基本雏形,然后再从观点、论述、事例修辞等方面进行逻辑、系统地加工。

这样做,往往可以节省不少的时间和精力。

其原因很简单,授命写作不是个人说了算,而是领导意见决定文稿成功与否,这样会经常出现与领导要求不符的情况。

如果所有的精力时间都用上,也难得一次就通过。

再着说,精力无重点地使用,不利于思考和提高构思的效果,本身就不利于提高通过率。

当然对一些简短和非常熟悉的文章应潇洒一气哈成,效果也会很好。

4.努力深化公文主题公文的主题,是通过载体内容所表达出来的明确意图、基本意见,是行政目的和行文目的的具体体现。

有些文种的公文明显地呈现着旨意性、直白性、具体性,并不存在多少深化主题问题。

但也有许多公文确实需要深化主题。

所谓公文主题的深化,就是主题向纵深层次性发展,呈现出由低向高、由浅入深、由粗到精,由残缺到完整的态势。

5.语言使用要得当不同文种的语言特色是不同的:指挥性公文(如指示、意见、命令)的语言,应色彩庄重;知照性公文(如通报、公告)的语言,应通俗具体;报请性公文(如请示、邀请)的语言,应恭谨明确;法规性公文(如条例、条令)的语言,应简约规整;提要性公文(如会议纪要)的语言,应概括凝练。

总之,语言使用要得当。

注意事项公文中要讲求语气的使用艺术,合理使用好语气非常重要。

语气用得好,能使文字材料充分表达行文主题,达到良好的效果。

但是在机关文字工作中,人们常常由于语气使用不合理,使公文达不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用好语法语气应注意以下几点。

(1)确定语气基调。

语气基调指整个文章语气基本特征。

其方法:一是根据文种格式确定基调。

二是根据对象确定基调。

三是根据事物的重要程度确定基调。

(2)注意语气搭配。

语气的搭配是指在文章段落中各种语气的使用结构。

一是根据表达的主题确定语气搭配。

二是根据行文方向确定语气搭配。

三是根据重要观点确定语气搭配。

(3)把握语气变化。

主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强制与说服相结合,使读者(听者)达到自觉执行的效果。

二是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给读者(听者)客观真实的感受效果。

三是说理与启发相结合,给读者(听者)亲切可信的影响效果。

另外,讲话稿要符合讲话人惯用的语气。

要根据公文写作的需要和讲话人的思维习惯、讲话习惯、表达方式习惯去写作,去思考。

写好公文有什么“窍门”,这是机关工作人员常常遇到的问题。

本人认为,找“窍门”并非为了偷懒,实际上这是对做好这一项事的谋略问题,也就是借助他人的经验和教训,寻找规律性的东西,不再毫无头绪地去从头盲目探索。

写好公文的“诀窍”,就是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多学、多想、多练,即选准目标、勤学苦练,坚韧不拔、不懈探索,最后由必然王国走入自由王国。

公文该怎样写?有些人一写文章就落入用什么形式,采用什么格式、构思什么结构的怪圈,实际上这是一个误会。

文章应该有一种形式,但决定文章怎样写的根本要素是内容,而不是形式。

公文无非是一个载体,载的内容不同因而载的方法也应不同。

评价公文写得好不好,主要看行文目的和内容反映得好不好,有没有真知灼见,有没有针对性和指导性,而不是锦绣般的文字。

目前机关中很多公文的弊病多出在这个方面。

一是内容空,有其形无其神,言之无物,象似为写文章而写文章。

二是篇幅长,而且有越写越长的趋势,文章不是围绕一个主题紧密去写,而是摆开架子洋洋万言,生怕把什么事漏了,把所涉及的工作一条不漏地排列开,最后给人的感觉是一份资料、一本流水帐。

三是论述乱,不分内容特点和对象的知识层次,先论述一番再说,结果议论一番读者最熟悉的东西,毫无作用。

四是抄袭多。

现在公文写作中有一种不良作风,就是用剪子加胶水“写”文章,不分时境变化,不分场合变更,照抄照般,搞文字“批发”。

五是美术化。

有的人利用计算机优越的打印功能,把公文各种字体、字形、字号摆布赏心悦目,把各级标题“塑造”得很美,追求公文的感官效应。

这样是写不好公文的。

还有的文章结构、形式很漂亮气派、词句用得很好,但什么事也没阐明,给人看完后感觉很茫然、一无所得,不能唤起新的启示,这也难以说是一篇好的公文。

总之,写好公文关键于内容好,能够准确无误于表现出行文目的,有真知灼见,给送达对象以指引、启迪和遵循。

古人说文无定法。

作为公文写作来说,虽无定法,却有无形的规范和规律。

根据实际工作体验,本人认为公文写作有许多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这也是写好公文必需把握住的。

一、切实领会好领导意图公文是为领导活动服务的,是领导者从事行政领导管理活动的重要手段。

因而能否真正领会好领导意图,是决定公文写作是否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一)公文写作与领导意图的关系在机关工作应当了解而且必需了解公文写作与领导意图的关系。

公文与一般文章最大的区别的姓“公”,是公务文书。

公文写作必须体现“公务”的特征和内涵。

公务活动特征是层级领导,公文写作当然也要体现层级负责的原则,即行文的目的和要求必须符合领导的意图,最终由领导拍板定论。

“公务”的内涵表明公务活动是有组织和目标的,是在领导要达到的预期中按一定的方式进行活动的,文字工作也不例外。

换一句话来说,公文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的认可程度和满意程度。

机关公文写作一般讲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职守写作,另一种是授命写作。

所谓职守写作,即干什么工作写什么公文,是本职工作中所必需记录、表达、传递公文写作,因而是带有局部性和例行性,公文涉及内容的跨度较小。

职守写作,写作者最熟悉本职业务工作情况和特点,储备的素材比较集中,专业性较强,文种和格式相对集中,同时由于领导意图平日都以批示和口头的方式给予传达,并切由领导亲自签发,相对来讲写作难度小一些,一般容易被领导认可。

授命写作,也就是“命题作文”,就是写作者虽不具体从事某项工作,但领导安排要求承担该项工作的写作任务。

公文中的领导讲话稿、工作报告、工作意见、会议发言等等,以及领导交办的其它写作任务都属于授命写作。

授命写作的内容往往带有全局性、综合性、指导性和思想性。

授命写作的除了要把握好前面所讲五个写作要点外,非常需要体现领导的意图,运用领导者的思维方式,符合领导者平日的讲话习惯和风格。

授命写作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受命于谁,文章思维和特征服从于谁。

在这个基础上融会有关政策、精神和理论,在领导的意图上进行阐述发挥,这样的授命写作才能打得住。

授命写作切不可人云亦云,没有主见;但也决不可固执已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领导意图之上,写进公文之中。

(二)怎样领会领导意图应当明确的是,领会领导意图并不等于领会领导个人意图,而是领会领导群体工作意图,但也不可排除领导者个人独有的思想观点和某些言语。

领会领导意图有多种途径,主要的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学习好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重要规划,了解每个时期突出强调的方针政策。

这是因为领导意图从本质上讲是党、国家和人民意志的具体体现。

因此要把握住这个方面就会把握住领导意图的总体,这是领导意图最重要的部分。

二是主动扑捉机会参加一些会议,了解一个时期上级领导拟安排的工作重点、工作原则、工作要求、工作措施,掌握领导层的活动意向和动态。

领导的行政活动是领导意图的具体体现形式,了解了领导活动动态,有助于加深对领导意图的理解,同时有利于把领导意图具体化。

三是积极参与领导参加的活动,与领导常谈论一些问题,了解领导者思考的热点问题。

要掌握领导日常谈论的重要思路和观点,并对其连贯思索,这样对领导的思想情况会有系统、整体的理解。

四是直接具体领受领导指示,最好是当面征询领导者对一些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的有关解决措施,对一些模糊问题予以澄清。

这样会避免写出文稿后作大的改动,甚至推倒重来。

(三)熟悉领导者的领导习惯领会好领导意图,还应熟悉领导者的思维方式、常用工作方法和讲话习惯。

这里所要讲的并不是习惯的好坏问题,是讲话者自身一些特有的东西。

许多公文,特别是讲话和报告类的文字材料,由于是领导者亲自讲,因而要根据个人的思维习惯、讲话习惯写作,使文稿与讲话者的特征基本吻合起来,以求达到更好的效果。

要通过听、谈、议、读等渠道,从领导者讲话中了解个人的特点,然后再将这些特点反映到公文中去。

否则,文与人的习惯特征不统一,领导者和听众都会产生一种陌生感或不习惯的感觉,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公文特征与领导习惯相差太远而不被领导者看中和接受,也很难完成自己的工作,不利于自身的影响。

熟悉领导的思维和讲话习惯并不难,只要留心亲耳仔细听几次领导者脱稿讲话,就会熟悉基本特征,再琢磨分析一下,一般都会适应。

这个适应过程一般可以缩短。

一是感受并分析讲话人的思维特征。

思维指理性认识或理性认识的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但人的思维规律性也反映在语言上,语言表达符合思维的规律性。

要熟悉领导的思维习惯,主要是看语言逻辑性、看思维的逻辑性强否,分析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等方面有什么特点,以及综合分析归纳能力等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