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8《世说新语》二则导学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8《世说新语》二则导学案新人教版

8《世说新语》二则
课题《世说新语》二则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
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世说新语》及其作者的文学常识;积累“期”“舍”等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文言知识。

过程与方法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

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大意;学习课文摹景状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作者简介
刘义庆(403— 444),字季伯,彭城(现在江苏徐州)人,任荆州刺史。

南朝宋文学家。

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喜纳文士,著有《世说新语》,志怪小说《幽明录》。

《世说新语》是刘
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课文所选两则分别出自《言语》篇和《方正》篇。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录晋
代士大夫的言谈、逸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

鲁迅曾指出:
“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其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
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的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事,而一变为专谈玄
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成了所谓清谈了。

但这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
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的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看作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撒盐空中差可拟(状语后置,应为“
(于)空中撒盐差可拟”)
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古代流传下来许多关于聪明孩子的故事,你能列举一些吗?(学生答)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王戎评李……请同学讲讲王戎评李的故事。

(教师也可出示小黑板提示)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同样选自这本书的《咏雪》。

新课展开
咏雪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故事的意思。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到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漫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谢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再读课文,理解提升】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有什么作用?
“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营造了一种温馨、融洽、欢快、热闹的家庭氛围,同时交代了咏雪的背景。

2.“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你认为他大笑的内涵有哪些?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更好?
既有享受天伦之乐的愉快,也有自己中途命题获得成功的得意;有对兄子的略含贬义的笑,更有对兄女的赞许之笑。

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意在言外,耐人寻味。

3.如何理解作者在文章结尾交代谢道韫的身份这种写法?
这样写,使读者在不知道她是谁的时候先领略了她的才华,已经暗示了她是一个不平凡的人。

这是一种未见其人先知其才的写作技巧,使谢道韫这个人物形象和她的才华展现得尤其突出,表明作者非常赞赏她的才气。

古人是很重视仁义礼智信的,那么,“诚信”“礼貌”对今天的我们还有用吗?请联系实际谈一谈你自己的认识。

提示:可以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多角度思考, 如在日常生活中见到师长朋友应该怎样?在考试的时候堂而皇之拿着参考资料是否就是“诚信”的体现呢?
甲生:读了《陈太丘与友期行》,我感悟最深的是要学会尊重别人。

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对别人不尊重,就是对自己不尊重。

陈太丘的朋友就是例证。

乙生:我们要尊重每一个人,对小孩也不例外。

陈太丘的朋友在七岁的元方面前骂他的父亲,也是对小孩的不尊重,所以激怒了陈元方,遭到了元方的羞辱,这是陈太丘的朋友自取其辱。

丙生:我觉得诚信是为人之道,做人之本。

陈太丘的朋友失信在先,又不尊重他人,以至颜面扫地,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在小孩面前也无地自容。

丁生:泰戈尔说:“信用的坠地,犹如打碎的镜子不能重圆。

”陈太丘的朋友虽“惭”,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要挽回诚信这个做人的根本,不是一个“惭”字就能挽回的。

【把握文章主旨】
如何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本文《陈太丘与友期行》讲的是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出小小年纪的陈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咏雪》
不言而喻表明态度的写法,语言简练。

《咏雪》一文只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客观写出,未加任何评价,但作者的意图一望而知,这也是本书叙事的优点。

开篇短短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却相当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

《陈太丘与友期行》
1.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文中描写陈元方的形象是从“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开始的。

首先描写了彬彬有礼地回答客人的问话:“待君久不至,已去”,接着描写了元方对客人骂其父的回击:“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理”,据理驳斥。

最后写“元方入门不顾”。

一个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







2.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本文剪裁得体,而且在语言叙述上十分自然,不加任何雕饰,给人以真实自然的感觉。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请运用描写法,刻画出一个人物形象,要求鲜明、生动,150字左右。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1.学会自己翻译,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两篇文言文都很短小,所叙之事有一些意味,语言也较为浅近,适合学生阅读。

设计教学时应在前面单元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以读懂文义和理解字词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2.反复阅读,读中自悟,读中积累。

两篇短文在文言文中相对比较通俗,所写内容也便于理解,应以学生自读为主。

教师主要是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研讨,提高学生的阅读层次。

3.研读课文,分小组探讨文意。

学生对两则短文内涵的理解,特别是第一则,可能大多会停留在表层:反映了古代孩子的聪明伶俐。

教学时,通过分组讨论,教师适当点拨,深入理解文章的意象和人物形象。

4.以此为契机,向学生介绍(推荐)《世说新语》,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方法指导:
神态、语言描写及作用
一个“怒”字,使“友人”不守信用而且无理的神态毕现。

“非人哉”更表现了“友人”粗野、毫无羞耻之心的特点。

这也为陈
元方的反驳提供了依据。

点拨:神态描写使人物造型栩栩如生,更加突显人物个性,使文章更生动,形象,富有真实感。

语言描写能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

素材积累: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东汉末年,北海地方出了一个很博学的人,名叫孔融,字文举,是孔子的二十世孙。

他从小就很聪明,尤其长于辞令,小小年纪,已在社会上享有盛名。

他十岁时,跟他父亲到洛阳(今河南洛阳县),当地的太守是很负盛名的李元礼,由于李氏的才名很重,因此在太守府中往来的人除了他的亲戚,其余都是当时有才名的人。

如果不是名人去访,守门的人照例是不通报的。

年仅十岁的孔融,却大胆地去访问这位太守。

他到府门前,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太守的亲戚,给我通报一下。

”守门人通报后,李太守接见了他。

李元礼问他:“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
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子)和你家的祖先伯阳(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是师生关系,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当时有很多宾客在座,他们对孔融的这一番话都很惊奇。

其中有一个中大夫陈韪,恰恰后到,在座的宾客将孔融的话告诉他后,他随口说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聪明的孔融立即反驳道:“我想陈大夫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

”陈韪给孔融一句话难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