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理解试题精选文言文阅读理解试题精选1、东坡先生墓志铭苏辙予兄子瞻,谪居海南。
四年春正月,今天子即位,推恩海内,泽及鸟兽。
夏六月,公被命渡海北归。
明年,舟至淮、浙。
秋七月,被病,卒于毗陵。
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
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
呜呼!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
辙执书哭曰:小子忍铭吾兄!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
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公亦奋厉有当世志。
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
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嘉祐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
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
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
通判杭州。
公于其间,常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
高丽入贡使者凌蔑州郡,押伴使臣皆乘势骄横,至与钤辖亢礼。
公使人谓之曰:远夷慕化而来,理必恭顺,今乃尔暴恣,非汝导之,不至是也。
不悛,当奏之。
押伴者惧,为之小戢。
吏民畏爱,及罢去,犹谓之学士,而不言姓。
自密徙徐。
是时河决曹村,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公履屦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
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
执梃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以出。
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
然雨日夜不止,河势益暴,城不沉者三板。
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而守,卒完城以闻。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讫事,诏褒之,徐人至今思焉。
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
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
孔子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公实有焉。
(节选自《栾城集》,略有删节)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书属辙曰属:嘱咐B.至与钤辖亢礼亢:匹敌C.以虞水之再至虞:料想D.然终不以为恨恨;遗憾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轼深受爱戴的一组是(3分)()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常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及罢去,犹谓之学士,而不言姓使官吏分堵而守,卒完城以闻讫事,诏褒之,徐人至今思焉A.B.C.D.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才华出众。
少时对古今成败之事总能说清其要害。
参加科举考试,所撰文章论述国家刑赏之事,深受欧阳修、梅圣俞赞赏。
B.苏轼依法治吏。
接待高丽使者的官吏仗势横行,不守礼法,苏轼派人前去训斥,并将此事上奏朝廷。
这些官吏因惧怕而有所收敛。
C.苏轼一心为民。
大水将冲决徐州城,人手不足,他亲至武卫营请禁军出力抗洪。
河水暴涨,情势危急,他坚守城头,公而忘私。
D.苏轼德行高尚。
他称颂善人善举,斥责恶人恶行,爱憎分明。
遇见正义的事情就奋勇去做,不顾危害。
苏辙称其有古代贤人的美德。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
(3分)(2)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
(3分)(3)今乃尔暴恣,非汝导之,不至是也。
(4分)5.C(防备)6.C(排除)7.B(上奏朝廷,是将要采取的措施)8.(1)死讯传到各地,无论贤者还是愚人,大家都叹息流泪。
(大意对、语句通顺得1分;每小句正确翻译得1分)(2)欧阳修又惊又喜,认为他是奇才,打算在众多士子中把他取为第一。
(大意对、语句通顺得1分;后两小句正确翻译,各得1分)(3)现在(高丽使者)竟然这样强横放纵,不是你们诱导,他们也不至于到这地步。
(大意对、语句通顺得1分;每小句正确翻译得1分)2、甄冲拒婚记南朝·刘义庆甄冲,字叔让,中山人,为云社令。
未至惠怀县,忽有一人来通云:社郎须臾便至。
年少,容貌美净。
既坐,寒温云:大人见使,贪慕高援,欲以妹与君婚。
故来宣此意。
甄愕然曰:仆长大,且已有家,何缘此理?社郎复云:仆妹年少,且令色少双,必欲得佳对,云何见拒?甄日:仆老翁,见有妇,岂容违越?相与反覆数过,甄殊无动意。
社郎有恚色,云:大人当自来,恐不得违尔。
既去,便见两岸上有人,著帻,捉马鞭。
罗列相随,行从甚多。
社公寻至,卤簿导从如方伯,乘马舆,青幢赤络,覆车数乘。
女郎乘四望车,锦步障数十张,婢子八人来车前,衣服文彩,所未尝见。
便于甄旁边岸上张幔屋,舒荐席。
社公下,隐膝几,坐白旃坐褥,玉唾壶,以玳瑁为手巾笼,捉白麈尾。
女郎却在东岸,黄门白拂夹车立,婢子在前。
社公引佐吏令前坐,当六十人,命作乐,器悉如琉璃。
社公谓甄日:仆有陋女,情所钟爱。
以君体德令茂,贪结亲援。
因遣小儿,已具宣此旨。
甄日:仆既老悴,已有室家,儿子且大。
虽贪贵聘,不敢闻命。
社公复云:仆女年始二十,姿色淑令,四德克备。
今在岸上,勿复为烦,但当成礼耳。
甄拒之苦,谓是邪魅,便拔刀横膝上,以死拒之,不复与语。
社公大怒,便令呼三斑两虎来,张口正赤,号呼裂地,径跳上。
如此者数十次,相守至天明,无如之何,便去。
(节选自《唐前传奇笺释》)【注】社郎:社,即社公、土地神。
社郎,即土地神的儿子。
寒温:即寒暄。
大人:这里指社郎的父亲社公。
使:即使君,这里尊称县令甄冲。
这个句子可译为家父见过您。
卤簿:王公大臣等出行时的仪仗队。
导从:前后护卫的人。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仆长大,且已有家长:成长B.便于甄旁边岸上张幔屋,舒荐席舒:铺开C.社公下,隐膝几几:几案D.女郎却在东岸却:退到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欲以妹与君婚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B.以君体德令茂久之,能以足音辨人C.已有室家,儿子且大不出,火且尽D.无如之何,便去作《师说》以贻之7.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叙述了甄冲不贪美色,不畏强暴,不慕富贵,拒绝土地神社公的婚聘,不肯舍弃自己的家室的故事。
B.小说成功地描写一个威武不屈、刚强不阿的士大夫形象。
虽然是通过神鬼怪异之事来表现,却表现了人们的生活理想。
C.选文第二段浓墨重彩极力铺张渲染,主要是想以此表现土地神社公的富贵权势以及他横行乡里鱼肉百姓的丑恶本性。
D.本文的人物对话极具个性,语言简洁传神,主人公甄冲坚持己见,不为权贵所动的个性特点就是通过对话来展现的。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仆妹年少,且令色少双,必欲得佳对,云何见拒?(3分)(2)社公引佐吏令前坐,当六十人,命作乐,器悉如琉璃。
(4分)(3)便拔刀横膝上,以死拒之,不复与语。
(3分)5.A(长:年长,年岁很大。
)6.B(A.介词,跟;B.因为/凭借;C.副词,将要;D.代词,他。
)7.C(横行乡里鱼肉百姓没有依据,且选文第二段极力铺张渲染,其作用主要是衬托甄冲。
)8.(1)我妹妹正值芳龄,且美貌无双,一定要选一个最好的配偶,你何必拒绝我呢?(令:美;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他人动作行为的承受,可译作我)(2)土地神引领着辅助的官员,叫他们在前面坐,官员正好有六十人,然后命演奏音乐,乐器全都像是琉璃制成的。
(引:引领;佐吏:辅佐的官员;当:正好;悉:都)(3)就拔出刀来横放在膝上,用拼死的方式来抗拒他们,不再跟土地神说话。
(以:用……的方式;拒:抗拒;不复与语:不复与之语)孔子之后三十八世,有孙曰戣,字君严,事唐为尚书左丞。
年七十三,三上书去官。
天子以为礼部尚书,禄之终身,而不敢烦以政。
吏部侍郎韩愈常贤其能,谓曰:公尚壮,上三留,奚去之果?曰:吾敢要君?吾年至,一宜去;吾为左丞,不能进退郎官,唯相之为,二宜去。
愈又曰:古之老于乡者,将自佚,非自苦。
闾井田宅具在,亲戚之不仕与倦而归者,不在东阡在北陌,可杖屦来往也。
今异于是,公谁与居?且公虽贵而无留资,何恃而归?曰:吾负二宜去,尚奚顾子言?愈叹曰:公于是乎贤远于人!明日,奏疏曰:臣与孔戣同在南省,数与相见。
戣为人守节清苦,论议正平。
年七十,筋力耳目,未觉衰老,忧国忘家,用意至到。
如戣辈在朝不过三数人,陛下不宜苟顺其求,不留自助也。
不报。
明年,长庆四年正己未,公年七十四,告薨于家,赠兵部尚书。
公始以进士,佐三府官,至殿中侍御史,迁江州刺史、谏议大夫。
事有害于正者,无所不言。
加皇太子侍读,改给事中,言京兆尹阿纵罪人,诏夺京兆尹三月之俸。
明年,拜右丞,改华州刺史。
明州岁贡海虫、淡菜、蛤蚶可食之属,自海抵京师,道路水陆,递夫积功,岁为四十三万六千人。
奏疏罢之。
十二年,自国子祭酒拜御史大夫、岭南节度等使。
约以取足,境内诸州负钱至二百万,悉放不收。
蕃舶之至泊步,有下碇之税,始至有阅货之燕,犀珠磊落,贿及仆隶,公皆罢之。
绝海之商,有死于吾地者,官籍其货。
满三月,无妻子之请者,尽没有之。
公曰:海道以年计往复,何月之拘?苟有验者,悉推与之,无算远近。
厚守宰俸而严其法。
十五年,迁尚书吏部侍郎。
公之北归,不载南物,奴婢之籍,不增一人。
长庆元年,改右散骑常侍。
二年,而为尚书左丞。
(韩愈《唐正议大夫尚书左丞孔公墓志铭》,有删节)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唯相为之唯:希望B.尚奚顾子言顾:考虑C.绝海之商绝:横渡D.何月之拘拘:限定答案:A(唯,只有)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孔戣为人方正无私的一组是(3分)忧国忘家,用意至到事有害于正者,无所不言言京兆尹阿纵罪人境内诸州负钱至二百万,悉放不收苟有验者,悉推与之,无算远近公之北归,不载南物,奴婢之籍,不增一人A.B.C.D.答案:C(表现其一片忠心,表现其体恤百姓,表现其为他人着想)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面对孔戣的据理求退,韩愈认为朝廷不应该让孔戣这样的贤人辞官,他上疏请求留用孔戣,但奏疏未能呈上。
第二年,孔戣去世。
B.当时明州岁贡淡菜、蛤蚶等物,从海滨直抵京师。
由于扰民甚众,孔戣不惜冒犯朝廷,为民请命,奏请皇上免除明州的进贡。
C.孔戣是通过科举考试而进入仕途的,为官期间,能为百姓利益着想,而且任劳任怨,即使远派岭南,也努力于政务,克己为人。
D.孔戣在担任岭南节度使时,处理海外商贸事宜,既严格地执行法度,以身作则拒绝贿赂,又有人性化的变通,切实为外商利益考虑。
答案:A(不报指奏疏递上没有答复)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 公尚壮,上三留,奚去之果?您的身体还很强壮,当今皇帝多次挽留您,您为什么坚决要辞官呢?(要点:壮,果,疑问句式)(2) 亲戚之不仕与倦而归者,不在东阡在北陌,可杖屦来往也。
那些不做官和厌倦官场生活回到故乡的亲友,不在东郊就在北郊,大家可以拄着拐杖穿上鞋子互相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