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龙袍——中国历代皇帝服饰

龙袍——中国历代皇帝服饰


冕旒(liu)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 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汉代规定,皇帝 冕冠为十二旒(即十二排),为玉制。冕 冠的颜色,以黑为主。冕冠两侧,各有一 孔,用以穿插玉笄(ji),以与发髻拴结。 幵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在 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 “允耳”。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 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后世的“允 耳不闻”一语,即由此而来。按规定,凡 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 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此外还有蔽膝、 佩绶、赤舄(xi)等。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 这种服制始于周代,历经汉、唐、宋、元 诸代,一直延续到清代,绵延两千多年。
戴乌纱折上巾、穿盘领、窄袖、绣龙袍的皇帝。 乌纱折上巾,是皇帝穿常服所戴,其样式与乌纱 帽基本相同,惟独左右二角折之向上,竖于纱帽 之后。盘领、窄袖、绣龙袍,是皇帝的常服。
常服又称翼善冠, 戴乌纱折上巾,样 式为盘领、窄袖、 前后及两肩绣有金 盘龙纹样,玉带皮 靴。此服用途较多。 明代皇帝的常服, 服装以黄色的绫罗, 上绣龙、翟纹及十 二章纹。
戴外白内黑的皮冠(貂皮暖帽),着浅米色毛 绒衫,额前有发微微露出,垂至帽下末端向左 右分披散。冠下耳后垂鬟(两辫作成的鬟)。 按《圆史舆服志》记载有:“服白粉皮则冠白 金答子暖帽,服银鼠则冠银鼠暖帽”。此像为 白金答子暖帽穿锦袍的皇帝。
明代晚期金地缂丝孔雀羽龙袍
周身绣满龙的纹样。从服装的样式来看, 样式为斜领袍,为皇帝的便服。龙的图 案从上古发展到明代,精力了无数次的 变化。总的看来,先秦的龙纹,形象比 较质朴粗犷,大部分没有肢爪,近似爬 虫类动物。秦汉时期的龙纹,多呈兽形, 肢爪齐全,但无鳞甲,常绘成行走状, 给人以虚无缥缈的感觉。
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 服等。皇帝的龙袍属于吉服范畴,比朝 服、衮服等礼服略次一等,平时较多穿 着。穿龙袍时,必须戴吉服冠,束吉服 带及挂朝珠。龙袍以明黄色为主也可用 金黄杏黄等色。古时称帝王之位,为九 五之尊。九、五两数,通常象征着高贵, 在皇室建筑、生活器具等方面都有所反 映。清朝皇帝的龙袍,据文献记载,也 绣有九条龙。
龙 袍
龙袍:
皇帝的朝服,上面绣着龙 形图案. 绣有龙形图纹的 袍服.帝王的礼服.皇帝专 用的袍.又称龙衮.因袍上 绣龙形图案,敀名.其特点 是盘领,右衽(ren),黄色. 此外,龙袍还泛指古代帝 王 穿的龙章礼服
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 时所戴礼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 的祭服。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 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 旒”。
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 常服、行服等。皇帝朝服及所 时用红色,夕月时用白戴的冠 ,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区别 主要在衣服的边缘,春夏用缎 ,秋冬用珍贵皮毛为缘饰之。 朝服的颜色以黄色为主,以明 黄为贵,只有在祭祀天时用蓝 色,朝日色。
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 服等。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 式。冬夏朝服区别主要在衣服的边缘, 春夏用缎,秋冬用珍贵皮毛为缘饰之。 朝服的颜色以黄色为主,以明黄为贵, 只有在祭祀天时用蓝色,朝日时用红色, 夕月时用白色。朝服的纹样主要为龙纹 及十二章纹样。一般在正前、背后及两 臂绣正龙各一条;腰帷绣行龙五条襞积 (折裥处)前后各绣团龙九条;裳绣正 龙两条、行龙四条;披肩绣行龙两条; 袖端绣正龙各一条。

无论从发式或服装来看,都是东晋时期流行 的装束。魏晋时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 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 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图中帝王 头戴白纱帽,外着白穿宽袖狐皮大衣(形如 大袖衫),毛在外。手执如意,也是南朝时 所喜尚的习俗。南北朝时期将冕服十二章纹 样中的日、月、星辰三章放到旗帜上,改成 九章。
隋唐时期,南北统一,疆域辽阔,经济 发达中外交流频繁,体现出唐朝政权的 巩固与强大。在服装服饰上也达到空前 繁盛时期。
隋唐时期的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着 圆领袍、衫,上自皇帝下至杂役都可 穿着,为当时的常服。此图为穿对襟、 阔袖便服衫的帝王。
宋代皇帝服饰承唐制有大裘冕、衮冕、 通天冠、绛纱袍、履袍、衫袍、窄袍。 这是祀享、朝会、亲耕、视事、燕居 的衣着。宋代通天冠与唐代通天冠又 有不同,虽说也是二十四梁,加金博 山,但它是用金或玳瑁制成蝉形嵌在 冠上,冠高、宽均为一尺,表青里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