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坐标反算坐标反算,就是根据直线两个端点的已知坐标,计算直线的边长和坐标方位角的工作。
如图5.3所示,若A、B为两已知点,其坐标分别为(XA,YA)和(XB,YB),根据三角函数,可以得出直线的边长和坐标方位角计算公式:tgα=△YAB/△XAB=(YB-YA)/(XB-XA)αAB =tg-1 (△YAB/△XAB)= tg-1 ((YB-YA)/(XB-XA))/td>DAB=△YAB/sin αAB=XAB/cos αAB 或 (5.6)DAB=√(△X2+△Y2)应当注意,按公式(5.5)用计算器计算时显示的反正切函数值在-90°~+90°之间,而坐标方位角范围是0°~360°,所以按(5.5)式反算方位角时,要根据ΔX、ΔY的正负符号确定直线AB 所在的象限,从而得出正确的坐标方位角。
如使用fx140等类型的计算器,可使用功能转换键 INV 和极坐标与直角坐标换算键P→R以及x←→y键直接计算求得方位角。
按键顺序为:ΔX INV R→P ΔY =显示D X←→y 显示α。
例5.2 已知B点坐标为(1536.86 ,837.54),A点坐标为(1429.55,772.73),求距离DBA和坐标方位角αBA。
解:先计算出坐标增量:ΔXBA=1429.55-1536.86=-107.31ΔYBA=772.73-837.54=-64.81直接用计算器计算:按-107.31 INV P→R -64.81 =显示125.36(距离DBA);按 x←→y 显示211°07′53″(坐标方位角αBA)。
5.2 坐标正算坐标正算,就是根据直线的边长、坐标方位角和一个端点的坐标,计算直线另一个端点的坐标的工作。
如图5.3所示,设直线AB的边长DAB和一个端点A的坐标XA、YA为已知,则直线另一个端点B 的坐标为:XB=XA+ΔXAB (5.1)YB=YA+ΔYAB (5.2)式中,ΔXAB、ΔYAB称为坐标增量,也就是直线两端点A、B的坐标值之差。
由图5.3中,根据三角函数,可写出坐标增量的计算公式为:图5.3ΔXAB=DAB·cosαAB (5.3)ΔYAB=DAB·sinαAB (5.4)式中ΔX、ΔY的符号取决于方位角α所在的象限。
例5.1 已知直线B1的边长为125.36m,坐标方位角为211°07′53″,其中一个端点B的坐标为(1536.86 ,837.54),求直线另一个端点1的坐标X1,Y1。
解: 先代入公式(5.3)、(5.4),求出直线B1的坐标增量:ΔXB1=DB1·CosαB1=125.36×cos211°07′53″=-107.31mΔYB1=DB1·sinαB1=125.36×sin211°07′53″″=-64.81m然后代入公式(5.1)、(5.2),求出直线另一端点1的坐标:X1=XB+ΔXB1=1536.86-107.31=1429.55mY1=YB+ΔYB1=837.54-64.81=772.73m坐标增量计算也常使用小型计算器计算,而且非常简单。
如使用fx140等类型的计算器,可使用功能转换键INV和极坐标与直角坐标换算键P→R以及x←→y键。
按键顺序为:D INV P→R α =显示ΔX X←→y 显示ΔY。
如上例,按125.36 INV P→R 211°07′53″=显示-107.31(ΔXB1);按 x←→y 显示-64.81(ΔYB1)5.4建筑坐标与测量坐标的换算为了工作上的方便,在建筑工程设计总平面图上,通常采用施工坐标系(即假定坐标系)来求算建筑方格网的坐标,以便使所有建(构)筑物的设计坐标均为正值,且坐标纵轴和横轴与主要建筑物或主要管线的轴线平行或垂直。
为了在建筑场地测设出建筑方格网点的位置及所有设计的建(构)筑物,在测设之前,还必须将建筑方格网点和设计建(构)筑物的施工坐标系坐标换算成测量坐标系坐标。
如图5.4所示,坐标换算的要素xo、yo 、α 一般由设计单位给出。
xp、yp 设为P点在测量坐标系xoy中的坐标,x'p、y'p为P点在施工坐标系x'o'y'中的坐标,则将施工坐标换算成测量坐标的计算公式为:图5.4xp=xo+x'pcos α-y'psin αyp=yo+y'psin α-y'pcos α (5.7)反之,将测量坐标换算成施工坐标的计算公式如下:x'p=(xp-xo)cos α+(yp-yo)sin αy'p=-(xp-xo)sin α+(yp-yo)cos α (5.8)5.1控制测量概述为了限制测量误差的累积,确保区域测量成果的精度分布均匀,并加快测量工作进度,测量工作应按照“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这样的程序开展。
即在一个大范围内从事测量工作,首先应从整体出发,在区域内选择少数有控制意义的点,组成整体控制网,用高精度的仪器、精密的测量方法,求出各控制点的位置,这项工作称为控制测量。
控制点的位置确定以后,再以各控制点为基准,确定其周围各碎部点的位置,这项工作称为碎部测量。
控制网分为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
测定控制点平面位置的工作,称为平面控制测量。
测定控制点高程的工作,称为高程控制测量。
根据其范围大小和功能不同,测量控制网分为国家控制网、城市控制网和小地区控制网。
国家控制网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的控制网,它为统一全国范围内的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并为各种工程测量提供控制依据。
国家控制网按精度由高到低分为一、二、三、四共四个等级。
它的低级点受高级点控制。
一等精度最高,是国家控制网的骨干,二等精度次之,它是国家控制网的全面基础。
三、四等是在二等控制网下的进一步加密。
国家平面控制网如图5.1所示,主要布设成三角网。
即将相邻的控制点组成互相连接的三角形。
这些组成三角形的控制点称为三角点。
通过在三角点上设置测量标志,精密测量起始边的方位角,精密丈量三角网中一条或几条边的边长,并测出所有三角形的水平角,经过计算,求出各三角形的边长,最后根据其中一点的已知坐标和一边的已知方位角,进而推算出各三角点的坐标。
国家高程控制网如图5.2所示,主要采用水准测量的方法来建立。
各等水准测量经过的路线称为水准路线。
国家高程控制网除布设成水准网,还包括闭合环线和附合水准路线。
城市控制网是为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及施工放样等目的而建立的测量控制网。
图5.1根据城市的大小,它可以在国家基本控制网的基础上进行加密。
若国家控制网不能满足其要求,也可以建立单独的控制网,具体做法见《城市测量规范》相关部分内容。
小地区控制网主要指面积在15平方公里以内的小范围,为大比例尺测图和工程建设而建立的控制网。
小地区控制网应尽可能与国家控制网中的高级控制点进行连测,将国家控制点的坐标和高程作为小地区控制网的起算和校核数据。
若与国家控制网进行连测有困难,也可以在测区内建立独立的控制网。
小地区平面控制网可以采用三角测量的方法建立,也可以采用导线测量的方法建立。
所谓导线,就是将相邻控制点用直线连接而构成的折线图形。
构成导线的控制点称为导线点。
相邻导线点的边长称为导线边。
相邻导线边之间的水平角称为转折角。
导线测量就是通过测定导线边的边长和各转折角,根据已知数据,推算出各导线边的坐标方位角,从而求出各导线点的坐标。
小地区平面控制网应根据测区面积的大小按精度要求分级建立。
在测区范围内建立统一的精度最高的控制网,称为首级控制网。
直接为测图建立的控制网,称为图根控图5.2制网。
图根控制网中的控制点称为图根控制点,简称图根点。
小地区高程控制网可以采用水准测量的方法建立,也可以采用三角高程测量的方法建立。
水准测量适用于地势平坦的城市建筑区,三角高程测量主要使用于地面高差起伏较大的山区和丘陵地区。
各种等级的高程控制点和和平面控制点都埋设有固定的标石,它们的点名、坐标、高程可向各有关城建或测绘部门查得。
阅读:小地区控制点加密的基本方法在工程建设中,常常遇到在小范围内加密控制点的问题。
小范围内加密平面控制点常采用导线和测角交会定点的形式,加密高程控制点多采用水准测量和三角高程测量的方法。
直接为测绘地形图提供的控制点,称为图根控制点。
测定图根控制点位置的工作,称为图根控制测量。
一、平面控制测量(一)导线的外业测量工作山区、丘陵地区的图根控制网多采用三角锁或测角交会点的形式,而对于城市建筑区多采用导线的形式。
1、导线的概念将测区内相邻控制点先连成直线,再连成的折线图形,被称为导线。
导线上的各控制点称为导线点。
相邻控制点之间的边称为导线边。
相邻导线边之间的水平角称为转折角。
导线测量就是通过测定导线的边长和转折角,根据已知数据计算出各导线点的坐标。
2、导线的布设形式为了检核导线的外业测量成果,导线通常布设成闭合、附合和支线三种形式。
如图5.5(a)所示,导线从已知控制点A和已知方向BA出发,经过1、2、3、4点,最后仍回到起点A,形成一闭合多边形,这样的导线称为闭合导线。
如图5.5(b)所示,导线从已知控制点A和已知方向BA出发,经过1、图5.52、3点,最后附合到另一已知控制点C和已知方向CD,这样的导线称为附合导线。
如图5.5(c)所示,若导线由一已知点A出发,观测至点1,既不附合到另一已知点,又不回到原起始点,这样的导线称为支导线。
3、导线测量的等级与技术要求由《工程测量规范》可知,导线测量按精度划分为一个个等级,各等级有自己的技术要求,如表5.1所示。
表5.1 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等级导线长度(km)平均边长(km)测角中误差(″)测回数DJ2 DJ6方位角闭合差(″)相对闭合差一级 4 0.5 5 2 4 ±10√n ≤1/15000二级 2.4 0.25 8 1 3 ±16√n ≤1/10000三级 1.2 0.1 12 1 2 ±24√n. ≤1/5000图根≤0.001M ≤1.5测图最大视距 30(一般)20(首级)— 1 ±60√n.(一般)±40√n (首级) ≤1/2000注:M为测图比例尺的分母,n为测站数。
4、导线选点与埋石在确定导线的布设形式和点位之前,应收集测区已有的地形图和高一级控制点的成果资料,然后到现场踏勘,了解测区现状和已知控制点。
根据已知控制点的分布、测区地形条件和测图要求等具体情况,在测区原有地形图上拟定导线的布设方案,最后到实地去核对、落实点位和埋设标志。
选点时,应注意使相邻控制点之间通视良好,地势平坦,便于测角和量边;视野开阔,便于施测碎部;土质坚实,便于安放仪器和保存标志;各边长度大致相等,点位分布均匀,且密度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