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行业分析报告来源:sohu财经频道 2004-05-27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工业,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点和先行产业。
从各时期电力生产与经济增长的比较来看,往往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年份,电力生产的增长超过了GDP的增长。
而在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时期,电力生产的增长速度低于G DP的增长。
我国的资源国情决定了我国能源结构以火电为主,水电、核电、风电所占比重较少,电力结构发展不平衡。
"十五"规划中指出,调整电力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是21世纪初期电力工业的首要任务。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调整电网与电源比例。
二是调整东西部的电源布局,实施"西电东送"。
三是调整电源中水、火、核电的比例,加大水电开发力度,适当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发展新能源发电等。
四是采用多种能源,引进清洁能源(如天然气)、发展新能源发电。
五是加大"以大代小"和技术改造力度。
2002年全社会用电增长速度预计将达8.7%左右,这主要得益于国家近年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电力供需的政策措施。
这些政策措施:一是取消增容费的政策。
二是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发行的长期建设国债重点用于在建国债项目和新开工大型基础设施项目。
三是国家经贸委出台了推进城乡电网同价的规定。
目前我国用电水平仍然低下,人均装机0.25KW,人均用电1064KWH,还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尚有2300万人没有用上电。
根据电力行业"十五"规划,2005年电力装机容量要达到3.9亿KW,每年要新增装机容量2000万KW。
预计电力行业的增长可持续到"十五"末期,平均增长率将在6%以上。
估计2003年我国电力需求增长速度将低于今年,但仍将达7.5%左右。
更令人关注的是经过半年多的酝酿,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国家和南方二大电网公司、五大发电集团和四大辅业集团已于2002年12月29日正式成立,表明我国电力体制已进入实施阶段,我国发电市场的寡头竞争格局即将形成。
目前深、沪两市电力上市公司可以分为四类:(1)进入五大发电集团的上市公司(国电系);(2)进入辅业集团的上市公司(辅业集团系);3地方独立发电上市公司(地方系);4非国电系的国字号队伍。
对于不同上市公司将面临不同的发展机遇。
国电系:有望率先进行资本运作与规模扩张;辅业集团系:处于竞争劣势;地方系:实力制约未来发展空间;非国电系的国字号队伍:水电龙头股呼之欲出在电改完成后,未来上网电价将呈现长期下降的趋势,各发电公司只有通过增加发电量、压缩成本来保持业绩的稳定和增长。
改革的过程将是市场结构、公司规模、购并重组的变化过程,必将蕴含着相当的投资机会:资产重组概念股、低电价概念股、坑口电站股、转型概念股值得关注。
电力体制改革及电力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分析一、行业概况1.1电力工业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先行产业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工业,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点和先行产业。
我国早在建国初期就确立了电力工业先行的地位。
从各时期电力生产与经济增长的比较来看,往往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年份,电力生产的增长超过了GDP的增长。
"九五"期间,随着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电力生产的增长速度开始下滑,并且低于GDP的增长,但在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作用下,自1999年开始,电力生产的增长速度又开始大幅回升,1996年发电量增长速度为7.2%,1997年为5.1%,1998年下降到2.1%,1 999年回升到6.5%,2000年达到11%,2001年为7.7%。
同期GDP的增长率分别为9.7%、8.8%、7.8%、7.1%、8%、7.3%(详见图1)。
电力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先行产业的作用,十分明显。
图表1:"九五"期间发电量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关系从电力能源消费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和在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来看,发电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已由1980年的20.60%上升到2000年的41.72%,同期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由1980的4.81%上升到2000年的11.2%,电力行业已成为能源工业中的支柱产业。
电力工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产业的作用,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
1.2、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电力工业经过20多年的大规模建设,电力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容量、高参数、高效率的大机组成倍增长,电网的覆盖面和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有力地提升了我国工业整体的电气化水平。
1978年我国2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只有18台,2000年20万千瓦以上机组已有545台共,是1978年的30倍。
在大机组和大电厂已成为我国电力工业主力的同时,我国电网的规模也进一步扩大和加强。
电力体制改革之前,全国已经形成华北、东北、华东、华中、西北和南方6个跨省区电网,和山东、福建、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海南、川渝8个独立省区电网。
全国各主要电网已基本形成500千伏和330千伏的骨干网架,大电网已覆盖全部城市和大部分农村。
"九五"期间,500千伏主网架开始逐步取代220千伏电网,承担跨省、跨地区电力输送和交换任务。
一批跨大区电网互联工程前期工作已经陆续完成,2000年我国第一个大区间500千伏交流联网工程---东北与华北联网工程建成.南方电网互联,实现了广西、云南、贵州季节性电能向广东的输送。
蒙西电网向京津唐、华中电网向华东电网等大网间的电量交流也大幅增加。
为三峡工程配套送出的输变电工程,自1997年开工建设以来,多个工程逐步完工,为2003年三峡电力的发电奠定了基础。
同时,随着以三峡工程为中心的电网工程的建设,将逐步实现全国联网。
1.3电源结构和资源分布不平衡,电能局部地区供应不足到2000年底,我国水电、火电、核电、风电装机容量分别达到7934万千瓦、23 753万千瓦、210万千瓦、34.5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比重分别为24.8%、74.4%、0.7%、0.1%。
图表2:目前我国电源结构比例我国电力以火电为主,水电、核电、风电所占比重较少,电力结构发展不平衡。
但随着三峡电站2003开始发电,将大大提高水电装机的比重。
秦山核电站、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广东岭澳核电站、江苏田湾核电站相继建成并投入商业化运营,结束了我国长期无核电的历史。
自1979年以来,我国在开发利用风能、地热能、潮汐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方面也取得了较大发展,新能源从无到有。
电力结构不平衡的状况在近几年,有了大幅的改善。
三峡电厂即将蓄水发电以及近年来一批大型水电、核电项目的开工建设,将对电力行业的盈利格局将产生较大影响,水、核电的发展将挤占一定的火电市场空间,但火电为主的格局短期不会改变。
电力行业十五规划目标是:发电量2005年达到16140亿kWh,发电装机容量2005年达到3.55亿kW,电源结构(到2005年)火电占72.4%、水电占24.5%、核电占2.4%、新能源占0.7%。
从我国资源的分布情况看,我国的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北部,其中华北和西北两地区占总量的80%。
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和西南部,这两个地区的可开发量占总量的82.09%,而开发率只有9.25%。
在总量基本平衡的同时,当前各地区的电力供需情况存在明显差异:2002年前三季度,在全国31个省市中,电力生产总值广东省最高为479亿元,山东、江苏、河北、河南分别为196、175、169和165亿元,五省占总量的43%。
东北电网、福建电网和海南电网电力装机过剩较多,华中电网和川渝电网由于水电比重较大、调节性能差,丰水期电力过剩;华北电网、华东电网、山东电网和广西、贵州、云南电网电力供需基本平衡,浙江、上海和广东电网供需平衡关系脆弱。
预计"十五"期间,东北电网、海南电网供过于求的情况还将延续;广东、浙江、河北南部等局部地区供应不足的问题在"十五"初期有可能加剧;其他地区将基本保持供需平衡。
1.4平衡增长的趋势将延续根据国家电力公司日前完成的一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今年上半年全社会用电739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9%。
在宏观经济形势总体较好和党的十六大召开等有利条件下,下半年电力需求可望继续保持上半年的增长态势。
三、四季度累计用电增长速度将分别达到9.0%和8.7%。
全年全社会用电增长速度预计将达8.7%左右,用电量达到15960亿千瓦时左右。
上半年全社会用电增长是与国家近年来相继出台促进电力供需政策措施分不开的。
这些政策措施:一是取消增容费的政策。
二是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发行的长期建设国债重点用于在建国债项目和新开工大型基础设施项目。
三是国家经贸委出台了推进城乡电网同价的规定。
随着"两改一同价"工作的推进,目前我国农村各类电价尤其是农村居民生活用电电价水平下降明显,全国农村到户电价每千瓦时均下降了0.1元左右,有力促进了我国农村居民生活用电的增长。
目前我国用电水平仍然低下,人均装机0.25KW,人均用电1064KWH,还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尚有2300万人没有用上电。
根据电力行业"十五"规划,2005年电力装机容量要达到3.9亿KW,每年要新增装机容量2000万KW。
预计电力行业的增长可持续到"十五"末期,平均增长率将在6%以上,估计2003年我国电力需求增长速度将低于今年,但仍将达7.5%左右。
二、行业发展导向及电力改革方案2.1行业发展导向我国的资源国情决定了我国能源结构以火电为主,能源的构成比例失调。
"十五"规划中指出,调整电力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是21世纪初期电力工业的首要任务。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调整电网与电源比例。
二是调整东西部的电源布局,实施"西电东送"。
三是调整电源中水、火、核电的比例,加大水电开发力度,适当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发展新能源发电等。
四是采用多种能源,引进清洁能源(如天然气)、发展新能源发电。
五是加大"以大代小"和技术改造力度。
大力发展火电600兆瓦及以上的超临界机组,重点发展500兆瓦以上大型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加速发展300兆瓦级抽水蓄能机组、核电600-1000兆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技术和燃气轮机技术。
六是加强电网调峰能力。
2.2电力体制改革方案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大体上经历了四个历史发展阶段:一是1985年之前政企合一国家独家垄断经营阶段。
这一时期的突出矛盾是体制性问题造成电力供应严重短缺。
二是1985年至1997年,为了解决电力供应严重短缺的问题,实行了发电市场的部分开放,以鼓励社会投资。
这一时期的突出矛盾是存在着政企合一和垂直一体化垄断两大问题。
三是1997年至2000年,以解决政企合一问题作为改革的重点,成立了国家电力公司,同时将政府的行业管理职能移交到经济综合部门。
这一时期的突出矛盾演变成垂直一体化垄断的问题。
从这一改革的历史轨迹可以清晰地发现,改革的主线是市场化取向改革的逐步深化、政企关系的逐步确立,以及集中解决不同时期存在的突出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