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执法中的“两法衔接”问题分析
司法实践中,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常常紧密联系在一起,当行政违法行为达到一定危害程度并触犯刑法时,行政违法行为就转化为刑事违法行为,对这个行为的处罚也就要求从行政执法领域过渡到刑事司法程序。
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相衔接(以下简称“两法衔接”)工作是指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将涉嫌犯罪的案件移交司法机关予以刑事追究,在此过程中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主体相互协作、配合及监督的工作机制。
随着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高检院制定的《人民检察院办理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等相关规定的施行,我国“两法衔接”工作的相关制度得到逐步建立和发展,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今年以来,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全国检察机关开展了第三次“破坏环境资源犯罪专项立案监督活动”,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资源的犯罪活动继续保持高压态势。
该专项活动开展以来,各级检察机关严格按照高检院的要求,积极查办破坏环境资源犯罪专项立案监督案件。
本文以近期成功办理的杨某某非法捕捞水产品的立案监督案件为例,谈谈检察机关探索实践生态环境保护执法中的“两法衔接”工作的主要作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如何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执法中的“两法衔接”机制提出对策与建议。
一、检察机关探索实践生态环境保护执法中的“两法衔接”工作的主要作法——以杨某某非法捕捞水产品案为案例
(一)基本案情
犯罪嫌疑人杨某某系武汉市东西湖区走马岭街道居民。
2017年3月15日凌晨,犯罪嫌疑人杨某某伙同“飞飞”(男,身份不详,在逃)等人来到汉江武汉市东西湖区某铁路上游100米段,趁夜晚人少之际,使用非法的电捕鱼器等工具在汉江进行捕鱼作业,时间达1个多小时。
凌晨1时许,武汉市东西湖区农业委员会、武汉市公安局水上分局联合执法人员巡查至此时,发现了杨某某等人的违法行为,遂当场将正在非法捕捞作业的犯罪嫌疑人杨某某抓获,并查获其非法捕捞的水产品2.8公斤,以及非法捕捞工具电瓶、逆变器、电捞、抄网、头灯、水桶等物品。
后检察机关及时通过“两法衔接”平台得知了以上单位的行政执法行动,遂立刻开展审查。
经审查,办案检察官发现当前正处于每年3月至6月的汉江禁渔期,为保护汉江水域水生物产卵繁殖,在此时段禁止在相关自然水域进行捕捞作业。
而杨某某身为沿江居民,在明知当前为禁渔期的情况下,仍违反保护水产品资源法规,使用禁用的工具、禁用的方法捕捞水产品,其行为已涉嫌非法捕捞水产品罪。
为保护汉江流域的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根据刑诉法及“两法衔接”等相关规定,检察机关于3月15日向武汉市东西湖区农业委员会发出《建议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函》,建议其将案件移送武汉市公安局水上分局,水上公安分局受理后于当日对犯罪嫌疑人杨某某、苏某某等4人立案侦查。
(二)主要作法
一是思想上高度重视。
严格按照高检院第三次“破坏环境资源犯罪专项立案监督活动”的要求,将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资源的犯罪活动立案监督工作列为年度重点工作,并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工作方案,确立工作目标。
检察机关为此成立了办案专班,指派有丰富立案监督办案经验的检察官专门办理此类案件。
在办理杨某某非法捕捞水产品案的过程中,检察机关的办案检察官多次前往区农委等部门,沟通协调案情。
二是加强与行政执法机关的互动交流。
该专项活动开展以来,检察机关积极加强了与区内各行政执法机关的联系,就东西湖区生态资源丰富、水域面积广、相关领域违法行为多发、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等特点进行交流研究,指导相关单位在查处行政违法行时特别注重审查其可能涉嫌的犯罪情况。
专项活动开展以来,检察机关派员多次分别走访了区环保局、区水务区等行政执法机关,就今年推进该项工作召开协调会,分析了区域及近期所发案件的特点,就案件移送、证据收集、检验鉴定、涉案物品处置等工作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进行沟通和协商,达成共识。
以办理杨某某非法捕捞水产品案为例,检察机关办案检察官多次前往区农委等部门,宣传相关犯罪的立案追诉标准及“两法衔接”的程序要求,疏通案件移送渠道,为该案的成功办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充分利用“两法衔接”工作平台。
检察机关在依法履行监督行政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职能时,特别注重通过已经建立并逐渐完善的“两法衔接”工作平台开展监督工作。
该专项立案监督活动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