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路面设计6.1沥青路面结构设计6.1.1设计资料1、地形、地貌拟建公路位于盆地,公路沿线地形总体比较平缓,属于平原微丘区,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自然地面坡度约为3~8‰。
本段地处公路自然区划的Ⅵ2区,海拔高度在500m~700m之间。
2、起止桩号起止桩号K0+000-K1+504.01,建设里程为1504.01m。
路基宽度为10m。
3、地层岩性项目所在区域自西向东,根据沿线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条件,本地区主要划分为三个工程地质分区:残积—坡积低山丘陵区、剥蚀—堆积平原区和风积沙漠区。
残积—坡积低山丘陵区岩性以泥岩、粉砂岩、砾岩、凝灰岩、碎屑岩、煤层为主;剥蚀—堆积平原区岩性以泥质砂岩、细砂岩、红色砾岩、中、细砂、低液限粉土为主。
风积沙漠区岩性以细砂、中砂、低液限粉土为主。
地层主要分为两层,=100~第一层为细砂、低液限粉土,层厚0.4~0.7m,松散、硬塑,容许承载力σ120kPa,土、石工程分级为Ⅰ;第二层为角砾、砾砂,揭示层厚 1.1~1.6m,中=400kPa,土、石工程分级为Ⅲ。
密,容许承载力σ4、水文及水文地质本项目沿线基本为戈壁荒漠,无大型沟河,降水稀少,无地表水流入。
路线全线有多处冲沟,沿线沟壑多呈漫流状,流程较短,水量不大,地表水冲刷痕迹明显。
主要的河沟有2条。
沿线地下水的唯一来源是大气降水补给,地势较低段落受地形条件影响形成洼地,周边地下水汇集在此。
地下水埋深情况见下表4、气候气象项目区域地处荒漠、戈壁地带,日照充足,蒸发强烈,夏季炎热,冬季寒冷,空气干燥,昼夜温差大,春夏季多风,属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
区域内年平均气温 3.0℃~6.5℃,一月份平均气温-11.7℃~-18.4℃,七月份平均气温23.5℃~26.0℃,极端最低气温-42.6℃,极端最高气温43.0℃,年均降水量170mm,蒸发量约2141mm,最大冻土深度136~141cm。
项目所在区域内日照充足,全年日照时数2841~3650小时,全年大风日达100天以上,主导风向为东风、东南风,瞬时最大风速可达41m/s。
冬季寒冷,平均降雪量5~12mm。
6、自然区划根据公路自然区划,拟建公路位于Ⅵ2区,即绿洲荒漠区。
7、交通量调查与分析1.交通量年平均增长率4.95%,交通组成见表7-1。
表7-1 近期交通组成、交通量与不同车型的交通参数6.1.2.计算标准轴载确定交通等级路面设计以双轮组单轴载100KN作为标准轴载。
1、以设计弯沉值为指标及验算沥青层层底拉应力中的累积当量轴次a.轴载换算的计算公式35.412 1∑=⎪⎪⎭⎫⎝⎛=niii ppnCCN(7-1)式中:N—标准轴载的当量轴次,次/日;in—被换算车辆的各级轴载作用次数,次/日;P—标准轴载,KN;iP—被换算车辆的各级轴载,KN;2C—轮组系数,双轮组为1.0,单轮组为6.4,四轮组为0.38;1C—轴数系数;当轴间距大于3m时,按单独的一个轴载计算,对轴间距小于3m的双轴或多轴应考虑轴数系数,1C=1+1.2(m-1),m为轴数。
根据上述公式,具体计算结果,见表7-2。
表7-2 轴载换算表注:轴载小于25KN 的轴载作用不计b.设计年限内标准轴载累计当量轴次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沿一个方向通过的累计当量标准轴次e N 按下式计算:()[]ηγγ136511N N te⨯-+=(7-2)式中:Ne —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沿一个方向通过的累计标准当量轴次,次;t —设计年限,年;N 1—路面营运第一年双向日平均当量轴次,次/日; γ—设计年限内交通量平均增长率,%;η—与车道数有关的车辆横向分布系数,简称车道系数。
将N1=1764.3 ,t=12 ,γ=4.45% ,η=0.6代入式(7-2),得e N =5957831 (次)2、以半刚性材料层底弯拉应力为设计指标计算累计当量轴次 轴载当量轴次验算半刚性基层底拉应力的轴载换算公式:8'21'1'⎪⎪⎭⎫⎝⎛=∑=pp n C C N ii ni (7-3) 式中:1C '-轮组系数,双轮组为1.0,单轮组为18.5,四轮组为0.09;2C '-轴数系数:当轴间距大于3m 时,按单独一个轴计算,此时轴数系为1;当轴间距小于3m时,双轴或多轴的轴数系数按C'=1+2(m-1)计算。
2根据上述公式,计算结果见表7-3表7-3 轴载换算表设计年限内标准轴载累计当量轴次N=4974821将N1=1473.2,t=12 ,γ=4.45% ,η=0.65代入式(7-3),得e(次)根据累计轴次结果,由《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表3.1.8查得沥青路面交通等级属于C级交通等级即中等交通等级。
6.1.3土基回弹模量设计路段路基土质为砾石类土,土基处于中湿状态,土基回弹模量为50MPa。
6.1.4初拟路面结构组合确定设计参数(1)设计方案一(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拟采用4c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5cm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6cm 粗粒式沥青混凝土+?水泥稳定砂砾+20cm 矿渣稳定粒料, 以水泥稳定砂砾为设计层。
(2)确定设计参数按试验规程规定的方法试验确定20℃的沥青混合料和其他结构层材料的抗压回弹模量。
15℃沥青混合料和其他结构层材料的弯拉回弹模量值,以及沥青混合料15℃弯拉强度和半刚性材料的弯拉强度值,见表7-4。
表7-4 路面结构设计参数6.1.5路面结构层厚度设计(1)计算确定设计弯沉通常设计时,选用半刚性材料龄期为三个月或六个月的模量值,土基模量值为不利年份不利季节。
材料设计参数期与路面竣工后第一年不利季节基本接近,因此我们称这一状态为设计状态。
表征设计状态的弯沉值称为设计弯沉值。
设计弯沉是根据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上预测通过的累积当量轴次、公路等级、路面结构类型而确定的路表设计弯沉值。
根据下式计算路面设计弯沉值ld :b sc eA A A N ld 2.0600-= (7-4)式中:ld -路面设计弯沉值,0.01mm ;e N -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上标准轴的累计当量轴次;c A -道路等级系数,二级公路为1.1;s A -面层类型系数,沥青混凝土面层为1.0;b A —基层类型系数,对半刚性基层为1.0,柔性基层为1.6。
计算结果如下:0.26005957831 1.1 1.0 1.030.75ld -=⨯⨯⨯⨯=(0.01mm )(2)各层材料的容许层底拉应力通过大量路面实验,表明承受一次加载断裂的极限弯拉应力与受多次加载后达到同样断裂所施加疲劳应力之间的比值与加载次数存在如下相关关系:sspR k σσ=(7-5)式中:sp σ—沥青混凝土或半刚性材料的极限劈裂强度(MPa );R σ—路面结构材料的容许拉应力;S k —抗拉强度结构系数,根据结构层材料不同,按以下公式计算S k 值。
对沥青混凝土层的抗拉强度结构系数,按下式计算:c e s A N k /09.022.0= (7-6)对无机结合稳定集料类的抗拉强度结构系数,按下式计算:ce s A N k /35.011.0= (7-7)对无机结合料稳定细粒土类的抗拉强度结构系数,按下式计算:c e s A N k /45.011.0= (7-8) a.细粒式密集配沥青混凝土:0.220.220.09/0.095957831/1.1 2.53s e c k N A ==⨯=1.40.55332.53sp R s k σσ===Mpab.中粒式密集配沥青混凝土:0.220.220.09/0.095957831/1.1 2.53s e c k N A ==⨯=1.00.39532.53sp R s k σσ===Mpac.粗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0.220.220.09/0.095957831/1.1 2.53s e c k N A ==⨯=0.80.31622.53spR sk σσ===Mpa d.水泥稳定沙砾:0.110.110.3559578310.35/ 1.771.1s ec k NA ⨯===0.50.28241.77spR sk σσ===Mpa e.级配碎石:由于级配碎石没有劈裂强度,故不用计算其容许拉应力。
计算结果列于表7-5。
表7-5 结构层参数6.1.6路面结构层厚度计算(1)计算弯沉综合修正系数36.0038.0200063.1⎪⎪⎭⎫ ⎝⎛⎪⎭⎫⎝⎛=p E L F s δ (7-9)式中:F —综合修正系数;ls —路表计算弯沉(0.01mm ),此时可取设计弯沉值代入计算; δ—当量圆半径(cm ),此处为双圆荷载,取δ=10.65cm ; p —标准车轴载轮胎接地压力(MPa )。
E 0—土基回弹模量(MP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