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规划(送审稿)湖南省人民政府(编制单位:湖南省国际工程咨询中心)二○○九年十二月目录1总论 (1)1.1 规划背景 (1)1.2 规划编制必要性 (3)1.3 规划依据 (5)1.4 规划范围 (7)1.5 规划期限 (7)2湘江流域基本情况 (8)2.1 自然环境现状 (8)2.2 生态状况 (17)2.3 社会经济状况 (26)2.4 湘江流域生态环境现状存在的问题 (47)3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59)3.1 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 (59)3.2 规划原则 (60)3.3 规划的目标 (62)4规划内容 (65)4.1 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规划 (65)4.2 污染治理规划 (68)4.3 生态修复治理规划 (70)4.4 温室气体减排控制规划 (73)5规划实施方案 (74)5.1 近期规划实施方案 (74)5.2 远期规划实施方案 (89)6经济分析 (94)6.1 投资估算 (94)6.2 资金筹措方案 (95)6.3 经济效益 (96)7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98)7.1 建立和完善科学化的领导机制 (98)7.2 建立和完善法制化的监管机制 (99)7.3 建立和完善市场化的投入机制 (100)7.4 建立和完善自主化的创新机制 (101)7.5 建立和完善社会化的参与机制 (101)7.6 建立和完善政府的政绩考核机制 (102)7.7 建立统筹机制与协调机构 (103)7.8 大力推行低碳化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103)附表:湘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规划(近期项目)..............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图:一、湘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范围及重点工业区分布图二、湘江流域水环境功能区划图三、湘江流域主要梯级分布图四、湘江流域鱼类产卵场分布图总论规划背景湘江是长江中游的重要支流之一,它发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海洋山西麓的海洋坪,自西向东北蜿蜒而下,斜贯湖南省境,从湘阴县芦林潭入洞庭湖。
湘江干流在湖南省内全长670km,沿途接纳了大小支流2157条,集雨面积8.51万km2,多年平均入湖水量624亿m3,是洞庭湖水系中流域面积最大、产水最多的河流。
湖南省也因有湘江而简称“湘”。
湘江是湖南的母亲河,是湖南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湘江流域也是湖南省最发达的区域,流域面积占全省的40.3%,跨永州、郴州、衡阳、娄底、株洲、湘潭、长沙、岳阳8个地市,流域内城镇密集、人口众多、工业集中。
2008年末,流域内人口4069万人、GDP5738.88亿元、工业增加值1995.7亿元,分别占全省的59.5%、75.2%、76.4%。
湘江水域集饮用、灌溉、渔业、航运、工业用水、纳污等多功能于一体,是湘江流域居民生活及工农业生产的重要的保障。
目前,沿湘江共设有110余个集中式饮用水取水口,约2000万人以湘江水体作为直接饮用水源;沿湘江2000万亩耕地以湘江为直接灌溉水源;沿湘江自永州苹岛至岳阳城陵矶已全部成为航道,其中湘江苹岛至衡阳278km航段为IV级标准,衡阳至城陵矶439km航段为III级标准。
湘江流域的自然资源丰富,以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为对象的资源产业(资源生产和资源初加工产业)成为湘江流域产业的主体和主流,自然资源开发利用造就了湘江流域众多的资源型产业,并进而形成许多的资源型城镇。
目前,湘江流域云集了电力、治金、化工、煤碳、建材、纺织、食品、造纸等工业,这类工业的成长发展过程就是资源型城镇的形成过程,同样也是不断消耗自然资源并使景观生态不断受到侵袭和损害的过程。
因此,湘江流域的自然资源禀赋造成了流域的产业结构具有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及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基本特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湘江流域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流域陆生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干扰与破坏,森林资源锐减,水土流失加剧、局部地质灾害频现;水生生态环境脆弱而退化、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水生生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湘江水体水质受到重金属、有机物和微生物等的复合污染,水体中汞、镉、氨氮、石油类、总氮以及粪大肠菌群在沿线均有超标,而在衡阳松柏河、株洲霞湾港等江段重金属更是超标严重,湘江流域的总体水环境质量在逐年下降。
同时,受全球气候变暖、三峡工程建设等综合因素影响,湘江水位近年枯水频率增多,湘江长沙站水位枯水位连创历史新低,沿江城市的供水、航运交通、工农业生产等均受到了较大的不利影响。
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湘江流域生态环境的治理,多年来已做了大量的流域生态治理工作。
为彻底改善湘江流域生态环境,促进湘江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与健康安全,省委、省政府决心结合国务院批准的《长株潭城市群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区》建设要求,系统性的进行全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并通过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对资源型产业和资源型城镇进行改造和变革,还湘江流域青山绿水。
湘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生活方式、提高发展质量的具体行动,是一项民心工程、民生工程、德政工程。
为有效开展湘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省委省政府组织编制《湖南省湘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规划》。
规划编制必要性是落实“两型社会”建设重大举措,推动科学发展的需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十七大报告中“生态文明“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而确立的重大举措。
湘江流域集中了湖南省大部分人口,2008年,湘江流域总人口4069万人,约占全省人口的59.45%。
因此,湘江流域“两型社会”的建设,关系到湖南省“两型社会”建设的全局和总体。
湘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是湘江流域“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编制好治理规划既是做好湘江流域治理工作的先导性工作,也是做好流域治理工作的重要保障。
是保护湘江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湘江是湖南的母亲河,是孕育湖湘文明的生命之河。
近年来,湘江流域内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湘江治理工作,尤其是自2008年6月省政府启动湘江水污染综合整治工作之后,湘江水环境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和畜禽养殖业规模化发展,工业污染、生活污染、畜禽养殖业污染和历史遗留污染叠加,湘江环境污染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湘江水污染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在这种形势下,需要进一步摸清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实际情况,找出关键问题,并提出针对性措施。
规划编制的过程,就是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本规划的编制,将为规划期内湘江流域治理工作提供目标、思路和措施,使湘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开发,从而促进湘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
是促进湖南新型工业化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湘江流域是湖南省城市化水平最高、经济社会文化最发达的区域。
湘江流域地区生产总值约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76.42%(2008年值)。
湘江流域范围内分布的重点工业区有郴州三十六湾、衡阳水口山、株洲清水塘、湘潭竹埠港、长沙坪塘、七宝山等重点工矿区,这些工矿区排污是湘江干流主要工业污染源。
湘江流域规划将以重点工矿区整治为重点,着力于重点地区环境质量的改善,使各工业区主要污染物进一步削减,含重金属废水全面处理达标后进行深度处理,以去除重金属的污染,从而促进湘江流域工业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方向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需要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
目前国际社会关注的气候变化,主要是指由于人为活动排放温室气体造成大气组成改变,引起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2007)表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已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百万分之一单位)上升到2005年的379ppm,超过了近65万年以来的自然变化范围,近百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74℃。
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在人为因素中,主要是由于化石燃料燃烧和毁林、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所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大幅增加,温室效应增强,从而引起全球气候变暖。
气候变化易导致灾害性气候事件频发,冰川和积雪融化加速,水资源分布失衡,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湖南省及湘江流域是一个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
气候变化会严重威胁和影响湖南省农业的发展,气候变化特别是极端气象事件会带来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也将严重影响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湘江流域现阶段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增长方式依然粗放,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较低,能源需求还将继续增长,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面临巨大压力和特殊困难。
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也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来重要机遇。
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10.0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6.29)《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修订)》(1996.5.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2005.4.0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8.1.1)《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法》(1998年11月8日)《中国应对气候変化国家方案》(2007年6月)《中国应对气候変化科技专项行动》(2007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07年10月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08年8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08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2009年8月27日)《国务院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情况的报告》(2009年8月)《江河流域规划编制规范》SL201-97《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湖南省“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湖南省水法实施办法(修正)》(1997.6.4)《湖南省湘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2002)《湘江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十一五湘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湖南水资源调度方案及系统建设规划》《湖南省主要水系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DB43/023-2005)《长株潭环境同治规划》《湘江干流航道发展规划》《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湖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湖南省湿地保护条例》《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湘江生态经齐带总体规划》各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各地市城市总体规划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湘江流域所涉及的8个地级市区域,即永州、郴州、衡阳、娄底、株洲、湘潭、长沙、岳阳8市所辖区域,河流包括湘江干流及其支流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