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评论考试题

新闻评论考试题

新闻与传媒学院(网络教育)2013级秋季广告学(专升本)班(21人)2013级(秋季)新闻学(专升本)班(15人)第二学期《公共部门公共关系学》期末考试A卷(限时120分钟闭卷)学号:姓名:专业:分数:一、填空题(每题4分,共20分)1、新闻评论的特性:(信息的全面性、评论的逻辑性、客观的辩证性、丰富的人文性)2、新闻评论的声音来自于四个方面,具体包括:代表国家利益的声音、()代表个体利益的声音、()3、社论的特点是(代表报社、通讯社或新闻社立场观点的论文,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述透彻)是新闻评论的基本要素4、论据的要求:(}真实2}准确3}充分4}典型)5、按语的基本特征是(提示说明、评价表态、提醒建议、补充强调)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选题选择并确定论题,即选择和确定评论所要分析、议论的对象和范围2、编后又称编余、编辑后记、编后话等;附于新闻报道或文稿之后,是编者依托报道有感而发的抒情、联想及议论性文字,目的在于补充和深化报道思想,在帮助受众理解文意的同时,增强其深度和力度3、广播评论是广播评论的一种,是广播评论的核心。

狭义上的广播评论就是指广播新闻评论。

其实广播新闻评论是专门供广播使用的新闻评论,是通过广播发表的对新近的或正在变动的新闻事实的评论分析,属于论说文的范畴。

广播新闻评论是广播电台宣传的旗帜,是广播新闻宣传的灵魂。

广播新闻评论的基本属性是新闻性和政治性。

4、述评是一种以夹叙夹议、边叙边评的方式,反映社会热点或国内外重大事件或问题的新闻体裁,是以事实为基础的评论。

5、特约评论员文章是由报社约请报社以外的权威人士撰写的评论员文章,署名文章是指文章作者有一定权威性和代表性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简述评论专栏的类型按存在周期分类临时性专栏评论、周期性专栏评论、固定性专栏评论按作者构成分类群言式专栏评论,集体式专栏评论、个人专栏评论按评论体裁分类专栏小言论、专栏时评、专栏随笔、论坛评论等按评析内容分类专栏思想评论、专栏经济评论、专栏法制评论、专栏体育评论、专栏科技评论、专栏教育评论、专栏国际评论2、简述评论选题的几种来源答:1)从上级精神中选题:要深刻学习和领会中央文件;要结合宣传对象的实际情况,选择他们熟悉的话题。

2)从社会实践中选题:选题反映的问题具有典型性和紧迫性;选题阐述的道理要有正确性和指导性。

3)从新闻报道中选题:要把握好事实的准确性;要注意新闻评论的时效性;要注意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写作的区别。

4)从探讨争鸣中选题:要有新闻的敏锐性;要有较深厚德理论功底,善于从细微处发现问题,明辨是非四、分析题(每题40分,共40分)以下面的新闻素材为由头或论据,写作一篇小言论(字数:500字左右)如今,一些企业喜欢向员工派送各类唬人的头衔,甚至一个小公司也设有多个市场经理、运营总监;一些人也会想方设法在自己的名片上加印各种头衔。

这些情况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头衔通胀”。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网易新闻中心对1933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6.9%的人感觉当今社会“头衔通胀”现象普遍,其中38.4%的人表示“非常普遍”。

“我们公司只有几十个人,就有七八个‘总’。

”上海市某公司职员吴莉告诉记者,其实大家心知肚明,公司里只有俩人是真正的老板,给其他人安上“总经理”、“总监”等头衔,就是为了让他们出去谈业务方便一点儿,“没办法,现在社会上就认这些称呼。

”本次调查显示,70.5%的人坦言,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看重头衔。

据了解,其他国家也曾出现过“头衔通胀”的情况。

上世纪70年代,美国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少公司无力支付员工更多的薪水,就给他们提供晋升的机会,以此留住员工。

“头衔通胀”现象普遍的原因有哪些?调查中,80.9%的人首选“社会重头衔,其实就是重权力”,其次是“虚荣心作祟”(67.9%),52.9%的人选择“单位创造头衔满足员工升职希望”。

接下来的排序依次为:“满足员工受尊重的需要”(36.3%)、“单位希望员工认识到所负责事务的重要性”(33.2%)、“经营理念的体现”(18.6%)、“行业人才紧缺,拔苗助长”(14.4%)等。

“头衔通胀”会带来什么后果?调查中,人们评出的前三位是:“会引起社会浮夸之风”(79.5%)、“更加争名逐利”(75.5%)、“头衔贬值”(70.5%)。

另有15.8%的人认为,“涨”头衔有利于营销,9.8%的人认为“涨”头衔有助于员工承担更多责任。

调查显示,74.2%的人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头衔通胀”的时代。

面对这种现象,69.0%的人表示反对,仅有10.9%的人表示支持,其他20.1%的人表示无所谓。

(来源:2011年1月4日《中国青年报》)新闻与传媒学院(网络教育)2013级春季广告学(专升本)班(33人)2013级(春季)新闻学(专升本)班(16人)第二学期《新闻评论学》期末考试B卷(限时120分钟闭卷)学号:姓名:专业:分数:一、填空题(每题4分,共20分)1、新闻评论的选题类型(事件性选题社会性选题常规性(周期性)选题)2、根据评论的载体形式,可将新闻评论分为(媒体评论个人评论)3、常用论证方法有(类比论证对比论证反驳论证假设论证列举论证)4、新闻报道的标题与新闻评论的标题明显的区别表现为(传播内容不同目的不同方式不同要求不同)5、配发式短评不必另择由头或论据,只需针对报道提供的事实直接做出(评价或议论)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立意是作者对所评论的对象,包括人物、事件、现象及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意见,确定评论的主要思想,它是评论的灵魂。

2、新闻评论新闻评论是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发表的,具有一定思想倾向的言论的总称,它是新闻实践中主要针对现实生活中恶重大事件或重要事实以及人们思想中的突出问题进行评论,说理的一种新闻体裁。

3、论据所谓论据,就是论点赖以形成的根据和用来证实、说明论点的证据。

论据具有两层含义,一是论点是从哪里来的,或是怎样被证明的。

4、短评是一种篇幅短小、内容单一、分析扼要、使用灵活的编辑部评论规格介于评论员文章和编者按语之间经常以配合新闻报道的形式出现,与评论员文章不同的是,它的篇幅更为短小,论题更为集中,分析更为扼要,在使用上也更为灵活5、编者按语是一种依附于新闻报道或文稿的画龙点睛式的简短的编者评论,是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等新传播媒介的编者专用的对新闻搞件所加的评介、批注、建议或说明性文字,也是新闻媒介的编者最常用的一种发言方式三、简单题(每题10分,共20分)1、社论具有怎样的特点社论也称社评、社说。

一种代表报社、杂志社的重要指导性言论。

它往往就当前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或问题,或针对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发表意见,表明看法。

在我国,社论的名称最早见于1907年前后的《神州日报》和《时报》,之后一直沿用至今。

社论是报纸的“旗帜”和“眼睛”,一般来说总是反映同级党委的意见和看法。

它总是集中地反映一定阶级的社会政治集团对这些问题的立场、观点和主张,是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方式。

它的任务可用十六个字加以概括:表明态度,解释政策,提出任务,指引方向。

它具有时效性、政策性、针对性等特点。

社论通常可以分成两大类:一是全局性的综合社论,针对一个时期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全面概述,阐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出指导思想,指明今后的任务和奋斗方向。

它通常在年初或重要节日、召开重要会议时发表。

二是局部性和专题社论,就当前某一事件、典型、问题作专题性论述。

这类社论往往是大量的。

它从内容上还可分为五类:政论性社论、务虚性社论、务实性社论、时事性社论、论战性社论。

社论的写作,要坚持“代圣立言”和高度的党性原则,面向广大读者,观点鲜明,强调政策性、针对性和指导性,具有一定的思想水平和理论色彩,文字简练、通俗、生动。

2、新闻评论的功能和作用功能:认识功能认识事物本质了解事物因果预测事物趋势提高认识能力教育功能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社会规范提高道德水准促进社会文明监督功能监督权力机构监督公权人士监督利益团体监督社会公正协调功能调节舆论温度平衡社会心态协调社会行为避免传播误区作用:引导作用引导社会舆论引导实际工作引导社会生活引导受众思想解读作用解释政策法规解读新闻事件分析社会现象解除思想疑虑表态作用代表政府表态代表媒介表态代表公众表态代表个人表态深化作用洞察事物本质做出理性分析把握普遍联系指出变化规律四、分析题(每题40分,共40分)分析新闻评论选题立论和说理议论的特点(字数500字左右),并重新拟制一则标题。

政府采购不天价“无天理”中国青年报调查显示,近80%的受访者关注政府“天价采购”。

这个数据,我看只有低估,没有高估。

没有人会不在意政府怎样花钱,说不在意的,大概也只是觉得在意也没用,那不是不在意,而是灰心丧气。

报道引证资料说,2010年末,7天之内就有多起天价采购新闻,引起公众注目。

这其中,包括财政局买苹果公司的iT ouch4当U盘、公安局买iPhone4手机做“警务通”、法院购置豪华电动按摩椅、公安厅采购4万多元的笔记本电脑……其实政府天价采购,不管年终不年终,“阳光采购”必然报告成果,都会说加强了监督,进行了招标,节约了多少钱,这真是令人仰天长叹。

你说他天价,他说这还节约了。

这就是说,幸而“阳光”了,如果不“阳光”,那不只是花天价你都不晓得,而且天价还要更上一层楼。

近几年,一些地方政府的采购不断被人议论,其中一个现象是:招标反而会天价频出。

据报,只要是政府采购,商家往往报价就高出市场价,不管你价格就低,还是品质就高,最终必然是高价合同。

当然,是价格就低,还是品质就高,采购中心操作起来,也很有空间。

于是,在政府采购里中标,简直是肥肉分而食之,你好我好他也好,只有民众感觉不好。

这当然不能怪商家。

一些政府要做憨大,怪不得商家耍滑。

商家若不耍滑,采购还有什么意思?财政有钱不花,机关有何乐趣?环环相扣,天价有理,不天价就是无天理。

调查表明,98.1%的人表示“天价采购”会影响自己对政府的信任度。

这一条,靠谱。

但接下来的调查条目以及专家分析,我看莫名其妙。

如,怎样杜绝天价采购,80%的人说要“政府采购应全程透明,对社会公开”,71%的人说“应建立政府采购责任追究机制”,63%的人说要“监督机构必须加大监督力度”。

专家说,要建立对政府采购制度的定期专家评估制度,不断发现当前制度中的问题,改善制度。

我说这些都不靠谱,是因为这些都不过是把规则越搞越细密,但根本而言,花财政的钱,不是规则细密就找不到空子,而是民众无权话事,民意代表好说话,规则再多,不愁绕过的办法。

那些公开亮出来的天价采购项目,何啻于公开亮丑,不也就那么亮出来了吗?阳光采购乃至阳光财政,到底是要限制政府开支,还是走一个大大咧咧的列支程序?刚刚看到一份资料,说在日本,一些地方政府甚至都用不上新办公桌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