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之大乐》导学案
制作者:聂文琳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2、领悟、体会庄子的思想,不断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
了解作者
收集有关庄子的资料,了解庄子生平及其思想。
庄子其人:
庄子的主要思想:
自主学习: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泾.流()渚.清()崖涘.()尾闾.()量数.()比.行()礨.空()稊.米()号.物()人卒.()禅.让()曲.士()二、通假字
1.不辩.牛马通辨,分辨
2.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同墟,处所、所居之地
3.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通萃,聚集
4.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通毫,毫毛
5.汒.然异之通茫,模糊不清
6.公子牟隐机.大息通几,几案
7.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通智,智慧;通境,界线
8.反.于大通通返,返回
三、古今异义
1.顺流而东行,至于
..北海
古义:到达今义:另提一事的介词
2.东面
..而视
古义:脸朝东今义:东边
3.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
古义:脸色今义:面容、相貌;比喻事物的样子
4.吾长见笑于大方
..之家
古义:懂得大道理今义:对财物不吝啬,不小气
5.计中国
..之在海内
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6.不以多少进退
..者
古义:增减今义:前进和后退
7.合同..
异 古义:“合”,使……合;“同”,相同 今义:两方或多方订立共同遵守的协议 8.然不然.. 古义:不正确 今义:不这样的话
9.是非..坎井之蛙与 古义:这不是 今义:对错
四、一词多义
1.闻⎩⎪⎨
⎪⎧
①闻.道百 听到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学识
2.知⎩⎪⎨⎪⎧
①不知.论之不及与 知道②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 智慧③吾生也有涯,而知.
也无涯 知识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
马也 了解
3.方⎩⎪⎨⎪⎧
①敢问其方. 道理②方.
存乎见少 正③方
.
六七十,如五六十 方圆④远方.
之人闻君“行仁政” 地方⑤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
也 儒家伦理道德和学问⑥可谓仁之方.
也已 方法
4.于⎩⎪⎨⎪
⎧
①拘于.虚也 介词,被②莫大于.
海 介词,比③反于.大通 动词,到
五、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1)秋水时.至 时:按时间 (2)顺流而东.
行
东:向东
2.名词作动词 舌举而不下.
下:放下
(二)动词的使动用法
1.合.同异合:使……合
2.离.坚白离:使……离
(三)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以天下之大美.为尽在己美:壮美的景观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穷.百口之辩穷:使……穷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少:认为……少轻:认为……轻
(2)然.不然然:以……为然
(3)可.不可可:以……为可
(4)汒然异.之异:感到……奇异
六、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也”表示判断)
(二)被动句
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见……于”表示被动)
2.拘于虚也(“于”表示被动)
(三)省略句
1.不知论之不及(之)也(“及”后省略代词“之”)
2.知之弗若(之)也(“若”后省略代词“之”)
(四)状语后置句
1.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以察”“以辩”作状语,后置) 2.自以比形于天地(“于天地”作状语,后置) (五)宾语前置句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己”作“若”的宾语,前置) 2.我之谓也(“我”作“谓”的宾语,前置) 3.又奚以自多(“奚”作“以”的宾语,前置) 4.莫吾能若也(“吾”作“若”的宾语,前置)
七、翻译下面的句子
(1)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2)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4)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5)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自主探究:
[问题1] 选文1,河伯两次所见后的动作神态有何不同?
[明确] 第一次,河伯的神态为“欣然自喜”,第二次则为“望洋向若而叹”;所见后的动作也形成鲜明对比。
第一次所见后,河伯是“顺流而东行”,第二次所见后,河伯是“旋其面目”。
“顺”字反映了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那种春风得意之情,而“旋”字则表现河伯改变了认识,掉转头来重新审视自己。
[问题2] 选文1,你从海神若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明确] 海神若体现了一种大的境界、气象和格局,体现了一种蕴蓄博大而不自满的精神。
世间所有人,如果被空间、时间及所受教育束缚,境界、气象、格局便始终不大。
只有像海神若一样不断地超脱于空间、时间及所受教育的束缚,不自我赞许、不自以为贤,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达到更高的境界。
[问题3] 选文2中的“坎井之蛙”中的“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 固步自封,安于小我。
[问题4] 你怎样理解本课两则选文的主旨?
[明确] 本课第1则选文的主旨是说大小的相对性,启发人们超脱对自我的偏执;第2则选文的主旨是批评公孙龙那种自满于一时口舌之利、自恃见识最高远最通晓事理的人物,好比是井底之蛙,他们试图以明察和辩说来探求庄子,就好像是用竹管来窥视天之广、用锥子来测量地之深一样。
成语积累:
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大方之家牛底之娃
管窥蠡测邯郸学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