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年江苏省高考作文

2015年江苏省高考作文

2015年江苏省高考作文作文题目: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除诗歌外。

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

1维也纳的智慧维也纳是个很聪明的城市。

作为欧洲工业的心脏,每天有数以万计的人涌入这个城市,带给这个城市来自世界各地的喧嚣。

维也纳没有城墙没有法令,却拥抱一切。

石油输出组织的总部坐落于此,带来的是欧洲各国的大企业,流出的是每日数以亿计的财富。

维也纳很聪明,二战后在“马歇尔计划”的帮助下,他迅速恢复经济,并顺应时代,出台各种政策吸引世界各地的投资者和无头苍蝇似的工业企业。

在短短数十年间,他发展成了一个拥有百万人口的工业大城市,维也纳真的很聪明。

维也纳本是个小小的欧洲城邦,但在哈布斯堡王朝统治时期,玛丽亚女王将所生的十六个女儿送出去和亲。

维也纳很聪明,它以和亲的方式不断扩充着自己的领土,并以此成为当时最强盛的国家当然,同在哈布斯堡统治时期,维也纳再扩充领土时还接受了莫扎特搅局般的音乐创新和如同雨后春笋般的维也纳学派。

维也纳很聪明,他凭借着莫扎特的音乐和自由的学识吸引了成千上万的音乐家和学者。

最终,它以音乐和学术上的繁盛再一次征服了世界,维也纳真的很聪明。

维也纳的智慧在于它的政策、律令、音乐、学术……然而,这些智慧或许能成就它的一时之辉煌,却不足以支撑它于世界之巅而不倒。

幸而,维也纳抓住了让城市变为永恒的真正智慧。

当一次世界博览会向它招手时维也纳客气地拒绝了。

就如同一位隐者让世人一睹他的真容后又退回了深山。

有人说维也纳就如同一个圆。

它的工业,它的喧嚣都一直在圆的边缘,从未再往前踏进一步。

而圆的中间,是飘扬着优美音乐的小酒馆,是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维也纳大学,是三万四千张音乐会和剧院的每天座无虚席的位子……无论维也纳的石油和金子碰撞发出多么大的声响,你依旧能听到城市中心蒂斯芬大教堂日暮时的钟声,依旧能看到佛洛伊德坐在沙发上向你微笑------或许,正是因为维也纳抓住了其智慧的本质,才没有变得像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一样肮脏,才让它的维也纳森林永远生机勃勃。

智慧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也应该如同维也纳一样能够抓住智慧的本质,创造出永恒光明的未来。

2布拉格不说话故乡在建造“宋城”。

城墙高耸,旗帜飘扬,徽派民居古朴风雅,青石板路锃亮光滑,乍看似有唐宋遗风。

但这样的“宋城”已然太多。

如今的城市,有山便是山城,有水便是水乡,神州大地上涌现出无数的乌镇周庄。

风情不同,特色各异的城市渐渐失去辩识度,怨不得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呐喊:再也找不到慷慨的遗恨,只有几座既可休息也可凭吊的凉亭。

城市雷同,千篇一律,景区相似,粗制滥造,不禁发问: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与智慧,难道被一些人尽数使在炮制城市上了吗?我想到了布拉格。

看似高贵优雅的“天鹅绒革命”曾把这里的一切冲突得茫然不知所措。

而布拉格拒绝政治游戏选择生活的艺术。

她明白外来的蛮力终究泯灭不了美丽。

尼采说:当我想以一个词表达神秘时,我只想到了布拉格。

她是德沃夏克的指挥棒是波西米亚的水晶。

《基督山伯爵》结尾讲:人类的一切智慧都蕴藏在这两个词中:等待和希望。

在布拉格,智慧使她等待,坚韧充满希望。

足够忠贞的布拉格,横亘在欧洲动荡的历史中,沉静而安恬。

足够智慧的布拉格,拒绝每个时代的粗鲁,独自美妙,只留下天涯友人虔诚的膜拜。

反观当下,竟有张家界的山峰因好莱坞电影而易名。

环顾左右,“英伦风情”、“巴黎之光”的建筑填塞了许多城市。

不禁恐慌,外来文化的渗入竟已深入骨髓了吗?它塞住了灵动的气息,篡改了城市的脉络,上海弄堂,北京小巷,它们仍旧无恙吗?联想到捷克的知识分子,即便家园荒芜,依然拒绝德国纳粹的文化入侵,拒绝抹煞他们的城市记忆。

这种果敢和决绝,不禁让人心弦震撼。

我们中的一些人,其智慧是否仅仅浮于表面?从小时的奥数金奖到成年的勾心斗角,这样的“智慧”恐怕缺乏筋骨。

诗人科勤律治说:“心灵仍需要一种语言。

”我们的城市也需要一种语言,一种特立独行的智慧,这种智慧贯穿整个城市的脉搏,千百年屹立不倒,生生不息。

《道德经》有言:“大辩若讷”。

可惜窗外,城市改造的轰鸣不绝于耳。

而布拉格不说话。

3野百合也有春天就像在大自然中,你不会要求每一朵花都有玫瑰的浓香一样,智慧也应在熊熊烈火中抢出自己的火焰。

然,在当下这个机械化批量生产人才的大工厂里,智慧似乎已成为了分数,名次,学历的代名词,失去了自身的景象。

在“高考工厂”里,孩子们夜以继日的学习知识而非智慧,陈寅恪先生所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被僵化的“智慧理念”异化为鸡汤文学的盛行,“高考决定人生”的标语性呐喊:大学教室里从没有讨论的声响,教授们一个个好似“神职人员”,尽管道行参差不齐,但行为举止惊人统一,手捧课本结结巴巴地讲授枯燥的知识,老师学生的目标都停留在考研论文上……这样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教育让智慧失去了芒焰,失去了它本该有的丰富性,多样性,沦为单一的以考试评判智者,以说话的早晚把爱因斯坦评判为低智儿童的尴尬现状。

但当最后,人们惊人地发现智慧的另一种灿烂景象,不甘成为应试教育的“宠儿”时,他们早已丧失了智者应有的能力,长期的传统智慧观念,已让每个人不自觉地戴上了同一张面具,不论什么百合花、郁金香都统统散发着玫瑰的妖艳与浓香,人们脑中的智慧早已刻板地被成功学,经商学占据,顶着乔布斯一般的头脑却无脑子里的创意,那么“智者”终将在日渐衰微中失去血色,走向平庸。

智慧应是各种名贵的香料而不是陈嘉映所说的“在一个跑道上狂奔”。

正如余秀华用笔写下:“我只有一颗处女般的心了,但她对这个世界依旧热爱。

”脑瘫似乎让那个她终身无法成为智力上的卓越之人,但他用独特的视角写下这最富激情的文字,这难道不是智慧的另一番景象?在余秀华心中,智慧也许就是一杆钢笔的躁动或是一首诗的酣畅吧!人生倘若能以这般高傲的姿态面对“智者”,让智慧成为人们失败之后“这不妨也是一种有智慧的生活方式”这一感慨,而不是高考放榜后的失声痛哭,对“智慧“这一名号的不断渴求,那么你内心也一定像被智慧的清泉荡漾过一般平静、清澈……智慧是一首诗,是一幅画,一碗面……每个人不一定都要如玫瑰般夺目。

这让我想起了一句歌词:野百合也有春天!4古画之思墨气淋漓。

一幅《云山图》映入眼帘,在故宫茫茫似海的山水画中绽放异彩。

总觉画僧石涛是最富灵气的画者,画中一改传统古画三叠两段,两山一水的构图俗套,只见浩渺的烟云,不见山脚,连山顶也若隐若现似雾非雾藏于其中。

创作的智慧——“求变”汪洋恣肆其中,纵横排奡,独具一格。

有人说,智慧是一种经验,此话不假,元四家含蓄素淡,入世超俗的明四家,艳丽妖冶,循规蹈矩的清初四王细腻温歆。

而在明季,师古之风更是盛行,惟前人是举,惟后人是仰。

陈洪绶在《玉几山房画外录》中提及,如以唐之韵,运宋之理,行元之格,则大成矣。

”在他们眼中,经验主义的智慧作画观念可见一斑。

摹古之风日炽,才华横溢的石涛异军突起,对这种风气毫不理,竟发出“笔墨当随时代”的惊呼。

一件上乘之所当自我革故,才能有所创新,他的智慧便在于此。

破程式化的临摹之法,创师法自然之新,画作酣畅淋漓,与八大山人之怪诞陆离,渐江之峭刻狷介,石谿之繁复畅煦也大相径庭。

自成一番景象。

画中不再只有高山悬泉,亦可见点苔密密麻麻劈头盖面,彰显生命之挥霍与可贵,他不再只是泼墨于低,枯湿浓淡并施并用,粗犷处浓墨大点犹如惊雷。

细微处缜密严谨毫无虚下,赭代墨皴擦连胭脂也作绘于灼灼桃花,真真是鼎新之智慧。

然而他的智慧绝不仅仅如此,他并未抛弃经验的价值,高华的意境,雅致的情趣,深邃的智慧依然汨汨流动于笔墨之间。

是的,这是大智慧,是眼界更是境界。

昌黎先生在奢靡繁华时提倡古文运动,发的该是同一股肺腑之言吧。

“无非好古之文,好古之道也。

”面对传承所需的定是如此的智慧。

创新抑或是继承,要的不是附属居次,末节零碎,更不是表面的文章、浮皮的染彩,就像旧瓶,只要装上新酒便是佳酿。

可憾的是,而今我们缺的正是这样智慧的去“酿”一瓶新酒,模仿纽约的旧城改造;模仿东京大学的宣传造势,直令人唏嘘不已。

在固有的观念连同思想意识一同崩溃的年代,学术和艺术一同进入没有法则不便定义的盲区,还能有石涛、韩愈一般的智者站出来为我们斟上新酒吗?我答不上来,还有更多的人答不上来。

看去,眼前的山是愈发崚嶒了。

5荣枯随缘,遇合尽兴近年,“争先恐后”仿佛成为一个热词。

无论是“路怒症”司机,还是为了小升初费尽心思的家长,无不是其代名词。

而侥幸得利之人,往往暗自得意,以为尽得生活之智慧。

只是,如此这般景象,真的可以称之为“智慧”吗?恐怕不然!这般猴急刻意,反倒暴露出些许自私与猥琐来。

这一点点小聪明,如何承载“智慧”之广博与厚重?极喜欢简女贞的一句话:“树木不向天空起誓,荣枯随缘;海浪不须对沙岸承诺,遇合尽兴。

”不争不抢,不急不躁;该我的,尽管伸手去拿,不是我的,任它随风飞去,也不留遗憾。

生命的景象如此,方可称得上“智慧”二字。

文化又何尝不是如此?有汉一朝,国土开辟,四方来朝,何其威武。

如此壮阔之景。

文人也纷纷追逐膜拜,却只产生了词藻华丽、语言空洞的汉赋。

朱熹的评价很中肯:“以浮华为尚,无实可言矣。

”而反观唐朝,一壶酒,一支笔,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为何?皆因境界不同。

汉的追求太过急切,反而丢了应有的从容与智慧;而唐的面目似永远不急不躁,透过历史的尘埃,仍可窥见春江花月夜一般的从容微笑。

这一切的智慧,智慧的一切,皆源自热爱,热爱天空的每一朵云,路旁的每一簇花,身边的每一个人。

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借斯特里克兰德之口说了这么一段话:那不断低头寻找六便士银币的生活太空洞了,唯有艺术的月光才能体现生命的真正价值。

曾一度思考是什么让已过中年、鲜衣怒马的斯特里克兰德放弃优渥的生活,去体验那样苦痛的艰辛?如今了悟,那是热爱,是心口不灭不熄的炽热岩浆。

如此,有谁能去讥讽嘲笑他的不智慧?即便最终画作不成功又如何?有了热爱,有了那纯粹追求的过程,结果又有何差别?剩下的一切对于兰德而言,都只是顺乎天然罢了。

泰戈尔说:“且看我头置簪花,一路走来一路盛开,频频遗漏一点,又深陷风霜雨雪的感动。

”荣枯随缘,遇合尽兴,我们也终将窥得生活的洞天。

6生活智慧的城市景象很奇怪不是,现代人一提及生活智慧,往往是指那些归隐自然的“居士”。

那些饱览浊世鄙陋的文人雅士,看破红尘,收束杂念而遁入山林。

东篱把酒,荷锄而归,荒径的草木掩映下,一位衣带飘飘的自得之人,构成了“田园之乐”的景象,仿佛成了“生活智慧”的代名词。

至于城市,好像只剩下充满铜臭味的贪婪与疲惫,智慧之景象无处可觅。

人们常误认为那种享受天然的生活智慧只能在野外寻得,将其与遁入林泉直接等同。

于是,有人放弃高薪隐入南山,有人将书店开到偏僻乡村并名曰“碧山计划”,无一不想借青山绿水的景象将自己的生活智慧示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