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新媒体运营大趋势

2019年,新媒体运营大趋势

从16年到今年是做新媒体行业趋势预测的第三年,在这三年中能明显感觉出几个点:1)新的赛道涌现,16年知识付费和短视频只是概念,小程序立项时还叫“应用号”。

2)表面上行业越来越焦虑,但是拉长时间看,每次焦虑的时候都是机遇的存在。

有书,得到等公司的崛起都是在16年后。

3) 新媒体已经远远不止是媒体的内涵,已经延伸成了了渠道,或者平台的存在。

类似小打卡,小年糕这类的公司完全架构在微信生态上。

预测三年的大趋势很难,长趋势的预测需要结合人口,社会文化,科技等各个因素的结合。

所以每年的趋势更倾向于预测小趋势,《原则》的作者瑞.达利欧曾经说过:“历史总是在不断重复,要想理解现在,你需要先理解过去。

”所以本文也会基于2018年的一些事件,预测的方式更像是一种“随机漫步”。

整体的观点是经过了去年的蛰伏,2019年新媒体行业会迎来第二春,好的内容,好的运营,好的平台会迎来一波价值回归。

本文行文结构如下,阅读预计20-30分钟。

3.随着平台政策的倾斜及用户阅读诉求的升级,部分长内容会完成复活,虽然其生产成本高,周期长,但是社会价值及收益也会逐步放大。

兽爷的疫苗之殇,丁香医生吊打权健的案例之后会越来越多。

但是在伪原创,洗稿等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前,长内容不会迎来大爆发。

4. 随着广告主的减少,今年会有更多的媒体类企业转型。

内容公司有三种演化方向,广告是天然的商业模式,但广告主CPM的付费逻辑下,想象有空有限。

GQ去年的营收是2个亿,这几乎是纯媒体类公司收入的天花板。

内容公司要么进化成产品公司,像新世相推出了水滴阅读。

或者是电商公司,“一条”全面转型做电商。

三种形态的转变,取决于创始团队的基因还有勇气。

5.IP化是趋势,如何保证IP的稳定,依然会是一大难题。

从咪蒙旗下的“洪胖胖”改名成“李粒粒LiLiLi”,蒸发的可能不仅是阅读量,还有用户的信任感。

6.从用户量角度看,短视频之所以能打败直播,一个重要的逻辑是更高的内容坪效——即单位时间内用户的嗨点。

从1小时到15秒,短视频让用户短时间内分泌更多巴胺。

但15秒承载的信息毕竟有限,用户的兴奋点阈值也被不停拉升,今年会有更多的时间段出现,1分钟,5分钟,20分钟等,竖屏类的小短剧或许会走红。

7.内容视频化是一股喷涌的趋势,虽然说是趋势,但视频制作相比文字创作,难度也几何级上升。

整个行业视频人才偏少,供给端并没有跟上。

不是所有公司都有制作视频的能力,工具和服务商有大把机会。

8.对原创内容的保护会越来越重视,自媒体的搬运的野蛮生长期已经过去,但处理更高级的洗稿,短时间靠算法解决仍不现实,背后考验的是平台的评判机制。

但预计会有更多媒体会将引用规范化,就像写论文一样,最后需要表明出处。

9.内容道德会进一步提上议程,面向爆款而生产爆款,内容是否是真实的,是否存在刻意夸大,对平台监管考验更大。

1.Vlog形式目前在小圈层中走红,受限于其生产内容的设备以及难度,目前更像“视频版的豆瓣”,想要击穿到大众圈层,还需要本土化的改进。

11. 媒体融合不仅是简单的把大屏内容复制到小屏,更是内容的颠覆。

对于一些传统的电视台,广播来说,今年转型压力依然很大,更多的挑战会来源于内部。

流量:1.每年都在说红利的衰退,事实上红利每年依然存在。

红利分为平台红利,玩法红利,模式红利等。

平台的红利可能随着进入者涌入而消退,但是玩法的红利,因为人性特点不变,经过微创新依然层出不穷。

比如测试类,微信从13年封到现在,还是年年出爆款。

2.今年炒的很火的私域流量,其本质是流量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归属问题。

公域流量只有使用权,类似于搜索流量,用完即走。

而私域流量具有所有权,可以作为存储池,流量私域化是最大的趋势。

3.去年的出淘潮,今年会愈发猛烈,但野蛮粗暴的分销体系玩法,今年会遇到更强的监管。

4.线下的流量比想象的要大但也难做,今年将会是线下获客的又一个爆发年,更多的线上企业拥抱线下获客,类似樊登读书会,一条等。

在BD形式尝到甜头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直营。

5.更多的线下企业也开始觉醒,完成线下流量的线上化布局,OMO模式会越来越成熟,类似于“幸福西饼”,当然线下店也会出现更多新的“基础设施”,体脂秤增粉这类会完成新的进化。

6.传统的漏斗模型获客会失效,其本质是筛选用户,不停的在洗用户。

而基于购买用户的裂变会重新成为重点,其本质是用户带用户,从存量中寻找增量。

7.流量聚集的颗粒度会变细,个人号和社群会成为企业的流量及转化主阵地,公众号会变成发布管道,为前两者服务,8.基于垂直社交链的深耕,加强内部的社交关联点仍然有很大的机会。

去年概率论的“心跳实验”H5,48小时4800万曝光,涨粉50万。

9.在做18年预测的时候,当时说过服务号的产品属性强,玩法最近涌现,会引来一波强爆发。

18年果然服务号有一波强增长,但是因为滥发模板消息等,服务号的阅读数据普遍下跌。

预计今年微信会进一步打击滥用模板消息。

10. 社群会得到进一步的爆发,但不是之前单纯裂变的逻辑。

一种有序的基于场景的社群组织形态很可能会迎来爆发。

社区团购只是激活其中的一类。

11. 微信对个人号的打击,去年据说有一波“死水计划“,从注册源头进行封杀。

但是国外注册等源头依然很难封杀。

今年可能是做个人号最后的一小波红利。

5.今年更多的广告主会偏向效果类的投放,这也是商业的本质回归。

公众号的投放红利,今年在某几个热门赛道洗完后,纯广告变现的腰部公司今年会活的很艰难。

6.会员制玩法会成为主流,会员制的核心逻辑是通过预收费增加消费者的沉默成本,提升其ARPU值。

7.我们也进入了大前研一所说的M型社会,未来变现类的商品有两种趋势会明显,一种是性价比路线,即功能属性层面。

还有一种是追求的精神追求,即奢侈品的路线。

平台篇微信一:关于公众号1.很多人都说公众号被完全被取代,但增长的尽头并不是代表消亡,而是缓慢的增长进入存量时代。

公众号仍然是最好内容分发平台。

2.公众号去年进行了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改革动作。

从大的数据上就像张小龙说的:没有变好,也没有变差。

今年公众号团队估计还会继续改革,步子可能没有去年那么快,但可能会更大,核心还是会瞄准创作者赋能。

3.互联网中始终有两批人,一批人大部分时间在save time,还有一批人更愿意kill time。

拿阅读来说前者典型如即刻,后者如趣头条。

微信推出的的“好看”更像是save time工具。

4.“好看”的出现把分享路径拆移,从朋友圈单独移植到新模块。

无疑可以放大优质文章的传播,但因为其分享展现机制,以及目前用户的习惯还未养成,“好看”对拉动整体阅读大盘子的拉动仍存疑。

今年预计会有更多的改版,会有一些强刺激的动作出现。

5.微信进化成了A/B面,一面是严肃社交,即朋友圈。

另一面是轻松社交,即“视频动态”。

但是用户是否能够瞬间切换成两种状态,视频动态还有几次大改版要做。

6.私信更像是通讯录的功能。

群,朋友圈,好看和视频动态,是四个四个比较大的微信内社交场景。

因为人使用微信的时间不会加长,所以四个模块基本上此消彼长,今年更看好群和“视频动态”的使用时长增加。

7.去年微信对某些领域的号进行了强打击,当然“大姨妈”式的治理到常规治理是趋势。

8.微信上有一亿人开放了朋友圈仅三天可见,一方面是社交压力,同时用户更关注隐私。

公众号好友留言功能,该功能是2018年微信6.6.6上线的功能,但2个月之后又悄悄下线。

之后微信的各类改版,涉及用户隐私方面应该会更谨慎。

9.经历了去年一波小逃离,公众号今年整体活跃还会维持原状,对于整个生态来说并不一定是坏事,账号幂律式的分布本来也是去中心化的状态下的最终结果。

对微信来说更重要的是通过其他类似小程序等功能给公众号赋能,留住腰部账号。

5.同时今年很多做裂变的企业,也会重回H5时代。

去年大火的“面相研究院”,从小程序下架后回到H5反而活的更滋润。

6.今年投资方对单看小程序DAU而进行估值的模型已经失效,因为小程序的DAU比起APP更不稳定,而且跌落速度可能极快。

7.随着微信搜索加强,今年WSO会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小程序内的内容,服务的深度搜索可能会是微信的一个流量隐藏彩蛋。

8.小程序头上仍有达摩克里斯之剑,那就是对底层系统的路径依赖。

从去年5月下线ios虚拟支付以来,微信和苹果似乎关系僵持,何时恢复不可而知。

9.其他几家小程序今年还是可以尝试下的,支付宝的小程序适用于商户类,百度小程序因为开源到其他平台上,流量分发可以尝试,今日头条类的小程序主要集中在内容和to C产品上。

7.企业微信打通了小程序和微信红包等功能,除了朋友圈外,其他的功能基本齐全。

因为落后钉钉太多,今年无疑会奋起直追,企业微信和微信本身的功能结合会有一波小红利出现。

8.针对于公众号,个人号,社群的CRM系统今年会有一波小热度。

字节跳动1.头条的社区化非常成功,社交是今年最重要的野心之一。

但去年头条本身的粉丝沉淀做的并不成功,今年会继续尝试。

2.从抖音的角度来说去年不仅成功的收割了用户,也成功收割了很多自媒体。

因为绝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在抖音上赚到钱。

本质是企业的强算法分发逻辑下,在抖音上的粉丝仍属于半个公域流量,3.抖音不甘心被管道化,其对企业的控制力要远强于微博,星图平台使很多MCN 怪怪就范。

但是并没有搭建起一套类似公众号的配套设施。

如果抖音在产品形态或者流量分配中,没有改变的话,会加速企业的逃离潮。

4.抖音上低垂的果实已经被摘掉,PPT号,AE号等等在18年下半年就开始下降。

之后需要更多的真人出镜,更好地策划及选题,视频会朝越来越专业化发展。

5.MCN机构今年会迎来大规模洗牌,快速而且能够复制IP是生存基本法则。

6.短视频社区这场仗基本尘埃落定,腾讯群英战吕布,尽管微视等通过补贴流的玩法,短期可以吸引大量入驻,但是通过VV/UV这种方式,专业内容机构肯定做不过补贴公司,长期会劣币驱逐良币,平台无法形成独立生态。

7.多闪更像是抖音的衍生品,想要进化需要摆脱对“私信”本身的依赖。

多闪估计扮演的是字节头条的僚机的作用,更大的产品矩阵还在后面,今年可以重点关注。

8.除了社交外,还可以关注头条系的国际化,其出海非常成功,依靠大规模的买量,迅速占据很多国家的头部。

但应对用户隐私及国外复杂的政治生态仍然是挑战。

9.西瓜视频会进军长视频综艺,但更多的抢夺优爱腾的市场,对用户本身总时长影响不大。

其他1.快手的商业化也许是今年一个不错的机会。

相比于抖音,快手的流量更像私域流量。

在抖音上用户的点赞评论比大概是100:1,而快手上点赞评论比是20:1,从这个角度看抖音更像是舞台逻辑,而快手更像另一个朋友圈。

2.微博并没有因为抖音的到来月活下降,相反增加了使用时长,并不是因为微博变强了,而是用户视频化的习惯养成。

微博70万的头部账号今年会继续视频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