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实验心理学,指应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中关于实验方法的一个分支。
狭义实验心理学,是专门研究如何进行心理实验的一门科学,研究对象是心理实验的理论、方法、程序、操作技术等问题,可以称作“心理实验学”。
凡是用实验的方法揭示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研究课题和成果,都可以纳入实验心理学的范畴。
心理实验,指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有系统地对引起或影响心理现象的条件加以变化和控制,根据观察、记录、测量与此相伴随的心理现象的变化,确定条件与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
实验心理学的实验一般是指在严密控制条件下的实验室实验。
变量,指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
自变量,是由研究者选定并操纵、变化的,能够引起和影响所要研究的心理现象的因素,或因素的组合。
有时也称之为独立变量、刺激变量。
因变量,是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的被试的特定反应,是研究者要观察和测量的行为变化。
也可称之为反应变量、依变量。
无关变量,对因变量不产生任何影响的实验条件称为无关变量。
相关变量,凡是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都称为相关变量。
额外变量,在相关变量中,实验者用于研究的变量就是自变量,实验者不用于研究的那部分变量称为额外变量。
在实验中,额外变量必须加以控制,否则就无法得出明确的结论,所以它也被称为控制变量。
主试,就是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
他控制实验条件、呈现刺激给被试,观察、记录、测量被试的反应。
被试,就是实验对象,他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做出反应。
心理学实验中的被试包括人和动物。
实验者效应,指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他的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实验者的期望。
被试者效应,指人类被试者对待实验和实验者的特定态度和动机影响到实验的结果。
例如,被试的“要求特征”,即被试知道或猜测实验目的对自己的利弊而做出不真实反应。
这些都会混淆自变量的效果,降低内部效度。
因素型实验,是研究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产生的原因或条件是什么的实验。
函数型实验,是研究各种条件怎样影响心理现象或行为的实验,它要探明条件与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
可以说,因素型实验是函数型实验的预备阶段。
其他的分类名称,如探索性实验或定性的实验,相当于因素型实验;假说验证性实验或定量的实验,相当于函数型实验。
实验效度,是指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
实验的内部效度,是指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
统计结论效度, 指由于统计方法的适切性所引起的统计结论的有效程度,是实验内部效度的一部分。
实验的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够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代表性和适用性。
构想效度,指研究者对于实验变量的定义和变量之间关系的构想的准确性、全面性,是实验外部效度的一部分。
实验的程序,就是实验的进程。
合理地安排实验程序是心理学实验的重要内容。
1、假设的确立假设是关于条件和行为之间关系的陈述。
通常以文字和函数关系式的方式表达,如:“如果…,那么…”;b=f(a)。
当研究课题和实验类型都已确定后,问题就要以假设的形式提出来才最明确,它是整个实验的出发点和目标,并且有助于提出新的理论。
选择被试的原则是:依据课题的性质和研究结果的概括程度(推论的总体)来选择被试,被试在特征和数量上要对总体有足够的代表性。
一般来说,心理实验中被试多于30人属于大样本,被试少于30人属于小样本。
原则上大样本的代表性优于小样本,但是单纯增加样本,工作量势必增大,如果经过科学的设计,即使样本较小也可以得出可靠的结论。
心理学研究的三级方法真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一级方法准实验法(自然实验法或现场实验法)非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法、活动产品分析法统计法:描述统计法,推理统计法二级方法分析和综合法逻辑推理法分类和比较法归纳法和演绎法三级方法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实验设计,是研究者在实验前对如何控制实验条件、安排实验程序、处理实验结果所作的计划。
操作定义,一个变量或概念的定义是用测定它的程序来说明的,这种定义称为操作定义。
例如:把“刚刚感觉到”定义为“有50%次感觉到”;把“智力水平”定义为“韦氏成人智力测验的分数”。
心理物理学方法或心理物理法,是研究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方法。
具体来说,是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和测量技术,研究心理现象和物理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
传统的阈限理论:阈限落在距离零刺激或标准刺激三个标准差以外的强度值上。
为此,把传统的阈限理论称为高阈限理论。
信号检测论把感觉过程看作是人的感觉系统辨别噪音与信号、觉察信号的过程,它论认为刺激的连续变化引起感觉的连续变化,但不存在固定的阈限,阈限是神经系统经过统计检验的结果,是随个人判断标准而变化的。
极限法,又称最小变化法等,是测量感觉阈限的直接方法。
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交替呈现,刺激强度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子变化,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就是阈限的位置。
(1)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2)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心理物理量表法:就是对阈上的感觉进行测量并制成心理物理量表的一种方法,目的在于了解物理量的变化与心理量的变化之间的关系。
心理量表按量表有无相等单位和绝对零点分为:1顺序量表(等级量表),是既无相等单位,又无绝对零点的心理量表,它只是把事物按照某种标准排出一个顺序。
2等距量表,是有相等单位、没有绝对零点的心理量表。
对等距量表测得的数据,可以用同一常数做加减乘除运算。
3比例量表(等比量表、比率量表),是既有相等单位、又有绝对零点的心理量表。
对比例量表测得的数据,可以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感觉比例法:又称分段法,通过把一个感觉量加倍或减半或取其它比例来建立心理量表。
它是制作感觉比例量表的一种直接方法。
感觉等距法:通过把两个刺激所引起的感觉连续体,划分出主观上相等的距离来建立感觉量表。
它是制作等距量表的一种直接方法。
反应时(简称RT),是从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到明显的反应开始之间的时间。
反应时间是实验心理学常用的一种方便易行的反应变量,它可以作为工作成就或内部过程复杂程度的客观指标。
反应时间的测量,具有灵敏度高、应用性广又便于进行测定的特点,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它在实验心理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影响反应时间的因素↓实验法的局限性(1)实验所控制的行为与日常的自然行为有差别。
差别的大小取决于控制行为条件的多少,控制行为的条件越多,其行为就越接近于日常的行为。
(2)从有限次数的实验结果寻找一般性的结论,难免有一定的危险性。
为了尽可能地降低危险性,必须运用统计学对实验设计和结果的解释进行指导。
(3)有一些心理现象不能通过实验法来研究,需要采用非实验方法进行研究。
非实验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量表法;个案法;作品分析法;比较法;模拟法;生理学方法以及其他社会科学方法。
↓(1)个体的生长和成熟。
除了实验中的自变量可能使个体行为发生变化外,个体本身的生长和成熟也是使其行为变化的重要因素。
特别是在以幼小的儿童为被试者而又采用单组前测后测实验的情况下,生长和成熟因素的影响就更大。
解决的主要办法是增设同样条件的控制组进行比较。
(2)历史因素。
指在实验进行过程中,与自变量同时发生,并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特定事件,导致反应结果不真实。
(3)对被试的选择。
如果没有用随机化的方法选择被试和分配被试,在实验处理之前,各组被试在各方面并不相等或存在偏向性,就会混淆实验结果。
(4)被试的缺失。
(5)前测的影响。
前测可能会给试验处理后的测验造成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在前测与后测之间,由于心理唤醒水平、练习、临场经验、学习迁移、前摄抑制、对实验目的的敏感程度等因素,可能会提高或降低后测的成绩。
(6)实验程序的不一致。
在实验过程中,实验仪器不稳定或使用不当、对变量的控制不一致、主试与被试的身心状态发生变化等,都可能混淆自变量的效果。
(7)主试与被试的相互作用。
如:“实验者效应”;“霍桑效应”;“安慰剂效应”;以及被试的“要求特征”。
(8)统计回归因素。
统计回归(statistical regression)是指,如果在实验处理前选择了在某一特征上具有极端分数(高分或低分)的个体作为被试,那么实验处理后的测验分数有向平均数回归的趋向。
这种自然的回归现象可能使实验者对自变量的效果产生误解,因为第二次测量是在实验处理之后,其分数升高或降低可能只是受统计回归的影响,并非是自变量所产生的效果。
(1)实验环境的人为性。
实验是在人为的控制条件下进行的,这可能使某些实验结果难以用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现象。
(2)被试者样本缺乏代表性。
从理论上讲,参与实验的被试者必须具有代表性,必须从将来预期推论、解释同类行为现象的总体中进行随机取样,但实际上很难做到。
(3)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实验者对自变量和反应变量的操作性定义,往往是以所使用的测量工具的测量结果来规定的,测量工具单一就会使定义不准确。
↓心理学实验的基本程序是:(1)课题的确定;(2)被试者的选择;(3)实验因素的控制;(4)实验资料的收集、分析与综合;(5)撰写实验报告。
↓心理学规律的性质1、心理学的定量规律有限,主要是定性规律虽然实验心理学注重实验研究的定量工作,但有一些重要的变量,它们的性质是质量的而不是数量的,过于偏向定量的工作,就会给研究工作设置许多障碍,从而把许多基本的科学问题都给掩盖起来了。
心理学不应当向物理学看齐,企图用几个基本公式来概括所有的心理现象是不切实际的,心理学的成功不是看它与物理学多么相像,而是看它描述和解释人的行为有多好。
2、心理学的一般规律有限,主要是个别规律由于人的心理活动既受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制约,又受人的大脑的约束,因而人的心理活动也就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复杂的过程。
比较而言,心理学的规律更类似于生物学的规律而不似物理学的规律,它更可能是适用于特定情境的个别规律。
↓实验设计要完成以下功能:(1)使自变量引起的反应变量的差异最大;(2)控制好各种额外变量;(3)使实验中的误差(系统误差、随机误差)最小。
↓如何鉴别额外变量(1)参考有关的研究文献。
(2)用因素型实验做预备实验。
(3)根据已有的理论、知识和经验来分析、预测额外变量。
(4)可以由实验结果误差分散程度的大小来鉴别。
↓额外变量的常用的七种控制方法:(1)对来自被试者的额外变量的控制方法○1指导语标准化。
○2主试者的态度规范化。
○3采用双盲实验,可避免主试者效应和被试者效应。
○4用随机取样和扩大样本容量,控制被试的个别差异。
○5用随机化方法分派实验组与控制组,使两组被试的特征尽量相等。
(2)消除法,是用特殊手段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消除掉,或排除出去,使实验在较为单纯的条件下进行。
(3)恒定法,是使额外变量在实验的过程中保持不变。
(4)平衡法,设置实验组和控制组,使两组的额外变量的效果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