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美术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的目标(概括地说明研究要解决的问题、及问题解决的预期的状态。)
课题研究的内容(将研究目标逻辑地切分成相对独立的研究范畴加以表述,表述具体准确)
目标:
1、本课题研究的首要目的,在于通过美术教学的练习,增进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美术能力乃至于其他方面能力得到发挥增强,促使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南京市2013年教育科学规划“个人课题”申报表
(表二)
编号
Gu4596
类别
美术
课题名称
以练习为主的小学美术教学研究
关键词界定及课题名称解读(关键词界定清晰、准确,限定研究范围,明确其含义,提示课题研究方向和角度。)
关键词:练习美术教学美术技能技巧
课题名称解读:
现在的美术教学为了避免千篇一律的模仿,又陷入另一种泥塘不可自拔,那就是不枉过正、顾此失彼的现象,应该说是个目前美术教学改革之中不得不引起我们注意的问题。在当前美术教学中,应给示范教学一个合理的定位,让学生从练习中发现事物的规律,发现自然的美。
美术开始的时候是一种技巧,这个巧就是从大量的练习中来的,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然后上升到艺术,这个阶段必须有大量的练习的积累,让量变引起质变,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的飞跃。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这是作为一个美术学生必须经历的过程。
作为现在的美术教学,我认为加强学生的练习,老师只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就可以了,当然老师要能正确的引导,这需要老师必须具备这个引导的能力。让学生在练习中找到自己的长处,寻找自己的快乐,培养他们对美术课的兴趣。把课堂留给学生,这就是新课改的精神理念。
毕竟美术教育的结果并不是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为一个个画家或是美术工作者,而应该是培养人的精神状态和创造的热情。而这一份“状态”,这一份“热情”的源头,就是学习兴趣的存在与持久。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大量的练习。
意义:
课内、课外的美术强调练习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的一个有益的切入口。它能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个性、认识自己的美术学习的特点,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学生的美术技能技巧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地提升。
我们美术教师只有扎根于自身教育教学的实践当中,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专业素养才能得到不断的提高,美术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才不至于“萎缩”。美术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指导,不仅会促进学生对绘画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其教学的功效也更为直接和深刻,良好而准确的示范,不仅直观和显形,同时,在技能技巧的训练方面,也能起到催化作用。教师的示范指导对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学习美术的习惯培养均有独特的作用和意义。避免老师和学生的光说不练,只会理论不会实践,这样将是教育的失败。
内容:
本课题研究主要是针对基础美术教育设计的,欲对学生能力的形成发展与教师在美术教学中个性化指导及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个性表现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中以课堂教学为主,从观念上鼓励学生追求多动手,在方法上引导学生运用多样化、个性化的表现方法,在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态度与评估方法上,充分考虑其在练习中个性基础上所形成的差异,加强有效指导等多种手段,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美术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增强,并验证其普遍意义上的效果。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论述本研究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该研究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背景:
社会越是发展,美术教育变化和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就越快,如何跟上这种变化的步伐,教育观念起着决定作用。《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中指出:这次美术课程改革中一个重要的任务是要转变我们的观念,要更多地从教育的角度来认识美术课程,而不是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待美术教育。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更多地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组织课程内容,才会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2、本课题力图在研究过程中,使美术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使美术教师的研究水平得到提升。随着研究的展开,教师会逐步更新旧有的学生观、教学观及其学习观,加深对学生个性心理、教育学、美术教学模式及美术本体的认识,并改进教学,开发改善教学因素,掌握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达到更佳的教学成效。
3、本课题更深层次的目的在于通过对美术教学的练习教育的研究,深化教学的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在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促使美术教学的综合能力发展,进而促进教育综合力。
本课题研究以小学色彩练习为主,旨在培养学生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美术技能和技巧。通过学生的练习提高综合能力。具体实施如下:
1、以《美术新课程标准》为依托,努力更新教师、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对美术教学评价的理念,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2、开展兴趣小组,参加各项活动。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学生探索新知识,通过不断练习,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创作能力,并展示学生的作品,激起学生热爱美、创造美的兴趣。
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已有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及其特点与不足,已有的研究结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相关文献综述:
课改不断推进与深入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教师是课程改革的执行者和实施者。在美术学科中,美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专业素养的高低,不仅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而且直接影响着学生综合素质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美术学科决定了美术教育是一门实践性、技能性很强的课程,强调练习不是就完全去到教师的示范指导作用,教学中教师需要技能的示范才能有效地影响学生学习。也就是说,美术教师的教育活动,不仅要讲授美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还要传授基本的技能技法,这种技能技法的示范性构成了美术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在具体的教学辅导过程中,美术教师的这种示范性,时常还体现为手把手的个别传授示范。通过示范,学生可以获得多种感官刺激,比如老师的情绪、状态、动作反映到技术上的笔触、线条、色彩、构图、对画面的理解都会直接刺激学生的眼球,作用于心理,化为直接的情感,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因为此前他根本不知道工具怎么去用,颜色怎么去调,怎么去画或制作。技术上的东西可谓“不看不知道”,如果不给学生一个初步的技术要领与感受,学生很可能或根本走不上正确的路子。示范过程中,学生通过欣赏、观察、思考进而模仿,就很容易掌握基本的方法,达到一定的水平。从而更有效的影响到学生的自己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