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消毒隔离管理细则1、医务人员上班时应着装整洁,一律穿工作服,戴工作帽,不戴戒指、耳环、手镯、不留长指甲,工作场所不得进食和堆放食物。
2、无菌操作前注意周围环境应该清洁无尘、洗手、戴口罩、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3、抽血、注射做到一人一针一筒一带一洗手(或消毒)。
4、无菌物品按灭菌日期依次放入无菌物品保存专柜,科室人员定期检查无菌物品是否过期,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应严格分开,并有明显标志。
布类包装高压灭菌后有效期7天,霉季5天。
纸塑包装低温灭菌后有效期6个月,无纺布包装低温灭菌后有效期3个月。
5、无菌容器、敷料钳、持物钳单包装使用一用一换一灭菌、干燥使用每4小时更换一次。
碘酒、酒精应密闭保存,每周更换2次,容器每周灭菌2次,常用无菌敷料罐应每天更换并灭菌;置于无菌储槽中的灭菌物品(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需注明开启时间,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4小时,提倡使用小包装。
6、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无菌液体必须注明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需注明开启时间,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最好采用小包装。
7、治疗车上物品排放有序,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进入病室的治疗车、换药车、病历推车应配有快速手消毒剂。
8、体温表使用后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二道法,冷开水冲净后用无菌纱布擦干放入消毒容器内备用,每天更换消毒液,监测其有效浓度,消毒容器必须保持清洁。
下发病人个人腋下使用的,每次用后即时用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
使用电子体温表的,按产品说明要求进行消毒处理。
特殊感染病人用后,先消毒,后清洗,再消毒。
9、发现有烈性传染病应立即隔离就诊、报卡,并按传染病管理相关制度执行,一切手续由家属或工作人员办理,用物必须严格消毒处理。
10、病房、诊室、治疗室等应定时通风换气(2-3次/日),重点科室可执行动态空气消毒;地面、床单位保持清洁,遇污染时随时消毒。
11、病房、诊室、治疗室抹布、拖把等洁具应分室专用,标记明确,悬挂晾干,定期消毒。
12、对出院、转科、死亡的传染病患者,必须及时做好终末消毒处理(病人的物品、空气、地面、物表、床单位等的消毒清洁)。
13、负压吸引器,使用前瓶内倒入消毒液,引流瓶、瓶盖、引流管均每天更换消毒,晾干安装好备用。
14、各科室按需(每月、每季、随时)进行医疗器械、使用中消毒液、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污水等进行监测,各科室监控员自查,院感科抽查。
监测不合格,及时分析原因、整改至合格。
15、建立各种登记制度:(1)消毒液更换、浓度监测登记(2)紫外线消毒、强度监测登记(科室使用等离子体空气消毒的则进行消毒时间登记)(3)终末消毒登记(4)血压计、听诊器等清洁消毒登记。
16、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严格按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制度执行:入口:索取证件及验收管理;出口: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后由指定单位回收无害化处理,各类登记资料归档保存3-5年。
17、医疗废物按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执行:严格分类收集(按分类图谱要求执行),无害化处理。
被体液、血液污染的一切物品必须放入黄色污物袋,废弃的锐利器械放入耐刺容器中。
18、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需经污水处理系统对症处理净化后排去,监测污水余氯量每天二次(专职人员执行),监测粪大肠菌群数每月至少一次,监测致病菌每半年一次(委托区疾控中心监测)。
19、保证医院通风设备畅通,新风机滤网要定期清洗消毒。
附件一:口罩的佩戴方法附件二: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的戴摘方法附件三:无菌手套戴脱方法附件四:隔离衣与防护服穿脱方法附件五:环境物品常用清洁、消毒灭菌方法附件六:常用化学消毒剂使用方法附件一:口罩的佩戴方法 (规范性附录)A.1 外科口罩的佩戴方法A. 1. 1 将口罩罩住鼻、口及下巴,口罩下方带系于颈后,上方带系于头顶中部。
A. 1. 2 将双手指尖放在鼻夹上,从中间位置开始,用手指向内按压,并逐步向两侧移动,根据鼻梁形状塑造鼻夹。
A. 1. 3 调整系带的松紧度。
A. 2 医用防护口罩的佩戴方法A. 2.1 一手托住防护口罩,有鼻夹的一面背向外。
A.2.2 将防护口罩罩住鼻、口及下巴,鼻夹部位向上紧贴面部。
A.2.3 用另一只手将下方系带拉过头顶,放在颈后双耳下,。
A.2.4 再将上方系带拉至头顶中部。
A.2.5 将双手指尖放在金属鼻夹上,从中间位置开始,用手指向内按鼻夹,并分别向两侧移动和按压,根据鼻梁的形状塑造鼻夹。
A.3 注意事项A.3.1 不应一只手提鼻夹。
A. 3. 2 医用外科口罩只能一次性使用。
A. 3. 3 口罩潮湿后、受到患者血液、体液污染后,应及时更换。
A. 3. 4 每次佩戴医用防护口罩进入工作区域之前,应进行密合性检查。
检查方法将双手完全盖住防护口罩,快速的呼气,若鼻夹附近有漏气应调整鼻夹,若漏气位于四周,应调整到不漏气为止。
A.4 摘口罩方法A. 4.1 不要接触口罩前面(污染面〉。
A. 4. 2 先解开下面的系带,再解开上面的系带。
A. 4. 3 用手仅捏住口罩的系带丢至医疗废物容器内。
附件二: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的戴摘方法 (规范性附录)B. 1 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的方法戴上护目镜或防护面罩,调节舒适度。
B. 2 摘护目镜或面罩的方法捏住靠近头部或耳朵的一边摘掉,放入回收或医疗废物容器内。
附件三:无菌手套戴脱方法 (规范性附录)C. 1 戴无菌手套方法C. 1. 1 打开手套包,一手掀起口袋的开口处。
C. 1.2 另一手捏住手套翻折部分手套。
C. 1. 3 掀起另一只袋口,以戴着翻边内面,将手套戴好。
然后将手套的翻转处套在工作衣袖外面,C.2 脱手套的方法C.2.1 用带着手套的手捏住另一只手套污染面的边缘将手套脱下。
C.2.2 带着手套的手握住脱下的手套,用脱下手套的手捏住另一只手套清洁面(内面)的边缘,将手套脱下。
C.2.3 用手捏住手套的里面丢至医疗废物容器内。
C. 3 注意事项C. 3. 1 诊疗护理不同的患者之间应更换手套。
C.3.2操作完成后脱去手套,应按规定程序与方法洗手,戴手套不能替代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霉。
C. 3. 3 操作时发现手套破损时,应及时更换。
C. 3. 4 戴无菌手套时,应防止手套污染。
附件四:隔离衣与防护服穿脱方法 (规范性附录)D.1 隔离衣穿脱方法D. 1. 1 穿隔离衣方法D. 1. 1. 1 右手提衣领,左手伸入袖内,右手将衣领向上拉,露出左手。
D. 1. 1. 2 换左手持衣领,右手伸入袖内,露出右手,勿触及西部。
D. 1. 1.3 两手持衣领,由领子中央顺着边缘向后系好颈带。
D. 1. 1. 4再扎好袖口。
D. 1. 1. 5 将隔离衣一边(约在腰下 5cm)处渐向前拉,见到边缘捏住。
D. 1. 1. 6 同法捏住另一侧边缘。
,D. 1. 1. 7 双手在背后将衣边对齐。
D. 1. 1. 8 向一侧折叠,一手按住折叠处,另一手将腰带拉至背后折叠处。
D. 1. 1. 9 将腰带在背后交叉,回到前面将带子系好。
D. 1.2 脱隔离衣方法D. 1.2.1 解开腰带,在前面打一活结。
D. 1. 2. 2 解开袖带,塞人袖拌内,充分暴露双手,进行手消毒。
D. 1. 2. 3 解开颈后带子。
D. 1. 2. 4 右手伸入左手腕部袖内,拉下袖子过手。
D. 1. 2. 5 用遮盖着的左手握住右手隔离衣袖子的外面,拉下右侧袖子。
D. 1. 2. 6 双手转换逐渐从袖管中退出,脱下隔离衣。
D. 1. 2. 7 左手握住领子,右手将隔离衣两边对齐,污染面向外悬挂污染区;如果悬挂污染区外,则污染面向里。
D. 1.2.8 不再使用时,将脱下的隔离衣,污染面向内,卷成包裹状,丢至医疗废物容器内或放入回收袋中。
D. 2 防护服穿脱方法D. 2. 1 穿防护服联体或分体防护服,应遵循先穿下衣,再穿上衣,然后戴好帽子,最后拉上拉锁的顺序。
D. 2.2 脱防护服D. 2. 2.1 脱分体防护服时应先将拉链拉开。
向上提拉帽子,使帽子脱离头部。
脱袖子、上衣,将污染面向里放入医疗废物袋。
脱下衣,由上向下边脱边卷,污染面向里,脱下后置于医疗废物袋。
D. 2. 2. 2脱联体防护服时,先将拉链拉到底。
向上提拉帽子,使帽子脱离头部,脱袖子;由上向下边脱边卷,污染面向里直至全部脱下后放入医疗废物袋内。
D. 3 注意事项D. 3. 1 隔离衣和防护服只限在规定区域内穿脱。
D. 3.2 穿前应检查隔离衣和防护服有无破损;穿时勿使衣袖触及面部及衣领发现有渗漏或破损应及时更换;脱时应注意避免污染。
D. 3. 3 隔离衣使用一次后即更换的穿脱方法D. 3. 3 . 1穿法同D. 1.1.D. 3.3.2 脱法按D. 1. 2. 1和 D. 1. 2. 2的操作后,消毒双手,解开颈后带子,双手持带将隔离衣从胸前向下拉。
右手捏住左衣领内侧清洁面脱去左袖。
左手握住右侧衣领内侧下拉脱下右袖,将隔离衣污染面向里,衣领及衣边卷至中央,放入污衣袋清洗消毒后备用。
D. 3. 4 隔离衣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遇污染随时更换。
附件五:环境物品常用清洁、消毒灭菌方法附件六:常用化学消毒剂使用方法附件:感染性物品处理要求与流程(一)一般感染性物品处理要求与流程1、一般感染性物品指被乙肝、丙肝、HIV、破伤风、狂犬病毒、结核、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MRSA等细菌污染的物品。
2、病房和手术室若有一般感染性物品,包括复用器械、呼吸机管道、湿化瓶等,科室直接用黄色垃圾袋包装,包外注明警示标识和污染菌种由中心供应室回收处理。
直接送消毒供应中心区污区。
3、中心供应室在接收时,应检查回收的一般感染性物品是否用黄色垃圾袋包装,包外是否注明警示标识,如无标识即刻通知相关科室按规范处理后供应室方可接收处理。
4、供应室护士接收感染性物品时做好职业安全防护。
5、一般感染性物品处理方法:5.1 回收时不清点。
5.2 感染性布类直接放入黄色垃圾袋,包外注明警示标识和污染菌种后送洗衣房。
5.3 污染敷料直接丢入黄色垃圾袋内,止血带直接丢弃。
5.4 将污染的桌面、柜面等物体表面用消毒液(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后方可使用。
(二)特殊感染性物品处理要求与流程1、特殊感染性物品是指被朊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
2、病房和手术室遇到以上特殊感染性物品时,首先用消毒液1000-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用双层包布包好,再用双层黄色垃圾袋装好,袋外注明警示标志和特殊感染菌种后,由中心供应回收。
3、污染区回收者收集特殊感染性物品时,首先做好自身防护措施,戴面罩,双层手套、穿隔离衣。
4、回收者先检查病房或手术室回收物品是否用黄色垃圾袋包装,包外是否标识特殊污染菌种,如无标识,即刻通知相关科室按规范处理后供应室方可接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