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育儿方法汇总6~18个月,宝宝的依恋关键期宝宝的依恋关键期是6个月至18个月。
在这段时期内,父母如果有积极的抚养行为和正确的教养方式,往往会事半功倍,使宝宝更亲近父母,为今后理想的亲子关系打下基础。
宝宝在早期形成的依恋关系会稳定地延续下去,并影响他之后与人交往的能力。
当宝宝与妈妈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时,他会认为人与人是能够互相信任,互相帮助的。
当孩子长大后,他们同样会与其他人建立这种良好健康的关系,会用父母对待他的方式来对待其他人,会显示出更友好的合作,受到更多人的欢迎。
所以,一个看似简单的依恋,其实对孩子将来的心理健康和行为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父母如果没有把握好这个关键期,宝宝将来就会和父母比较疏远,并可能产生各种心理和个性上的问题。
宝宝依恋的发展阶段前依恋期(0~6周):宝宝对任何人都会出现相似的行为,他会以哭、笑等情绪召唤照料者。
依恋关系建立期(6周至6~8个月):宝宝对父母等抚养者回报更多的微笑,这也带给了父母更大的满足感。
依恋关系明确期(6~8个月至18~24个月):当宝宝的抚养者要离开时,他们会大吵大闹明显地反抗。
建立理想的依恋关系:让宝宝“恋”上你是什么原因导致宝宝千差万别的依恋类型呢?有研究表明,父母的抚养方式起着很大的作用。
父母在宝宝出生后的6~18个月中,增加与他亲密接触的机会。
即使是短暂的爱抚、拥抱、亲吻都可以让宝宝感受到你的爱。
如果由于工作繁忙的原因,长时间地让保姆或爷爷奶奶带宝宝,自然会错失良机。
因此,在宝宝形成情感依恋的关键时期,父母应付出更多的观注、照料和教导。
有时宝宝烦躁不安、哭闹不止,父母要及时调控自己的情绪,表现出足够的宽容与耐心。
有些家长对宝宝时而热情时而冷淡,随着自己的情绪而定。
这会使宝宝感到无所适从,久而久之会对父母缺乏信任。
因此,当宝宝哭闹、拍打、咿呀呓语的时候,父母应拿出足够的耐心,充分理解宝宝的需要,并尽量满足他们。
初为人父人母,在养育宝宝方面缺乏经验,面对随时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往往手足无措。
别逃避,别退却,拥有足够的信心去面对困难。
你可以看相关的读物,与其他新生儿的父母交流,向长辈讨教。
增进知识,与孩子共同成长。
尤其是在和宝宝的互动中,流露出这种积极的情感:在学习中享受为人父母的骄傲和满足。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对于教育的认知和态度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
“早教”这一词汇在现代家庭中早已不再陌生,更在家长们心中流传“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观念。
“早教”其实是指在孩子学龄前0—3岁进行的教育活动,这一阶段的孩子是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有人认为,幼儿在2—3岁期间是学习口头语言等方面的最佳年龄,抓紧早期教育,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这也是人的智力或心理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所以,抓住早教阶段的教育学习时机十分重要。
对于孩子在学龄前的教育问题,家长们可谓是尤为关注,希望能够在孩子启蒙教育阶段很好的开发孩子的智力和潜能。
但也不乏许多家长是一味的跟风而根本不懂“早教”的概念和意义。
早教其实就是指孩子所接受的学龄前教育,然而目前被所广泛熟知的是0—3岁才属于早教范畴,大家比较认可的归纳为对0—3岁的孩子教育称为启蒙教育或者小童教育。
新爱婴早教专家周汉民表示,婴幼儿这一时期是孩子神经系统发育最快、各种潜能开发最为关键的时期,确实是进行教育的好时机。
早期教育核心在于提供一个教育营养丰富的环境,对孩子的大脑发育和人格成长进行“激活”,从而为其日后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近些年,国家也对早教的实施给予了认可和支持,鼓励在这一阶段对孩子的进行智力开发和教育,从而大大推动了广大家长对早教的认知。
从国家到家庭的重视程度都能够充分了解早教对孩子的重要性。
在早教的课程选择上,家长也应遵循孩子的兴趣。
在婴儿时期,孩子的兴趣是很难把握的,但在一段时间后,孩子就慢慢开始寻找自己喜欢的影像或者声音,家长就可以从这些细节上找到孩子的兴趣。
我们不可能期望二三岁的宝宝用意志和努力来学习,但只要引起孩子兴趣,他们也可以长时间地专注于一项活动。
只要父母发现了孩子的兴趣,就能创造很多教孩子学习识字和阅读的情境。
在采访参加早教的孩子家长时,张女士就说到,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是个“音乐迷”,听到手机的铃音就跟着哼哼,观察到之后他们就给孩子报了音乐类的课程,孩子不仅注意力相对集中,还很开心的接受课程内容。
新爱婴早教总裁周汉民建议家长,选择早教机构,首先要选品牌,品牌背后代表了教育品质和多年的经验,教育一定要依靠时间的累积和好的观念不断完善;同时也要看这个机构和课程的教育理念是什么,现在家长观念比较多元化,国内外的课程体系在机构中都有,分类也细致;此外还要问问已经在上课的家长,看看他们的评价和口碑。
恐惧事件1 妈咪走了,她是不是不要我了她是不是再也不回来了妈咪第一次外出上班的时候,壮壮正跟姥姥玩得高兴呢,所以妈咪悄悄地出门,他居然一点都没有哭闹。
等他想起要找妈咪才发现她突然不见了,壮壮好一阵哭闹,最后哭累了,居然迷迷糊糊倒在姥姥怀里睡着了。
从此,壮壮每天都把妈咪盯得死死的,只要她一准备出门,壮壮一双小手便铁钩似地揪着妈咪的衣服,死活不肯松手。
壮胆策略:在宝贝分离焦虑开始形成之前就开始训练他学习适应和妈咪之间短暂的分离,每次妈咪离开时都要教他和妈咪道别。
每次外出的时候,要明确地告诉宝贝,妈咪要去哪,并以宝贝能够理解的方式告诉他什么时候回来,比如到下一次吃饭的时候。
不管他懂不懂,都要坚持这样做。
和宝贝玩分离的游戏,在跟宝贝告别时给他一个喜爱的玩具,给他一些他感兴趣的许诺等等,让这些带给他一些愉快的情绪体验,可以有效地减少甚至消除与妈咪分离给他带来的恐惧感。
恐惧事件2 会叫的电器那个怪叫着吃灰尘的长鼻子会不会把我也吃进去每当妈咪用吸尘器时,丁丁就会在一旁吓得声嘶力竭地大哭大叫。
有一次,他甚至亲眼看到它吃掉了一小块纸片呢!没有比这更可怕的了。
你没看它那长鼻子在地上闻来闻去的,肚子里轰隆隆地怪叫着,好像饿坏了的样子。
说不定妈咪没看住,它就会把自己给吃进去呢。
壮胆策略:除了吸尘器,宝贝可能还会害怕其他发出噪声的家用电器。
不管宝贝懂不懂,都要简单地向他解释吸尘器的作用以及它“怪叫”的原因,并且告诉宝贝这个东西不会对他造成伤害。
耐心地向宝贝演示怎样开关这些电器,让他明白他可以通过一个小小的开关来控制这个东西,这样可以帮助他理解他们无法伤害他的道理。
恐惧事件3 观叶植物阳台上那盆长着好多眼睛的花会抓住我不放吗一些热带观叶植物有着鲜艳的色彩或者纹路,它们大大的叶片有时候会让宝贝觉得非持惧。
露露就是这样,她不敢看,更不敢摸阳台上的那盆被妈咪叫做“花”的东西,即使父母把叶片揪在手里,她也会吓得哇哇大叫,一个劲儿往后躲:“妈咪,你看,好多眼睛呢!”……防止幼儿产生害怕心理壮胆策略:不要强求宝贝去接近他害怕的观叶植物,这样会加重他的恐惧感。
父母可以经常当着宝贝的面去摸摸那盆观叶植物,夸夸它漂亮的颜色等,以行动来告诉宝贝,它不会对人构成伤害。
等到宝贝敢看那盆植物了,再抱他到跟前看看,慢慢过渡到自己用手摸摸,通过这些让宝贝获得一种有关这株植物的经验,并慢慢地建立起它不会“吃人”的概念。
恐惧事件 4 那个把天撕裂了还大喊大叫的东西会不会把我也撕裂了吃掉豆豆望着窗外被闪电撕裂了的天空,听到震耳欲聋的雷声,简直吓呆了。
豆豆恐惧地哭叫着躲进妈咪怀里,她用小手捧着耳朵,小脸埋在妈咪胸前,不敢看,不敢听,但是又忍不住悄悄地调转头去瞅一眼窗外。
“它把天……撕破了,它生气了!”她就这样翻来覆去说着这两句话,等待那个把天撕裂了大喊大叫的东西消失。
壮胆策略:不常见的雷声或者其它巨大的响声都会让宝贝感觉恐惧莫名。
这时候,不管宝贝懂不懂,父母都要向她解释这些声音的来源,并且告诉她这些东西不会伤害到他。
为了帮助宝贝习惯这些声音,平时可以在家适当地和他玩玩噪声游戏,比如给宝贝买个小锣、其他可以敲出比较大的响声的玩具,或者干脆利用家里的厨具比如金属材质的锅盖和锅等,敲一敲,让宝贝习惯这种噪声,并借此向宝贝说明,雷声也不过是一种声音,下雨的时候才会出现,并不可怕。
恐惧事件5 陌生人一个不认识我的人非要抱我亲我,他一定是想把我从妈咪手里抢走吧当当在家活泼调皮,常常惹得一家子笑个不停。
这个在家活跃非凡的小家伙,出了门可就蔫了。
奶奶想抱抱他,他赶紧把头藏妈咪怀里,双手紧紧地拽着妈咪的衣服,生怕被抢了走。
叔叔想摸摸他的小脑袋,他哇一声就哭了。
家里来个客人,他一定拽着妈咪不松手,碰到长得强悍点的叔叔,他还吓得不停地哭闹,不把人哭走绝不善罢甘休。
壮胆策略:怕生是大多数宝贝都会经历的一个阶段,一般到2岁左右,这种现象会得到缓解直至最后消失。
对待怕生的宝贝,千万要尊重他的选择。
他不想让陌生人抱,就不要勉强他。
父母可以将宝贝抱在怀里,在他离陌生人有一定距离的情况下和陌生人聊聊天,让他慢慢适应那些陌生的面孔,一点点地接受陌生人。
平时可以多带宝贝外出玩耍,每次出去都主动跟邻居朋友打个招呼,让他有更多机会接触陌生人,帮助他逐渐消除对陌生人的恐惧心理。
恐惧事件6 臭巴巴被吸下去了,我也会被那怪叫着的漩涡揪下去吗萌萌习惯了坐盆,习惯了用自己的小浴盆洗澡。
当妈咪第一次让她学坐马桶的时候,看到自己的臭巴巴被马桶里的漩涡冲下去,她惊恐地哭叫起来。
当天晚上,当她第一次在浴缸洗浴时,另一段类似的恐惧经历再次吓得她吊着妈咪的脖子尖叫起来。
壮胆策略:下水道是很多宝贝无法理解,并因此产生恐惧心理的诱因之一。
因此,有的宝贝在家习惯了坐盆,上了幼儿园就可能对幼儿园的小马桶或者便坑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惧心理,严重的甚至因此不肯再去幼儿园。
当宝贝因此恐惧时,父母不要强迫宝贝,让他继续坐盆、盆浴,给他一两周时间缓解这种恐惧心理,同时,在浴缸里没有水的情况下可以特意让宝贝到浴盆里玩耍,让他熟悉浴盆,逐渐消除他对浴盆的恐惧心理。
上了幼儿园的宝贝可以跟老师商量,让他先带上自己的小便盆过渡一下。
每次用浴盆给宝贝洗澡时,记得一定要在放水之前用浴巾将他包裹好,抱他在怀里,这样也可以降低他的恐惧心理。
恐惧事件7 小猫竖起身上的毛,弓着背,很不高兴地看着我,它想狠狠地咬我一口吧杭杭看到邻居阿姨家的小波斯猫,好奇得不行,他总想去摸摸那只毛茸茸的小动物。
这天杭杭总算逮着机会接近了小波斯猫,他的小手刚伸出去,小猫就竖起身上的毛,弓着背,一副不高兴的模样。
杭杭立刻吓得大哭起来。
从此只要看到毛茸茸的小动物,他就吓得往妈咪怀里钻。
壮胆策略:宝贝这种对外界事物产生警觉的现象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是心理成长的表现。
如果宝贝害怕小动物到了很过分的程度,可以给他买一些有关小动物的图书、光盘,让他通过这些了解更多有关这些小动物的知识,这样可以帮助他消除恐惧心理。
平时还可以给他多一些接触这些小动物的机会,尝试给小动物喂食、观看它们玩耍、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去摸摸小动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