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二、以大观小的北宋山水画播放《溪山行旅图》视频。
出示投影《溪山行旅图》。
提问:(1)“行旅”在哪里?(2)为什么人画得这么小?1.以大观小 这就是中国画中所说的“丈山尺树,寸马豆人”,是中国画表现宏大空间时常用的“以大见小”的方法。
2.构图 提问: (1)天空与山哪个是描绘的主题?(投影上以线画出天与山的分界。
) (2)那一部分山体面积最大?(投影上演示山的层次分割。
) (3)这样的画面会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处于画面的这个区域被大山占据了。
山顶天立地,构图非常饱满。
我们把画面最中心的这个区域叫做1号区域。
请大家记住这个区域。
北宋时期其他山水又是什么样呢?(出示投影李成、关仝的作品。
) 提问:(1)你能看出它们的相似之处吗? (2)这些作品你感觉像雄强的男性还是柔和的女性呢? 北宋时期的作品,无论是范宽的雄强,李成的旷远,还是关仝的峭拔,都给人一种雄阔、浑厚、整体的感觉,努力表现天地之无限,宇宙造化之壮观。
然而南宋的山水就完全不同了。
在画面上找到人物。
为了显示山的高大。
山是主体。
最远处的。
有气势。
山或作为主体的树在画面的正中央,顶天立地,构图饱满。
1号区域被山或树占据。
男性。
三、以小显大的南宋山水画 出示《深堂琴趣图》。
伴随着优美的琴声,请你仔细看一看,画中画了些什么? 1.留白:明明什么都没画的空白,为什么会让人想到是天空呢? 留白的手法是国画所特有的。
南宋的山水画尤其注意留白。
留白给了人更多的想象空间,如同文学中的“言外房屋、树木、弹琴的人、桥、仙鹤、远山、天空等 想像出来的。
之意”,音乐中的“弦外之音”。
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一句“此时无声胜有声”。
在画中叫“无画处皆成妙境”,这是一种境界的提升。
2.构图:画中的留白比北宋的山水画大还是小?景物画在什么位置?1号区域有没有被顶天立地的山占据? 南宋的山水舍弃了繁杂的景物,“取其繁华,采其大要”,摒弃一切无用的景物,以一当十,高度集中,却给人更大的想象空间。
这种局部特的写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3.意境:绿树环抱中的精美房舍里,一位雅士正在抚琴。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境?南宋山水追求诗一般的意境。
(看视频,了解更多的南宋山水作品。
) 提问:请你用一个词概括你对南宋山水的印象。
与北宋山水不同,南宋山水呈现出来的是一种秀丽优雅、充满诗情画意的风格。
南宋的雅士们在画中表现了他们的精神追求,他们或临流抚琴,或泛舟湖上,或秉烛夜游,或倚窗赏瀑,向往着一种幽闲的生活。
4.发达的小品画:我们看到许多南宋的山水画都是圆形的,为什么是圆形的?(出示团扇。
) 虽然在扇面上作画的传统早已有之,但南宋的秀美精巧的画风在团扇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形式与风格结合的更加完美。
因此南宋画扇、卖扇、藏扇之风盛行,并出现了扇铺和画商。
(出示不同扇面投影)提问:这些扇面画有何相似之处? 画家马远、夏圭因构图的形式特点而得“马一角”“夏半边”之名。
(出示马远《踏歌图》)南宋的作品除了小品,也有大画,不过,依然是喜欢采用边角构图,画风秀丽,充满抒情诗意。
没有。
景物画在一角。
优雅,有情调。
秀美、优美、幽静等。
是团扇的扇面。
构图相似,景物都在边角上。
四、诗词与绘画的意境南宋作品充满诗的意境。
我们常说诗情画意。
诗和画是分不开的。
提问: 1.大家学过一首古诗《望岳》,(出示投影)你觉得它的 北宋。
有气势。
学生思考作意境和北宋山水相似还是和南宋山水相似?为什么?2.你还能想起哪些诗句能表现北宋的山水画意境?3.(出示投影《浣溪沙》)秦观的《浣溪沙》中写道“自在飞花轻若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这意境像北宋还是南宋的山水画?为什么?《望岳》和《浣溪沙》一个是诗,一个是词。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诗是言志的,所以往往胸襟开阔,气象万千。
词从一出现就是歌女弹唱的,所唱大多是男女爱情,所以更长于抒情。
这与北宋与南宋山水画的意境刚好非常接近。
我们在鉴赏中如果能注意文学、绘画等艺术形式之间的联系,将会获得更深的审美体验。
五、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诗和词之后,我们很容易会想到曲。
(出示投影《天净沙秋思》)同前面的诗词相比,《秋思》描绘的景物太简单,没有任何华丽的修饰,也没有像《望岳》那样的气势。
然而普普通通的景物罗列,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连在一起时,就产生了强烈的感情效果。
这就是文学中“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
北宋和南宋的山水画中也有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但是到元代,山水画才出现了强烈的抒情特色。
六、文人气息的元代山水画(出示投影:倪瓒的山水画。
)提问:1.画中画了什么?2.看了画面,你有什么样的感受?画中抒发了什么感情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位画家倪瓒的背景。
倪瓒是无锡人,能诗、能书、能画,是个全才。
然而很多像倪瓒这样的文人却没有像唐宋时的文人那样选择学而优则仕,却一生追求归隐。
这是为什么呢?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想一想。
1.强烈的抒情性:元代的文人远离官场,信奉道教,追求心灵上的宁静,所以他们的画往往都是表现的隐居的幽静。
倪瓒有诗云:只傍清水不染尘。
他们在画中抒发的也大多是这样的感情。
答。
南宋。
因为都很有情调,还有点淡淡哀愁。
石头、树、远坡、水等。
感觉简单、单调。
因为元代实行种族歧视政策,倪瓒属于最受歧视的第四等人。
(出示投影)提问:“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 “余之竹聊以写胸中之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不似?” 你觉得倪瓒的这两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 既然是自娱自乐,不是为皇帝歌功颂德,就可以选择适合自己心性的形式而不必画得或气势恢宏或富丽堂皇了。
他的生活非常清贫,以他的心性追求,所选择的形式自然是比较朴素的了,很少用到颜色,也不在意画的是否细致真实,相反,过于拘谨真实的描绘还会束缚他们超然物外的心境的表达。
在元代,一种完全不同于北宋和南宋的山水画风格产生了。
2.诗书画印融为一体:文人诗书画皆能,诗和书法也是抒情的手段,所以诗书画结合起来共同抒发作者的情感,形成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的特色。
出示投影,对比:北宋南宋作品上很少或根本没有题字,元代绘画上题字有时可多达百字数十行,成为画面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3.书画同源,以书入画:以书法的笔意画画,更讲究笔墨技巧,书法的线条和画中的线条交相辉映,形成了新的风格追求。
只有在元代拥有良好的文化修养的文人笔下才可能产生。
4.笔墨趣味:在文人画家看来,绘画的美不仅在于描绘自然,而是更在于描画物象的线条和墨色本身。
北宋和南宋的作品大多画在绢上,元代的画家则更喜欢采用宣纸。
(展示绢和宣纸。
)为什么会选择不同的材料呢? 现场演示加视频演示:在绢上更容易通过精细的描绘达到写实效果。
在生宣纸上则更容易产生浓淡干湿的笔墨变化。
在元代,自然山水完全成了发挥主观情绪的手段。
最具代表的就是倪瓒。
他的作品总是几棵小树、一个茅亭、远抹平坡,没有人物,然而在极平常的景物中,却传达出闲适无奈、淡淡哀愁和一种地老天荒式的寂寞和沉默。
这种若淡若疏的极为简单的笔墨趣味中,流露了一种思想感情之美。
元代的画家尽管有些画家画的画面饱满稠密,但同样追求笔墨、讲究意趣,他们的意境和倪云林的是一样的,都具有浓郁的文人气息。
1.画画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
2.画的写意性增强了,写实性减弱了。
2019年二级建造师《建设工程施工管理》真题及答案解析二建真题下载一、单项选择题(共70题,每题1分。
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关于施工总承包管理方主要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平等条件下可通过竞标获得施工任务并参与施工B.不能参与业主的招标和发包工作C.对于业主选定的分包方,不承担对其的组织和管理责任D.只承担质量、进度和安全控制方面的管理任务和责任【答案】A【解析】B错误,一般情况下,施工总承包管理方不与分包方和供货方直接签订施工合同,这些合同都由业主方直接签订。
但若施工总承包管理方应业主方的要求,协助业主参与施工的招标和发包工作,其参与的工作深度由业主方决定。
业主方也可能要求施工总承包管理方负责整个施工的招标和发包工作。
C错误,不论是业主方选定的分包方,或经业主方授权由施工总承包管理方选定的分包方,施工总承包管理方都承担对其的组织和管理责任。
D错误,施工总承包管理方和施工总承包方承担相同的管理任务和责任,即负责整个工程的施工安全控制、施工总进度控制、施工质量控制和施工的组织与协调等。
2.施工总承包模式下,业主甲与其指定的分包施工单位丙单独签订了合同,则关于施工总承包方乙与丙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乙负责组织和管理丙的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