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片上系统初级学习资料
2。SOC 设计初级培训(Altera 篇) 随着通讯行业的迅猛发展和信息家电的迅速普及,迫使集成电路产商不断发展 IC 新品种, 扩大 IC 规模,增强 IC 性能,提高 IC 的上市时间(Time to maeket) ,同时还需要实现品 种的通用性和标准化,以利于批量生产,降低成本。据预测,SoC 销售额将从 2002 年的 136 亿美元,增长到 2007 年的 347 亿美元,年增长率超过 20%。
1.软 IP 核 软 IP 核主要是基于 IP 模块功能的描述。它在抽象的较高层次上对 IP 的功能进行描述,并 且已经过行为级设计优化和功能验证。它通常以 HDL 文档的形式提交给用户,文档中一般 包括逻辑描述、网表,以及一些可以用于测试,但不能物理实现的文件。使用软 IP,用户 可以综合出正确的门电路级网表,进行后续结构设计,并借助 EDA 综合工具与其他外部逻 辑电路结合成一体,设计出需要的器件。虽然,软 IP 的灵活性大,可移植性好,但同硬 IP 相比,因为它不含有任何具体的物理信息,所以如果后续设计不当,很可能导致设计失败。 另外,后续的布局布线工作也将花费大量的时间。
3.固 IP 核 固 IP 核主要是基于 IP 模块结构的描述,可以理解为介于硬 IP 和软 IP 之间网表的混合形式提交用户使用。以便用户根据需 要进行修改,使它适合某种可实现的工艺流程。近年来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周期不断缩短, 而系统芯片的复杂程度却在增长,为了缓和这一矛盾,SoC 设计普遍采用基于 IP 模块的 设计方法。因为 IP 模块是预先设计好的,并通过了验证,设计者可以把注意力集中于整个 系统,而不必考虑各个模块的正确性和性能,这除了能缩短 SoC 芯片设计的时间外,还能 降低设计和制造成本,提高可靠性。IP 重用技术使芯片设计从以硬件为中心,逐渐转向以 软件为中心,从门级的设计,转向 IP 模块和 IP 接口级的设计。构建一个系统是个复杂的 过程,实际应用中,设计者往往到设计的后期才可以明确软件和硬件要实现的功能,系统要 达到的性能等具体指标。而这些指标又实际决定了该选择哪个 IP 模块。当然,不是所需要 的 IP 内核模块都可以从市场上买得到,为了垄断市场,一些公司开发出来的关键 IP 内核 模块是不愿意授权转让的。像这样的 IP 内核模块就只有自己组织力量来开发了。
2.硬 IP 核 硬 IP 核主要是基于 IP 模块物理结构的描述。它提供给用户的形式是电路物理结构掩模版 图和全套工艺文件,是可以拿来就用的全套技术。其优点为,完成了全部的前端和后端设计, 已有固定的电路布局局和具体工艺,可以确保性能,并缩短 SoC 的设计时间。但因为其电 路布局和工艺是固定的,同时也导致了灵活性较差,难以移植到不同的加工工艺。
1.1.2 IP 复用技术 SoC 的设计基础是 IP(Intellectual Property)复用技术。SoC 芯片需要集成一个复杂的系 统,这导致了它具有比较复杂的结构,如果是从头开始完成芯片设计,显然将花费大量的人 力物力。另外,现在电子产品的生命期正在不断缩短,这要求芯片的设计可以在更短的周期 内完成。为了加快 SoC 芯片设计的速度,人们将已有的 IC 电路以模块的形式,在 SoC 芯 片设计中调用,从而简化芯片的设计,缩短设计时间,提高设计效率。这些可以被重复使用 的 IC 模块就叫做 IP 模块(或者系统宏单元、芯核、虚拟器件)。IP 模块是一种预先设计 好,已经过验证,具有某种确定功能的集成电路、器件或部件。它有 3 种不同形式:软 IP 核 (soft IP core)、固 IP 核(firm IP core)和硬 IP 核(hard IP core)。
SoC 片上系统初级学习资料
关键词:片上系统(SoC), 消费产品,嵌入式系统,IP 复用,SoPC,实时操作系统
第1 章
SoC 简介
近 10 年来,无论是消费类产品如电视、录像机,还是通信类产品如电话、网络设备,这些 产品的核心部分都开始采用芯片作为它们的“功能中枢”,这一切都是以嵌入式系统技术得到 飞速发展作为基础的。SoC (System on Chip,片上系统) 是 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s) 设计方法学中的新技术,是指以嵌入式系统为核心,以 IP 复用技术 为基础,集软、硬件于一体,并追求产品系统最大包容的集成芯片。狭意些理解,可以将它 翻译为“系统集成芯片”,指在一个芯片上实现信号采集、转换、存储、处理和 I/O 等功能, 包含嵌入软件及整个系统的全部内容;广义些理解,可以将它翻译为“系统芯片集成”,指一 种芯片设计技术,可以实现从确定系统功能开始,到软硬件划分,并完成设计的整个过程。
从技术层面上看,以下几个方面推动了 SoC 技术的发展: (1) 微电子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集成度和工艺水平不断提高,已从亚 微米(0.5 到 1 微米)进入到深亚微米(小于 0.5 微米),和超深亚微米(小于 0.25 微米)。其特 点为:工艺特征尺寸越来越小、芯片尺寸越来越大、单片上的晶体管数越来越多、时钟速度 越来越快、电源电压越来越低、布线层数越来越多、I/O 引线越来越多。这使得将包括的微 处理器、存储器、DSP 和各种接口集成到一块芯片中成为可能。 (2) 计算机性能的大幅度提高,使很多复杂算法得以实现,为嵌入式系统辅助设计提供了物 理基础。 (3) 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采用 CAD 技术进行电子系统和专用集成电路设计)
1.1 SoC 1.1.1 SoC 概述
SoC 最早出现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1994 年 MOTOROLA 公司发布的 Flex CoreTM 系统,用来制作基于 68000TM 和 Power PCTM 的定制微处理器。1995 年,LSILogic 公 司为 SONY 公司设计的 SoC,可能是基于 IP ( Intellectual Property)核进行 SoC 设计的最 早报道。由于 SoC 可以利用已有的设计,显著地提高设计效率,因此发展非常迅速。SoC 是市场和技术共同推动的结果。从市场层面上看,人们对集成系统的需求也在提高。计算机、 通信、消费类电子产品及军事等领域都需要集成电路。例如,在军舰、战车、飞机、导弹和 航天器中集成电路的成本分别占到总成本的 22%、24%、33%、45%和 66%。
综合开发工具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为嵌入式系统设计提供了不同用途和不同级 别的一体化开发集成环境。 (4) 硬件描述语言 HDL(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的发展为电子系统设计提供了建 立各种硬件模型的工作媒介。目前,比较流行的 HDL 语言包括已成为 IEEE STD1076 标 准的 VHDL、IEEE STD 1364 标准的 Verilog HDL 和 Altera 公司企业标准的 AHDL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