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徽派建筑(常州轻工学院 05环艺331 王翠丽 0523613108)摘要:中国古建筑的发展曾有过灿烂辉煌的历史,至今还遗留下许多著名的真实的记录,凝聚了古代工匠们的智慧与心血。
人类建造活动的初衷,无非是要创造出一个借以躲避自然界风霜雨雪和野兽侵害的栖身之所。
直至今天,这一初衷仍不失为建筑的的最根本的动机。
当然,随着人们物质和文化的水平的不断提高,建造活动的功能也越来越广泛,它描述了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祠堂、园林、木雕等建筑群关键词:徽派建筑、祠堂、园林、木雕。
今天看到那些宏伟的宫殿,庄严的寺庙,幽静的园林,丰富多彩的民居时,都会发出由衷的,惊叹和赞美。
这些古建筑的奇思妙想,和那独特的魅力,仿佛把我们带入到另一个天地去了。
于是,我们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一种想了解古建筑发生与发展的愿望……一、祠堂在徽州的村落之中,耸然高出民居的最雄伟宏丽的建筑,是祠堂。
祠堂是全宗族或是宗族的某一部分成员共同拥有的建筑,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左宗右族,往往建有几座甚至几十座祠堂。
祠堂连云,远近向望,是徽州一个重要而独特的现象。
如果你前往徽州,那么你会发现,在徽州的各个村落之中,耸然高出民居的、最雄伟宏丽的建筑,当推宗祠。
宗祠是全宗族或宗族的某一部分成员共同拥有的建筑,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同时,它又是敬奉祖先牌位的地方,是祖先魂魄的归依之所,具有宗教性和神圣性。
所以,与一般的民居相比较,宗祠建造的高大气派,它既要符合宗族全体成员进行祭祖仪式的需要,又要使人在它面前产生肃穆和敬畏的感觉。
虽然,我们通常将“祠”与“堂”连用,称作“祠堂”,但其实“祠”与“堂”仍有区别。
对于一个宗族来说,应该“奉先有祠”,而“起居有堂”。
因此,所谓的“祠”,是指祭祖先和宗族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所谓“堂”,则是宗族成员“日夕居止,拜起坐立,凶吉燕集,祠堂是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
徽州祠堂遍布城乡,现存祠堂最早的建于明弘治年间,至清代,多不胜举。
总祠,作为当时重要的公共建筑,一般多置于村镇两端、傍山或有坡度的地方,规模较大,少则二进,多则四、五进,建筑依地形浙次高起,主体建筑置殿后,颇富变化。
单面为中轴线上两个或多个三合院相套而成,配以牌坊。
支祠平面多为四合院式。
仅在歙县一地,一般较大的村镇,如许村、昌溪,总祠与支祠在12个以上,现存的尚有5-6个。
祠堂外观,正面较豪华,门厅多为五凤楼建筑,两侧八字墙上饰以细腻的砖雕,其余三面较简洁。
其结构与民居相同:内部穿斗式木构架围以高墙。
一般外檐柱多用木石混合,中进享堂的月梁、金柱粗硕。
斗柱为标准南方式,节头多为象鼻、凤头、如意,有时上面装有翼形云板。
有些祠堂寝殿虽为双层,但底层梁架仍齐整,一如单层,并绘有精致的彩画。
由于“新安人近雅”,故彩画色彩淡雅,其构图设色不同于北方,直接画于木地上。
二、木雕徽州木雕发展的阶段性大体上,明初时承袭秦汉遗风,古拙而又朴素。
逐渐形成简朴而略富有变化的风格,用线简练挺拔,粗放刚劲,手法一般都是浮雕成一至二层的浅圆雕,并借助线刻造型,虽构图缺乏透视变化,但强调对称富有装饰趣味。
明未清初,西域藏族佛教艺术中缜密,严谨的表现形式渐渐传到东部地区,加上此时徽州本土新安画派兴起,刻书印刷事业继明万历以后一直是兴旺发达,徽派版画在小说,戏剧唱本插图、画谱、墨谱、笺谱以及民间木板画,契约、鸳鸯礼书,纸马等方面大放异彩,这些都给建筑雕刻装饰较大的影响。
还有徽商竞相奢侈,慢慢改变了明代古拙,质朴,简练风格,渐趋细腻、繁复、精巧。
手法从一到二层浅浮雕发展到八九层的高深浮雕,并玩上特技,雕刻楼阁亭榭时竞刻门窗可以开关,雕狮与麒麟,竞要眼球能转动。
构图、布局吸取绘画立轴和毛卷式那样完整,而且更加注重情节,戏曲故事,民俗题材,人物的脸部表情和形体动态更具有生活气息。
它们不仅在内容方面吸收和移植徽派版画作品,在技法上也运用线来造型。
木雕在徽派古建筑上通常表现在梁架、梁托、斗拱、雀替、檐条,楼层栏板、华板、柱棋、窗扇、栏杆等特别是沿天井四周一圈齐整的栏板上,这是明宅装饰化,大显身手的地方,雕花掇朵,富丽繁华。
有的刻鸾凤麒麟、游龙、仙鹤姿态万千,栩栩如生;有的雕着鸡、鸭、鹅、猪、牛、马、羊寓意六畜兴旺;象征着吉祥如意的,刻寿星、八仙、和合二仙。
有的横额和窗栅上还雕刻着仕女饮宴,车马出行,舞乐百戏图等,体态生动,绚丽多彩,使人感到趣味盎然。
木雕的边框一般又都雕有缠枝图案,婉转流动,千状万态,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徽州木雕初时只是在版刻的基础上加深雕刻度,形成平面的浅浮雕之感,后逐渐将形象边线棱角磨去成圆突状,再加深层次表现,尤如墨模和砚盒盖上的图样,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刀法。
雕刻山石,树木和人物、阁楼,行云流水中注重变化。
增强质感,给人以细腻明快,挺劲秀丽的印象。
徽派古建筑木雕装饰味较强,特别是花鸟、虫鱼常见变形较多,人物形象动物动态,以至花草,云头,回纹等之变化,均带有地方色彩,民间风味足、凝聚了徽州民间匠师的智慧。
三、古园林一代徽商富贾江南,造就了徽州的富庶,他们回到故乡大兴土木为自己修建豪宅、花园,灵巧的徽州工匠们,用自己的血汗,造就了这永垂不朽的徽州古园林。
今日名声在外的苏州园林,其中不少名园,便是以徽派建筑为基准,更有者为徽商所见,将徽派园林带到了他乡。
留存至今的徽派园林,著名的如位于徽州区唐模的檀干园,关于檀干园的由来,有一段传说,唐模村有一许氏巨商,事母至孝,老母心想游玩杭州西湖,但当时关山阻隔,交通不便,难以成行,因此就不惜巨资,修了这样一个“小西湖”,供母娱乐。
此种廉洁,从园亭布局处处摹仿西湖景观来看,是可以信的。
从唐模东向进村,迎面一座用青石构筑的八角亭,亭榭上下三层,四边虚阁,飞檐八角各悬铁马,亭上有两方匾额:西书“云路”,东书“沙堤”。
亭左临溪,沿堤有多株数百年古樟树;亭右为一小五谷祠,下面竖有一小巧别致的青石牌坊。
越亭向西数十步便是有名的《同胞翰林》石牌坊。
它宏伟壮丽的建筑设计和精致的徽派石雕艺术,是附近一带石坊中所罕见的。
檀干园的正门上书匾额,两旁也有两幅楹联。
其一是“溪流无岁月,堤树有春秋”,另一是“今之圣地王官谷,中有诗人丁卯桥”。
门内两厅,壁上嵌有《重修檀干园碑记》。
碑前甬道,系白色鹅卵石砌成,甬道的尽头有小神龛,内供唐代名臣张巡、许远碑位。
拾级而上,“确皋精舍”是园内的主体建筑,规模宏敞,上廊恢宏大度,气宇轩昂;下廊客室明窗,各有悬联。
舍周杂植各种花木,陈设徽派盆景,淡雅有致。
园外长廊深处,墙下丹桂五株,冠盖笼荫。
长廊中部,水榭亭亭,倚立荷塘。
门作圆洞形,额题”花香洞里天“,楹联是:“沽酒好从沙口店,看花同上水心亭”。
夏日良辰,邀二三佳友,凭栏观赏那些妖艳欲滴的出水芙蓉,浅酌低唱,可以乐而忘返。
这是檀干园的“外湖”了。
从“花香洞里天”向北,便是湖堤卧波,拱桥横跨,情趣似苏堤而小巧胜之。
湖心有“镜亭”翼然,“镜亭”虽小,结构却雅致精巧。
外亭云形,周围石栏水榭。
柱上长联形象地描绘了这个美丽山村和小西湖的四时景色:“喜桃露春稼,荷云夏净,桂芬秋馥,梅雪冬妍,地僻历俱忘,四序且凭花事告”。
内亭入门处悬有“镜亭”二字的横额。
亭壁系用大理石砌成。
最足珍贵的是,亭壁镶嵌着宋、明以来,举凡苏、黄、米、蔡以及文、祝、董诸家书法碑刻十八块,正、草、隶、篆诸体俱备,镌工技术精湛,可叹观止。
西行有一石桥,名“录官桥”。
桥下水潭深碧,桥南百年古树,连绵掩翠,约计里许,笼罩着一半湖面和唐模村庄,“全村同在画中居”可谓名不虚传了。
上是中国封建宗法势力的博物馆。
古徽州名门望族修祠扩宇、营建支祠,规模胜似琼楼玉宇,以显示家族的昌盛。
这些大祠堂,用料硕大厚实,有的竟采用整块长达6.7米、高1米多,宽80公分的大木料作月梁;用整根圆周2.3米、高7.8米的大木料作厅柱;开凿出整块10米多长、5米多宽的大石板作台阶。
祠堂的“享堂”、“寝堂”采用一色的名贵木材,如银杏等,称“白果厅”;也有重梁叠架,称“百梁厅”。
祠堂大门多作“五凤楼”,高墙翘角。
整座祠堂庄严肃穆,体现出族法族规的神圣威严。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呈坎罗东舒祠融“古、雅、美、大”于一体,共四进四院,后寝宝纶阁高达13.6米,面阔11开间。
著名的祠堂还有龙川胡氏宗祠、黟县敬爱堂、棠樾清懿堂(罕见的女祠)等徽派建筑一直保持着其融古雅、简洁、富丽于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
作为传统的建筑流派,徽州所独有的粉壁黛瓦马头墙。
对于从平原来的我来说。
它们美的仿佛不再是一些真实的村子。
而是一张张水墨洇染的水墨画。
再徽州大地上.,镶嵌着无数建筑艺术明珠。
它闪闪发光,艳耀夺目,向四周辐射。
它以自然、古雅、隐蔽的徽派风格,独树一帜,参考文献:1、姚邦藻. 《徽州学概论》.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2、周照明《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西递的文化遗产 2000年2、王文天《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世界文化遗产 2000年3、常辉《中国乡村旅游地图》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9年4、孙立公《庭院的荣耀》----民居的传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