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红色之旅心得体会下面关于金寨红色之旅的心得体会是由小编收集整理的,大家可尽情浏览借鉴,希望能帮到大家。
金寨红色之旅心得体会篇一:四天的考察活动已经画上圆满的句号,可是在我的脑海里,在我的心中,四天以来的点点滴滴却历历在目,久久在心中回味无穷。
这次的“红色之旅”活动不仅让我认识到了山区人民艰苦但充满信念的生活,也让我对自己现在的生活,现在的环境更加珍惜。
8月2号早上6点我们准时出发,一路上跌跌撞撞却丝毫没有影响到我们对大山的向往和对大山人民的好奇。
怀着激动而又新鲜的心情,我们跋山涉水,于下午两点左右到达金寨革命博物馆。
博物馆的大门有八根大理石柱威严的矗立着,十六级花岗石台阶,前面有广场围墙,后面有回廊庭院分别栽培着四季花木,正赶春之季,各种花卉开得十分艳丽。
广场中心是假山喷泉,喷泉池内大大小小的鱼儿游来游去,仿佛非常默契的欢迎我们的到来。
馆内工作人员给我们打开大门,我们全体同学都非常严肃的步入馆厅,馆内用电声为我们讲解,展览共分四个部分,即序厅、革命历史、烈士事迹、将军简介陈列序厅正面悬挂着邓小平、刘伯承、李先念、徐向前四位中央首长的题词,两侧放置前言和史迹电动图。
在这里,跟随着导游详细的讲解,我们了解到安徽金寨县是革命的圣地、将军的摇篮。
金寨,一个具有悠久革命历史的地区,也是我国第二大将军县,为新中国培养了59位将军。
在革命战争年代,金寨牺牲的烈士共计10万,建国后,为了祖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金寨人民贡献出了10万亩良田,有10万金寨百姓成为库区移民。
这三个10万一直被广泛传诵。
展馆的革命历史部分,分别以分组列题,史物结合展示了自1921年党的成立至1949年整个大革命时期金寨建党活动和农民运动的兴起,反映了旧中国苦难的金寨人民在救星中国共产党的指引下开始觉醒起来闹革命的过程。
烈士事迹部分,展出了140余名各个历史时期县团级以上烈士的画像,以及烈士生前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在将军陈列室里,悬挂着59位以上将洪学智、中将皮定均、少将丁世方为首席的将军金箔肖像,每张肖像下有各位将军的成长过程简介,屡建功勋的战迹。
这一幅幅威严的肖像使人感到和蔼可亲,眼神里蕴藏着含蓄的威严和一种坚不可摧的革命斗志。
他们是中国革命夺取胜利的精英,他们是中国人民的父辈,他们是现代中国人无以伦比的楷模。
在烈士陵园里,我们看到了背靠着大山代表革命战士的八角帽楼,而楼里面则是葬着革命先烈们的骨灰,在墓林里,葬着131位为革命战斗而牺牲的战士们。
他们的力量,他们的精神,将永远在金寨人民心中永垂不朽,将永远在我们心中永垂不朽!随后,我们来到新中国第二大坝梅山水库大坝,虽然是外观,但它的雄伟气派已深深让我们领会到,我们不虚此行。
第一天的晚餐是在金寨宾馆用的,当时安徽省省长和我们住在一起,这让我们很骄傲。
也许是因为车上的时间太长,我们已经睡足了,可能我们兴奋个好奇的心情还未散去,晚上就睡不着。
我们就一群人出去逛金寨大街,街上的小店物价都很便宜,小吃摊上围了很多人,我们也买了几串板烧,品尝着属于金寨特有的风味。
回到宾馆,我们也已经有了困意,就美美地睡了。
8月3号下午我们来到了和我们结对的古碑中学。
由于在下雨,原本就不好的路更加泥泞和颠簸,可是这些丝毫没有影响到我们的心情。
在领导讲话,学生代表发言,互赠礼物后,终于到了自由座谈的时间。
我们班结对的同学是汪晓,她告诉我们,他们一个寝室要住了二十几个人,没有空调,没有电风扇,男生宿舍连窗都没有,我们很难想象,在连续四十几度以上的高温天气中怎么学习,怎么读书,怎么休息。
他们的食堂,又小又破,米饭是他们自己从家里带米来蒸的,菜也只是每个月从家里带些不易坏的咸菜,根本没有办法考虑到营养问题。
教室里的课桌已经破旧不堪,没有电风扇,给我的印象就是,干净,在这样的条件下教室里仍是整洁干净的。
他们是每个月回家一次,然而回一趟家却要翻山越岭地走上几个小时……走近了他们的生活,我们才深深地知道,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我们会尽我所能帮助他们,然而古中的学生口口声声地一直在说“谢谢”,我知道,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谢。
离开了古碑中学,想要帮助他们的心情更加强烈,我庆幸,我可以来到这里,和他们度过几天。
8月4号早上,也是我们此行的第三天,我们被分成6个小组去同学家家访。
我们这一组去的是最远的张文生家里。
在司机师傅高超的车技下,我们还是不得不在离他家半里路的地方下车步行。
来到张文生家里,看到的都是不能忘记的情景。
床是50年代的板床,就是一块木版上铺了一床草席;给我们吃饭用的大圆桌是从邻居家里借来的;厨房里的灶台是砖块垒成的,是要用木柴烧火蒸饭的老式灶台……我们在田野里奔跑,去看人工培育的灵芝,在山顶上大叫,在玉米地里亲手摘玉米……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释然。
这顿中饭,是我们吃的最香的一顿,主人家的热情招待让我们感到无比温馨和感动。
临走的时候,和张文生握了手,还是很舍不得。
舍不得大山,舍不得这里的同学,舍不得大山人民淳朴的性格,舍不得这里的乡土气息,舍不得这里的一切……但是我们终究怀着一颗暖暖的心离开了。
在回宾馆的路上,由于下雨,山路泥泞,我们的车陷进了山沟里,我们同心协力,借来了铁锹,用石块铺路,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我们又行驶在蜿蜒但充满希望的山路上。
在我的印象中,我很喜欢张文生的笑,喜欢汪晓的笑,那种笑是自然的,灿烂的,真实的,发自内心的笑。
在张文生家里,他总是一个人在厨房里静静得坐着,我喜欢去找他聊天,看他笑,我心里也很舒服,很自然的开心起来。
在山上的时候,由于山路的崎岖,我们是一个接着一个走的,张文生带路,走在最前面,我就跟在他后面。
我看到他熟练的将树枝推开;熟练的告诉我们周围种的是生姜,是红薯;熟练的带着我们走最近但风景最美的路;熟练的说着“我们这儿”;熟练的教我们认灵芝,摘玉米;熟练的灿烂的笑……我感动,感动他的淳朴,感动他的真诚,感动他身上我们没有的气质……回来的时候,我在看他,他又笑了,我告诉他,我会回来看他的,我们都会,他的回答,又是笑。
但是他给了我们承诺,在上海等他,我们在上海的大学里相逢。
我想,他的梦想会实现的,他终又一天会离开大山,离开生他养他的土地,去寻找属于他自己的一片天,他们都是!在这次活动的最后一天8月5号,我们来到了中国科技大学,刚刚告别了金寨的困苦,来到了这里,仿佛是飞跃了一个世纪,这里有全中国最好的实验室,有全中国最先进的技术,有全中国最优越的留学条件……一切都是让人羡慕不已。
我们会发奋读书,大山里的同学也会发奋读书,总有一天,我们会在一条人生大道上拥抱,道一声“缘分”!这次的“红色之旅”就这样结束了,尽管有人摔跤,有人晕车,有人身体不适,但是这些都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这颗热情,红色的心。
这次的活动我不后悔报名参加了,我很骄傲,可以很他们一起度过这几天难忘的日子。
我自己是安徽人,听到他们的话,看到他们的生活,我感到从未有过的亲切和坦然!我觉得,我并不是以一种大城市的孩子到乡下吃苦的态度来的,而是回到了家乡,回到了自己长大的地方。
我从来没有去过那里,不知道安徽也有那么破旧,那么困苦的地方,我想,我会一直关注他们的,下次回去的时候,我会去看他们,送上我的祝福和关爱!我想谢谢老师,谢谢父母给了我这次回到家乡的机会,谢谢同学这几天的帮助,谢谢大山里的人民热情的招待,谢谢古碑中学的同学让我知道什么叫做爱,什么叫做快乐!我想说,我们是一体的,只要我们有好的生活,他们也不会太苦。
因为我们同在!金寨红色之旅心得体会篇二:为加强党性教育和锻炼,县委组织我们第四批选派干部暨青年干部进行了一次为期五天的红色之旅,到具有重要政治历史意义的庐山,英雄城南昌,革命圣地井冈山和毛主席故居韶山冲进行红色革命传统教育。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短短的五天行程,震撼巨大,收获颇丰。
10月24日下午,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一行51人来到了秀丽的庐山。
十月的庐山细雨绵绵,雾气弥漫,而且寒气逼人,真是天公不作美,未能让初次来到庐山的我众览秀美山川的风采。
但挺拔的云杉,险峻的峡谷,传奇的人文仍让我忘却了疲劳,尤如身处仙镜一般。
当伫立在含鄱口,仰观“领袖峰”,本想体验一把“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人意境,但冷冽的寒风加上漫无边际的云雾却让大家心有不甘,久久不愿离去。
庆幸我们还是饱览了如琴湖、锦秀谷、黄岩寺、仙人洞、三宝树、龙潭水的秀美,白居易草堂也勾起了我们对古今文人的无限遐想。
10月25日,我们来到八一军旗升起的地方南昌。
这是我第二次来到南昌,但感受还是有所不同。
我们的旅游大巴途经八一广场,透过窗外仍然可以瞻仰南昌起义纪念碑,雄伟的纪念碑不仅给了我们视觉上的冲击,更激发了我们心灵上的思索。
随后,我们参观了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跟着讲解员重温我党我军的发展历程,回想一幕幕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深深地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在革命时期的艰苦,感受到了革命先烈在革命斗争中的英勇,更加感受到了和平时期进行爱国主义和红色革命教育的重要性。
第二次登上了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的“滕王阁”,赶上了工匠们对古楼的修缮,但我还是绕了“滕王阁”一圈并登上塔顶。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时代变迁,人已走远。
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仍然吸引着众多仁人志士前来瞻仰其雄奇壮丽。
看着周围的外国友人在楼前争相拍照留念,在楼内欣赏奇珍异宝,更加证明中华文化影响深远和无穷魅力。
10月25日下午,我们踏上了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之路。
在车上,导游为我们生动描述了吉安三宝等风土民情和在块红色土地上发生的许多感人的往事。
一边听着导游的讲解,一边欣赏着高速公路沿旁的翠竹,不知不觉就来到了井冈山的茨坪镇,当晚安营扎寨。
作为伟大思想的诞生地,井冈山拥有独特的人文资源。
我们参观了大井毛泽东故居、黄洋界哨所陈列馆、造币厂、百竹园、小井红军医院、五龙潭瀑布等风景名胜和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在毛泽东旧居前,我们纷纷在主席曾经看书的石板凳上合影留念,想起当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农村包围城市”、“枪杆子里出政权”等思想均在这里产生,我党创始人是何其伟大、何其的智慧和勇气。
“我自巍然不动”。
站在黄洋界哨口,驻足于黄洋界战壕,大炮和滚木严阵以待,浓雾虽遮住了远处的风景,但却凭添了我们对当年红军英勇抗敌场面的无限神往,仿佛听到了往日的隆隆炮声和当年红军的喊杀声。
在尝过红米饭和南瓜汤的味道后……来到小井红军医院,这里的陈列唯有亲历目睹,才能深深体会到红军当年生活、战斗、医疗条件的艰苦。
听过导游讲起当年张子清献盐和国民党反动派“围剿”井冈山,活埋红军医院一百四十多名伤病员的经历后,我们心里又一次的震撼和触动。
虽然,我们不知道他们所有人的名字,但是他们的精神,他们的事迹,将永不磨灭,是他们换来了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讲解员带领我们系统全面地重温了中国工农红军1927年以来把井冈山从一块默默无闻的土地发展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根据地的光辉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