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窦娥冤》和《西厢记》艺术特征比较分析

《窦娥冤》和《西厢记》艺术特征比较分析

《窦娥冤》和《西厢记》艺术特征比较分析
《窦娥冤》和《西厢记》这两部作品都是元杂剧,但二者却有很多不同之处。

这里主要讲一下情节结构和语言。

在情节结构上来看,《窦娥冤》比《西厢记》要简单很多。

《窦娥冤》和之前的“公案文学”都不一样。

“公案”是历代文学一个很有趣的题材,跌宕和曲折的故事情节往往可以吸引欣赏者的兴趣。

但是元代的“公案剧”整体上和以前的作品中注重情节不同,一方面是“权豪”和“平民”的对立构成矛盾冲突,显示出很强的斗争色彩;另一方面作者倾向都站在普通民众立场上,为其发声控诉。

总之《窦娥冤》除了用“异象”写“奇冤”的设置,剧本没有跌宕离奇的故事情节——窦娥惨遭冤案,被斩法场,后蒙昭雪。

1非常简单的故事线,没有什么波折。

但相反,在《西厢记》的剧作设置上,它的情节就要相对复杂。

在张君瑞和崔莺莺的爱情之路上有许多的波折和阻挠。

《大学戏曲鉴赏》这本书里关于《西厢记》这一章,标题是,“阻隔”的意味:墙与《西厢记》。

恰如这个标题,张君瑞和崔莺莺的目的就是在一起,但是中间崔母不断阻拦,导致他们不停的在克服困难,所以这部作品的情节波折很多。

也就是这种即将达成目标,对着胜利大门将触未触时马上就能推开的时候,突然出现阻隔,吊着观众的心,几次之后,观众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在最后二人在一起的时候,把这种积累充分的情绪毫无保留的释放,才能达到一种心理上的快感和享受。

再从语言上来讲,两部作品风格也很迥异。

《窦娥冤》的语言都很通俗口语化。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之中称赞关汉卿是“一空依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就是说他很少借用前人的诗词类的语词和语汇,而是根据需要,从生活出发铸造自己的语言世界。

2就像“月一十五,有瀽不了的浆水饭,瀽半碗儿与我吃”、“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实指望药死了你,要霸占我为妻。

”都非常有生活气息,像《西厢记》是万万不会写崔莺莺和张君瑞共喝一碗羊肚儿汤的。

关汉卿还经常采用民间的口语和俗语,“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就算出自当时的俗语。

而且他还用人物语言去塑造人物形象,在《大学戏曲鉴赏》这本书里就举了赛卢医的例子,他的上场诗短短几句就勾勒出他市井庸医的嘴脸。

而张驴儿的台词就把他混蛋的本色刻画的很鲜明。

《西厢记》的语言就是那种全都能做好词好句摘抄的唯美语汇。

“玉宇无尘,银河泻影;月色横空,花阴满庭。

”用字用词都很讲究,“玉宇”即是天空,但“玉宇”这个词一出,就在意境上比天空强,所以说《西厢记》的语言都是雅的,连二人调情都是隔墙对诗,“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实在是有情趣。

它的文词颇为历代理论家所赏,尤其是“长亭送别”一段,又堪称古典戏曲文学的经典。

其语言被称为“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而且佳句极多,“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3长亭送别这一段笔者听过二人转版本的,虽然口语化了很多但还是可以体会到其语言之美。

1参考《大学戏曲鉴赏》
2引自《大学戏曲鉴赏》
3引自《大学戏曲鉴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