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个人理财规划考试资料

个人理财规划考试资料

一.利率与汇率的关系1.利率对汇率的影响利率→经常项目→汇率利率上升→信用紧缩,贷款减少→投资和消费减少→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进口,促进出口→减少外汇需求,增加外汇供给→外汇汇率下降,本币汇率上升利率下降→信用扩张,货币供应量(M2)增加→刺激投资和消费→促使物价上涨→不利于出口,有利于进口→加大对外汇需求,外汇汇率上升,本币外汇汇率下降利率→资本流动→汇率利率上升→套利资本流入→对利率上升货币的需求增加,引起币值上升,直接标价法下体现为汇率的下降。

利率下降则相反。

2.汇率对利率的影响汇率→物价→利率货币汇率下降→促进出口、限制进口→进口商品成本上升→国内物价水平上升→实际利率下降→有利于债务人、不利于债权人,造成借贷资本供求失衡→名义利率的上升如果一国货币汇率上升,对利率的影响正好与上述情况相反汇率→短期资本流动→利率货币汇率下降→受心理因素的影响,人们产生汇率进一步下降的预期→短期资本外逃→本币利率上升本币汇率下降→人们存在汇率将会反弹的预期→短期资本流入增加→本币利率下降汇率→贸易条件→利率货币汇率下降→改善该国的贸易条件→外汇储备增加→国内资金供应增加(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利率降低货币汇率上升→外汇储备减少→国内资金供应减少→利率上升二.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1)对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影响贬值→出口的外币价格下跌→外国对其出口商品的需求上升→出口增加。

贬值→进口商品的本国货币价格上升贬值→抑制贬值国对这些进口商品的需求贬值→进口减少。

但是,这里必须注意两个问题:1.“时滞”问题思考:在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下跌以后,外国对其出口商品的需求会不会马上增加?不会这样,在贬值的初期,一国的出口收入反而会减少,同时,进口量也不会马上减少,但是,所支付的外汇数量会立即增加。

在贬值初期,一国的贸易收支情况会趋于恶化。

只有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贸易收支会好转。

这叫做贬值的“J曲线效应”。

2.“弹性问题”思考:贬值后,外汇收入增加吗?在贬值后,出口增加一定要达到相当程度,才有可能抵销和超过外币价格下跌的损失。

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他国家对贬值国出口商品的需求状况:贬值国的出口能否大量增加,取决于外国对其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

另一方面,在贬值以后,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其需求会减少。

但是减少的程度,也要看其需求弹性。

因此把这二方面的情况结合起来,一般认为,贬值能否改善一国的贸易收支,决定于出口商品的需求和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如果两者之和大于1,则贬值可以改善一国的贸易收支状况。

这就是所谓“马歇尔----兰纳条件”。

(2)对资本项目的影响有利于长期资本流动贬值对长期资本流动的影响较小,因为长期资本的流动主要取决于利润和风险情况。

不过贬值后,外国货币的购买力相对上升,因此有利于外国到贬值国家进行直接投资。

不利短期资本流动。

贬值以后,以贬值国货币为面额的金融资产的相对价值也就下跌。

本国银行的非居民存款或非居民对该国国库券及其他金融资产的投资,也会缩减和抽出,以防损失。

并且由于贬值,对该国货币在远期外汇市场上的预期会发生变化,这样就会打破所谓“利息平价关系”,激起大量资金为谋取套汇套利利益而流向国外。

同时,贬值会造成一种通货膨账预期,即人们预计该国货币的对外汇率进一步下跌,从而造成投机性资本的外流。

长期资本→短期资本→热钱什么情况下会导致资金:投资→投机→逃离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邓先宏:在有资本部分管制的环境里,热钱是披着合法的外衣进入中国的,而在中国不存在有大规模的热钱流入,呈散兵游勇的状态,都不是大规模的,都是分散的。

“热钱”不得不防:泰国在1997年前奉行高利率政策,大量“热钱”涌入;泰铢贬值后,“热钱”迅速逃逸,使泰国的经济大厦轰然倒塌。

1.如何管理银行卡1.2-3张为宜,卡数不要太多2.透支消费用足免息还款期,可进行短期性投资3.巧避银行收费4.充分利用分期付款功能5.出国办卡免去汇兑差2.简述债券有哪几种交易方式1.现货交易:是指买卖双方根据商定的付款方式,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交割清算,即卖者交出债券,买者支付现金。

2.回购交易:是指债券持有一方出券方和购券方在达成一笔交易的同时,规定出券方必须在未来某一约定时间以双方约定的价格再从购券方那里购回原先售出的那笔债券,并以商定的利率(价格)支付利息。

3.逆回购:与回购相反。

4.债券期货交易:交易双方成交以后,交割和清算按照期货合约中规定的价格在未来某一特定时间进行的交易。

5.债券期权交易:是指投资者在付出一定的费用(期权费)后,取得的一种可按约定价格在规定期限内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的债券的权利,并买卖这一权利的交易。

3.以房养老具体模式1. 住房出售住养老院:住宅在市场出售,自己住养老院,将售房款积蓄用于养老2. 住房出售+养老寿险:住房出售,自己居住养老院,将售房款项交办养老寿险。

3. 反向抵押贷款:抵押房产,房款养老4. 售房养老:老人将自有住宅出售给金融保险机构或特设机构,使用权继续保留居住到死亡为止,房款在老人剩余生命期间,由特定机构分期向老人支付,用作养老费用。

5. 房产置换:售出市内大房,换购市郊小房,差价款养老6. 房产反置换:出售或出租市区小房旧房,换购市郊的大房新房7. 资产租换:租出现居住大房租进小房,用房租差价养老8. 住房出租:用租金收入住老人公寓养老4.简述个人双货币存款业务人双货币存款业务,是把外汇定期储蓄存款与存款货币看涨期权结合在一起的组合存款业务,银行作为买方,向客户支付期权费,同时获得相应的权利,可以在到期日按双方事先约定的价格把客户原来存入的货币转换成另一币种。

在该项业务中,客户的收益一方面来自于银行支付的期权费,另一方面是定期存款的利率。

比如,客户有10万美元的存款,选择了日元为挂钩货币,最初与银行的协定汇率为1∶100,期权费为0.7%,银行就将700美元的期权费付给客户,也就是说客户已经得了700美元的期权费了。

假设一个月后,如果市场汇率为1∶100或100之下,银行放弃期权,此时银行归还客户10万美元和一个月的利息33.33美元;如果市场汇率为1∶100以上,银行则行使期权,银行归还给客户的本金就不再是美元,而是1000万日元加上33.33美元的税后利息。

5.简述市场利率与债券价格的关系市场利率的变动直接影响债券的价格,债券价格与债券投资收益存在一个反向变动关系。

当市场利率波动时,债券价格必然会做出相应的反映,因为在一个竞争的市场中,提供的所有债券的收益率应该差不多的。

当其他竞争性收益率与债券的息票率相等时,它将以面值出售。

如果市场利率高于债券的息票率,那么就没有人愿意以面值购买债券,这时债券的价格一定就下跌,直到它的预期收益率上升到具有竞争水平为止。

反过来,当市场利率低于债券的息票率时,这种债券相对于其他可供选择的投资收益更有吸引力。

于是,渴望得到这种收益的投资者将以高于债券面值的价格购买它,直到它最终的收益率下降到市场上的平均水平为止。

6.简述“宽货币紧财政”的组合方式一般在总供需大体平衡,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较少,而政府支出投资比重偏高的时候使用。

积极的货币政策体现在增加货币发行,放松银根等政策上,具体措施有直接发行货币;在公开市场上买债券;降低准备金率使商业银行减少上缴的存款准备金,增加可贷资金;降低贷款利率,放松信贷条件和规模;降低再贴现率,使商业银行将票据贴现给中央银行时,可获得更多的资金,增加可贷资金等。

紧缩的财政政策则是指通过增加财政收入或减少财政支出以抑制社会总需求增长的政策。

集中表现在压缩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等手段。

紧货币松财政一般在总供需大体平衡,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较多,而政府支出投资比重偏小的时候使用。

从紧的货币政策体现在控制货币发行,紧缩银根等政策上,具体措施有:减少货币发行;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为了防止政府滥用贷款助长通胀,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都规定以短期贷款为限,当税款或债款收足时就要还清;推行公开市场业务,如在公开市场发放政府债券;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再贴现率等。

积极的财政政策则是加大政府投资,减税,增发津贴等政府支出等手段。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都属于对货币总量的调节,以影响整个宏观经济。

在这些一般性政策工具以外,还可以有选择的对某些特殊领域的信用加以调节和影响。

其中包括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优惠利率、预缴进口保证金等。

消费者信用控制:指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

主要内容包括规定分期付款购买耐用消费品的首付最低金额、还款最长期限、使用的耐用消费品种类等。

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中央银行对有关证卷交易的各种贷款进行限制,目的在于限制过度投机。

比如可以规定一定比例的证券保证金,并随时根据证券市场状况进行调整。

补充性货币政策1.直接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从质和量两个方面,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

其手段包括利率最高和最低限制、信用配额、流动比率和直接干预等。

2.间接信用指导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间接影响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创造。

道义劝告:指中央银行利用其声望和地位,对存款货币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经常发出通告或指示,或与各金融机构负责人面谈,劝告其遵守政府政策并自动采取贯彻政策的相应措施。

窗口指导:指中央银行根据产业行情、物价趋势和金融市场动向等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对存款货币银行提出信贷的增减建议。

若存款货币银行不接受,中央银行将采取必要的措施,如可以减少其贷款的额度,甚至采取停止提供信用等制裁措施。

窗口指导虽然没有法律约束力,但影响力往往比较大。

7.发行公债的三种效应1.排挤效应:公债的排挤效应是指公债的发行会引起非政府部门投资的相应减少,即发行公债而增加的政府支出挤出了非政府部门的部分投资。

2.货币效应:公债对货币流通量是否产生影响, 主要取决于认购的资金来源及其与中央银行货币发行的关系。

(如果中央银行用纸币购买公债,这无异于纸币发行,从而产生通货膨胀效应;如果商业银行购买公债,且可以用公债作为准备金而增加贷款的话,也会导致货币发行,从而使流通中的货币增加等等。

)(1)信用扩张效应公债的债权人可以用公债作担保或抵押取得银行贷款或向其他主体拆借资金。

(2)公债的货币扩张效应:公债流通3.收入效应纳税人和公债持有人之间的收入转移与认购主体的关系(1)以居民或企业为公债发行对象(中性)认购公债时:货币由商业银行账户向中央银行账户转移;将发行公债所得收入用于支出时:货币由中央银行账户向商业银行账户转移。

前者表现为货币供给量的收缩,后者表现为货币供给的总量扩张。

(2)以商业银行作为公债发行对象用超额准备金购买:货币资金由商业银行账户向中央银行账户转移;用于支出的时候:货币资金由中央银行账户向商业银行账户转移前者没有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后者带来货币供给的总量扩张用已收回的贷款或投资所得资金认购公债时:中性(3)以中央银行作为公债发行对象认购公债时:无论是从财政部门直接购买,还是间接从公开市场上买进,都会使财政部门的存款账户或商业银行存款账户上加记一笔数额相等的货币量,这意味着相应数额的基础货币被创造出来,并通过财政部门支用该笔货币或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负债业务等活动而进入货币供给量倍数扩张的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