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
14
12 素食饮食文化圈
素食 原义:①不劳而食 ②生食 ③平常之食 现代:①以植物性原料制成的菜品 ②食素的行为模式或生活方式 斋食:①古人祭祀之前不饮酒、不吃荤的素食行为 和所食食物 ② 佛门弟子中午之前所进用的食物 ③伊斯兰的斋戒之食
15
素食文化圈形成的原因 广大民众“蔬食饮水”的贫困生活 佛教、道教的兴盛、主张 统治阶层的极力倡导和身体力行
自然因素: 地理、气候、物产—形成因素 社会因素: 政治、经济、饮食科技—发展、扩展、交融 民族、信仰与饮食习俗—巩固因素
5
3.1.4 不同饮食文化区位特征
1 东北饮食文化圈
以东部三省、内蒙古东三盟为中心。特点:
自然条件优越,多种生产类型并存,食物原料 丰富,营养摄取全面 强烈的多元饮食文化特征 食俗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大 冷冻食品多
流派:有广州、潮州、东江三个流派,以广州 菜为代表。 特点:烹调方法突出煎、炸、烩、炖等,口味 特点是爽、淡、脆、鲜。 名菜:三蛇龙虎凤大会、烧乳猪、盐焗鸡、冬 瓜盅、古老肉
30
苏菜
又称江苏菜、京苏大菜或下江风味,华东地区菜肴的 典型代表。 起源:起始于南北朝时期,唐宋以后,与浙菜竞修秀, 成为“南食”两大台柱之一。 现影响京津沪穗、华东和长江中下游部分省,在日 本、澳大利亚、东南亚、欧美有较高声誉。 由苏州、扬州、南京、镇江四大菜为代表而构成的。 或:金陵风味(南京)、淮扬风味(含扬州、镇江、 淮阴、淮安)、姑苏风味(含苏州、无锡)、徐海风 味(含徐州、连云港) 31
代表品种:鱼香肉丝、宫爆鸡丁、一品熊掌、干烧鱼翅、 “黄焖鳗”、“怪味鸡块”、回锅肉、“麻婆豆腐”等
26
流派: 有成都、重庆两个流派。 特点: 以味多、味广、味厚、味浓著称。独创 鱼香、家常、陈皮、荔枝怪味等二十三种味 型。享有“一菜一味,百菜百味”的美誉。 名菜: 宫爆鸡丁、一品熊掌、鱼香肉丝、干烧 鱼翅
27
粤菜
又称广东菜、岭南风味,华南地区菜肴的典型代表 起源:西汉时就有粤菜的记载,南宋时受御厨随往 羊城的影响,明清发展迅速,清时已有“食在广东” 的说法;20世纪随对外通商,吸取西餐的某些特长, 粤菜也推向世界,仅美国纽约就有粤菜馆数千家。 粤菜以广州菜(含韶关、肇庆、湛江)、潮州菜 (含汕头、海丰)、东江菜(客家菜)三地的菜为 代表。
24
川菜
又称四川菜、巴蜀风味或天府风味,西南风 味的典型代表。 起源:在秦末汉初就初具规模。唐宋时发展 迅速,明清已富有名气,现今川菜馆遍布世 界。影响到云贵、甘南、藏北、湘鄂陕边界, 京、津、沪、穗等都会,在美国、加拿大、 西欧、日本有一定市场。
25
川菜的风味特色
“尚滋味,好辛香”,清香醇浓并重,味型复杂,善用麻辣 著称,独创鱼香、家常、陈皮、荔枝怪味等二十三种味型。 重视选料,讲究规格,分色配菜主次分明,鲜艳协调。其特 点是酸、甜、麻、辣香、油重、味浓,注重调味,离不开三 椒(即辣椒、胡椒、花椒)和鲜姜,以辣、酸、麻脍炙人口, 为其他地方菜所少有,形成川菜的独特风味,享有“一菜一 味,百菜百味”的美誉。烹调方法擅长于烤、烧、干煸、蒸。 居家饮膳和平民生活气息浓烈。
28
粤菜的风味特色
鲜淡、清美、生猛,具有热带风情和海滨饮膳特色。 用料奇特而广博,技法广集中西之长,趋时而变,勇于革新, 饮食潮流多变。调味品独特。点心精巧,大菜华贵,菜肴的 商品气息浓烈,商贾文化突出。 菜的原料较广,花色繁多,形态新颖,善于变化,讲究鲜、 嫩、爽、滑,一般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浓醇。调味有所 谓五滋(香、松、臭、肥、浓)、六味(酸、甜、苦、咸、 辣、鲜)之别。其烹调擅长煎、炸、烩、炖、煸等,菜肴色 彩浓重,滑而不腻。尤以烹制蛇、狸、猫、狗、猴、鼠等野 生动物而负盛名, 代表品种:“三蛇龙虎凤大会”、“五蛇羹”、“盐焗鸡”、 “蚝油牛肉”、“烤乳猪”、“干煎大虾碌”和“冬瓜盅” 29 等。
38
闽菜的风味特色
色调美观,滋味清鲜而著称。烹调方法擅长 于炒、溜、煎、煨,尤以“糟”最具特色。 多以海鲜为原料烹制各式菜肴,别具风味。 代表品种:“佛跳墙”、“醉糟鸡”、“酸 辣烂鱿鱼”、“烧片糟鸡”、“太极明虾”、 “清蒸加力鱼”、“荔枝肉”、包心鱼丸、 闽生果、淡糟香螺片,鸡汤汆海蚌等。
流派:由扬州、苏州、南京地方菜发展而成。 特点:烹调技艺以炖、焖、煨著称;重视调汤, 保持原汁。 名菜:鸡汤煮干丝、清炖蟹粉狮子头、水晶肴 蹄、鸭包鱼翅
33
浙菜
又称浙江菜或下江风味,华东地区菜肴的典 型代表。 流派:由杭州、宁波、绍兴等地方菜构成,最 负盛名的是杭州菜 特点:鲜嫩软滑,香醇绵糯,清爽不腻 名菜:龙井虾仁、西湖醋鱼、叫花鸡
10
7、8 长江中下游饮食文化圈
以两湖、苏、浙、沪为代表。特点: 饮食文化历史悠久; 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菜品精美,餐饮 器具(青铜、漆器)、烹调技艺先进; 兼有华夏文化(古朴)和江南文化(细腻) 的食文化特质。
11
9 东南饮食文化圈
以闽粤为中心地区。特点: 物产丰饶,重鲜活,尚食事; 大胆改良、锐意创新,呈现较强的开放性饮 食文化特质 食风讲究,商贾气息浓郁
18
19
3.3.2
中国菜系说
中国有四大菜系说、八大菜系说,
也有十二大菜系说等 八大菜系 :鲁、川、粤、闽、苏、浙、 湘、徽等菜系 四大菜系:即鲁菜、川菜、苏菜、粤菜, 其他比较著名的还有京菜、沪菜、 鄂菜、 秦菜、豫菜等
20
菜系风韵
苏、浙菜好比清秀素丽的江南美女 鲁、皖菜犹如古拙朴实的北方健汉
6
2 京津饮食文化圈
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特点: 至明末,为全国最庞大、最集中、最高层的 餐饮消费热点区 原料丰盛,技艺博绝,市肆繁荣 食风讲究,消费群体文化素质高.
7
3 中北饮食文化圈
以内蒙古为中心。特点: 食俗粗犷,嗜饮奶茶; 辽阔的地域 热情、坦城、豪放的性格 逐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原料品种较少 食物原料以畜牧业为特色(红食白食) 没有严格的宗教食俗
3 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
中国饮食文化区域划分及特征 中国菜的地方性
1
3.1 中国饮食文化区域划分及特征
“饮食文化圈”的概念 中国饮食文化区位类型 影响饮食文化圈形成的因素 不同饮食文化区位特征
2
3.1.1 “饮食文化圈”的概念
饮食文化圈是由于区域(最主要的)、民族、 习俗、信仰等原因,历史地形成的具有独特 风格的饮食文化区域(亦称作文化地理区)。 每一个饮食文化区可以理解为具有相同饮食 文化属性的人所占有的地区。
12
10 西南饮食文化圈
以滇、川为中心。特点: 嗜饮茶,是中华茶文化的发祥地; 菜品口味突出,尤以辣、酸、麻见长; 饮食风格有强烈的历史传承性,食风诚朴敦 厚,乡土气息浓郁 ; 多民族聚居,但饮食禁忌少。
13
11 青藏高原饮食文化圈
以西藏为中心。特征: 以牛羊肉、奶、糌粑为主要食原料,瓜果蔬 菜少; 嗜饮酥油茶; 食礼受喇嘛教影响较深。
湘菜
即湖南菜, 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 区的菜肴为代表发展而成的。 流派: 湖南一带 特点: 注重香辣、麻辣、酸、辣、焦麻、香鲜, 尤为酸辣居多。 名菜: 红煨鱼翅、冰糖湘莲
36
湘菜的风味特色
用料广泛,注重刀工、调味,油重色浓,多以辣椒、熏腊为 原料,口味注重香鲜、酸辣、软嫩,尤以酸辣菜和腊制品著 称, 。烹调方法擅长腊、熏、煨、蒸、炖、炸、炒。
8
4 西北饮食文化圈
以新疆地区为中心。特点: 以畜牧业原料为主,以农业种植原料为辅, 以果品为特长;“食肉饮奶” 食文化丰富多彩,民族风味食品琳琅满目; (外域文化影响早,少数民族多) 食俗受宗教影响大。伊斯兰教
9
5、6 黄河中下游饮食文化圈
以陕、晋、鲁为代表。特点: 中华饮食文化的摇篮 面食制作见长,品种丰富,善用杂粮; 食俗粗犷、豪放、节俭;“面条象皮带,烙饼象锅盖” 下游食物原料多元化。
代表品种有“腊味合蒸”、“东安子鸡”、“麻辣子鸡”、 “红煨鱼翅”、“汤泡肚”、“冰糖湘莲”、“金钱鱼”、 “剁椒鱼头”、 等。
湘菜小吃有“长沙臭豆腐”、“刮凉粉”、“长沙米粉”、 常德(津市)“牛肉米粉”、“口味虾”、“浏阳火培鱼” 等。
37
闽菜
又称福建菜、闽南风味 起源于福建省闽候县。它以福州、泉州、厦 门等地的菜肴为代表发展起来的。 福州菜是闽菜的代表,但也根据地域分为漳 州菜、厦门菜、泉州菜四种类型。
代表品种:八宝布袋鸡、三八席、十全十美席、葱烧海参、 德州脱骨扒鸡、清汤燕菜、奶汤鸡脯、九转大肠、油爆双脆、 各吃原壳鲍鱼、清蒸加吉鱼、泰安豆腐、御笔猴头等。 23
特点:味浓厚、嗜葱蒜,尤以烹制海鲜,汤菜 和各种动物内脏为长。菜肴造型古朴,敦厚 庄重,菜名稳实,装盘丰满,向有“堂堂正 正不走偏锋”之誉。受儒家学派膳食观念的 影响较深。 名菜:油爆大哈、红烧海螺、糖酥鲤鱼
16
3.2 中国菜的地方性(“菜品”文化表述法)
中国各菜系的形成 中国菜系说
中国菜的分类特征
17
3.2.1
中国各菜系的形成
先秦时代菜系的南北分野已非常明显,北方 以齐鲁风味为代表,南方以荆吴风味为代表 北方重咸鲜,蜀地好辛香,荆吴喜甜酸 唐宋以后,各地方菜系相继形成 以后逐渐增加,现在已有了以各省区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 几十种菜系
3
3.1.2 中国饮食文化区位类型
一、东北饮食文化圈 二、京津饮食文化圈 三、中北饮食文化圈 四、西北饮食文化圈 五、黄河中游饮食文化圈 六、黄河下游饮食文化圈 七、长江中游饮食文化圈 八、长江下游饮食文化圈 九、东南饮食文化圈 十、西南饮食文化圈 十一、青藏高原饮食文化圈 十二、素食文化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