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学习材料中医诊断学一、中医诊断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
二、问诊:关于寒热的重点:1、风寒表证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恶寒重、发热轻。
2、风热表证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发热重、恶寒轻。
3、伤风表证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发热轻而恶风。
4、里实寒证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但寒不热。
5、里虚寒证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畏寒不热。
6、里实热证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壮热。
7、阳明实热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日晡潮热。
(申时PM:3-5时)8、阴虚发热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骨蒸潮热。
(午后或入夜)9、微热(低热)的主要分类——气虚;阴虚;血虚。
10、郁热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具有情志因素。
11、疟疾发热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寒热往来。
12、少阳病发热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寒热往来——病机为‘半表半里’。
关于汗的重点:1、自汗——气虚、阳虚——自汗时出,活动尤甚。
2、盗汗——阴虚、血虚——入睡汗出,醒则汗止。
3、绝汗——亡阴、亡阳——病情危重,大汗不止。
4、战汗——正邪相争——恶寒战栗而后汗出。
——病情的转折点。
5、头汗的基本病机分类——上焦热盛;中焦湿热蕴结;虚阳上越。
6、手足出汗——阴经郁热熏蒸;阳明热盛;脾虚湿盛。
7、半身出汗的特点——汗出自健侧。
关于疼痛的重点:1、区别疼痛的性质:胀、刺、冷、热(灼)、重、酸、绞、空、隐、窜。
2、阳明头疼——前额连眉棱骨。
3、太阳头疼——后头连项。
4、少阳头疼——两侧头疼。
5、厥阴头疼——颠顶头痛。
6、胁痛——责于肝胆。
7、胸痛与真心痛的区别——疼痛剧烈,‘手足青至节’(寒邪)。
8、区分胃脘、腹疼痛——前者为心下;后者为脐周。
头晕的重点:区分肝阳、湿热、气虚、阳虚、痰热、肾虚、瘀血。
心悸的类型:心胆气虚;心阳不振;心气不足;心血不足;心脉闭阻。
耳鸣的类型:耳鸣如蝉——多虚证。
耳鸣如潮——多本虚标实。
目眩,既‘眩晕’——视物旋转。
目昏,既‘目暗’——视物昏暗不清。
了解失眠与嗜睡的临床定义。
关于饮食与口味的重点:1、了解口渴欲饮、口渴不欲饮、口渴但漱不饮、口渴多饮的临床特点。
2、消渴病的主要特征——三多一少。
3、了解食欲减退、厌食、饥不欲食的临床症状区别。
4、消谷善饥——消渴病特征之一。
5、口味的分类:淡、甜、酸、苦、涩、咸。
6、口中粘腻不爽——以湿邪为主的临床表现。
(湿热;寒湿;痰热。
)关于二便的内容:1、完谷不化——指大便中含有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残渣。
2、便血与脓血便的区别——后者脓中带血。
3、里急后重——便前腹痛,便意急迫,肛门重坠,便后不爽。
4、便溏不爽——大便如酱,便后自觉未排尽。
5、小便频数——小便次数增加,但总尿量不一定增加,甚或减少。
6、膀胱湿热——临床常见小便频数,伴随尿急、痛,色赤。
7、癃闭——‘癃’为小便点滴而出,‘闭’为小便艰涩不出。
8、余溺不尽——小便后自觉未排尽,但不能排出。
9、失禁——小便不自觉排出。
10、遗尿——小便急切,不能约束。
关于经带的内容重点:1、了解月经的正常周期,行经期的规律特点。
2、区别月经先期、后期、先后不定期的时间特点,临床症状特征。
3、了解月经过多、过少的主要临床病机。
4、崩漏——量大为崩,量少为漏,非经期而至。
5、闭经——冲任不通;血海空虚,导致月经不行。
6、白带与黄带——白带多为湿;黄带多为湿热。
三、望诊:关于望‘神’的重点:了解‘得神’、‘失神’、‘假神’、‘神乱’的临床症状区别。
面色的望诊重点:1、常色的特征:明润;含蓄。
2、客色——指常色受到外界因素影响,而出现的微小变化。
仍属于正常范畴。
3、熟悉‘五色’所对应的五脏所主关系,按照五行规律对应其所犯病邪。
4、“望色十法”的对应关系:浮——沉——轻——浊——微——甚——散——抟——泽——妖表——里——阳——阴——虚——实——新——久——轻——重望形态部分的重点:1、颈项强直;角弓反张——见于小儿惊风;破伤风;癫痫;马钱子中毒。
2、中风与癫痫的区别——后者醒后如常。
望头面五官的重点:1、小儿囟门闭和期为6个月左右。
2、了解‘囟填’‘囟陷’‘解颅’的临床症状特点。
3、解颅是小儿佝偻病的主要特征。
4、小儿“五软”——头软;项软;口软;手足软;肌肉软。
5、小儿“五迟”——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
6、面肿:多责之于肺、脾、心、肾。
7、熟悉“五轮”学说:风轮——肝——黑睛。
血轮——心——两眦。
肉轮——脾——眼睑。
气轮——肺——白睛。
水轮——肾——瞳人。
8、瞳孔缩小:乌头碱、有机磷类中毒。
9、瞳孔散大:五风内障;青盲;杏仁中毒,或病症危重。
10、‘胞垂’:又称‘胞睑下垂’、‘睑废’,西医称‘眼睑脱垂’。
责于脾肾,属痿证范畴。
11、口噤——口闭不开。
口撮——口唇紧闭。
12、区别‘咽喉红肿’‘咽喉溃烂’‘咽喉伪膜’的临床特征。
望躯体的主要内容:1、瘿瘤:颈部喉结处肿块。
(甲状腺结节、甲状腺肿大)——痰气互结。
2、瘰疬:颈部侧面结节如串珠。
(淋巴结节)——痰火互结。
3、颈脉怒张:责于心血瘀阻;肺气壅滞;心肾阳衰。
4、区别四肢‘抽搐’、‘拘挛’、‘颤动’、‘蠕动’的病证区别。
望皮肤的主要内容:1、斑疹——斑:色斑,不突出皮肤。
疹:突出于皮肤的斑。
2、区别‘白(培)’‘水痘’‘湿疹’的症状与病症的异同。
3、痈——阳证,红肿。
疽——阴证,漫肿。
4、疔——如‘钉’,根深如钉。
多发颜面、手足。
望小儿指纹的主要内容:1、熟悉小儿指纹的‘风’‘气’‘命’三关的部位、定义,和诊察手法。
2、熟悉“三关测轻重”;“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的含义。
四、望诊舌象:重点:1、舌质——辨五脏,主血分。
舌苔——辨六腑,主气分。
2、舌尖——上焦。
(心、肺)3、舌中部——中焦。
(脾、胃)4、舌根——下焦。
(肾)5、舌两侧——肝胆。
6、正常舌质舌苔的标准——‘淡红舌,薄白苔’。
7、了解正常舌象的胃气旺盛;气血充盛;脏腑正常的表现方式。
8、掌握‘淡白舌’;‘红舌’;‘绛舌’;‘紫舌’的特征、主病。
9、了解‘老舌’与‘嫩舌’的主病。
10、了解‘胖舌’与‘瘦舌’的病机区别。
11、掌握‘点刺舌’与‘裂纹舌’的病机异同。
12、了解‘齿痕’的产生机理——水湿。
13、了解‘痿软舌’与‘强硬舌’的临床特征、病机区别。
14、了解‘颤动舌’(肝)与‘吐弄舌’(心脾)的所主脏腑。
15、了解舌下络脉(左金津,右1、掌握常规心电图导联得连接方法,熟悉v1-v6导联得定位、与心脏各个部位的对应关系2、了解心电轴的临床意义。
3、了解正常心电图波群:P——Ta——QRS——T——U的结构特点。
4、心肌梗塞的心电图特征:特点:区别:缺血型改变Q—T间期延长,T 波向量背离缺血区,对称性T 波。
心内膜面缺血——T波高而直立;心外膜面缺血——对称性T波倒置。
损伤型改变ST段抬高。
随缺血时间延长、加重,面向损伤心肌的导联出现坏死型改变除极向量背离坏死区(T、ST波逐渐恢复正常),出现异常Q波。
坏死部位心肌不再产生心电向量,但正常心肌仍照常除极。
5、掌握室性、房性、交界性早搏的心电图区别。
6、掌握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区别。
7、了解房颤、室颤的心电图特点。
8、掌握房室传导阻滞的I、II、III度分级特征。
9、了解B超的临床应用范围、特点。
10、根据《大纲》要求,了解放射诊断的临床适用范围、基本分类。
11、根据《大纲》要求,了解各病种的影象特征。
12、了解I-131检查的临床意义:甲亢——高峰前移。
甲减——高峰后移。
13、了解FT3、FT4、TT3、TT4、TSH的相互关系。
14、了解病历书写格式。
传染病学一、传染病学基础1、感染的概念——寄生物与人体的相对不适应。
称为‘病原体’。
2、感染的三要素——病原体;人体;环境。
3、了解感染的五种变化形式: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体携带;潜伏性感染。
4、了解病原体的四种特性:侵袭能力;毒力;数量;变异能力。
5、传染病流行的三要素——传染源(病原载体);传播途径(传播媒介);易感人群(免疫缺乏)。
6、传染病的四个基本特性——病原体;传染性;流行性;免疫性。
7、传染病的三个临床特性——阶段性;特征性;类型性。
病程阶段性——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显性期-恢复期-(复发、再燃)-(后遗症)症状特征性——发热;斑疹;毒血征;免疫反应(单核-巨噬细胞)。
临床类型性——针对某一传染病分类:轻;中;重;极重。
8、传染病诊断的特殊性——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查。
9、根据《大纲》要求,掌握流行病诊断的常用实验室检查内容。
10、传染病治疗的原则——对感染者进行治疗+控制传染源。
(二者并重)11、对感染者治疗的措施原则——持续治疗+护理+隔离+消毒(并重)对感染者治疗的技术原则——一般治疗+对症治疗+特效治疗(并重)12、了解传染病治疗中的临床常用方法。
13、传染病的三大预防原则——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14、控制传染源的基本方法——‘四早一积极’,既: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积极治疗。
15、《传染病防治法》——2004.8.28全国人大通过,2004-12-1执行。
16、传染病防治法中划分的三类:甲2种;乙25种;丙10种。
(鼠疫、霍乱属于甲类)17、‘三管一灭’原则——是切断消化系传染病传播途径的基本方法。
(管理食品、水源、粪便,消灭苍蝇)18、对于呼吸系统传染病的基本控制方法——空气流通;消毒;戴口罩。
19、保护易感人群的最重要方式——预防免疫接种。
20、对传染病密切接触者的方式——检疫、密切观察、药物预防、预防接种。
二、各论要点根据《大纲》要求,掌握如下病种的病源学概念;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机制;病理;临床症状表现特征;诊断方法与实验室检查内容;鉴别诊断(病种);治疗方法;预防方法。
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艾滋病;非典型性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伤寒;细菌性痢疾;霍乱;三、传染病的消毒与隔离1、消毒的目的——切断病原体流行途径;预防患者交叉感染与并发感染;保护医护人员。
2、对排泄物进行消毒——针对消化系统传染病。
3、采取空间隔离——针对呼吸系统传染病。
4、消毒的基本分类——疫源地消毒;预防性消毒。
5、随时消毒——针对传染源可能污染的环境进行及时消毒(排泄物、分泌物、接触物)6、终末消毒——对传染源离开后(痊愈/死亡)的环境进行彻底消毒(排泄物、分泌物、接触物、患者自身、尸体)7、了解消毒方法中高效;中效;低效各自所使用的具体方式。
8、了解消毒效果的监测方法类别——物理;化学;生物;自然菌采样;无菌检测。
9、隔离的类别——严密隔离;呼吸道隔离;消化道隔离;接触隔离;虫媒隔离。
10、医院感染——广义:医院环境因素导致的感染。
狭义:住院患者在院期间发生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