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医诊断学》——10 其它辩证方法概要
《中医诊断学》——10 其它辩证方法概要
一. 辨卫气营血证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defensive qi, qi, nutrient qi and blood
(一)卫分证
概念 指温热病邪侵犯肤表,致使卫外功能 失调,肺失宣降,以发热,微恶风寒,脉浮 数等为主要表现的表热证候。 临床表现 发热,微恶风寒,少汗,头痛, 全身不适,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 浮数,或有咳嗽、咽喉肿痛。 辨证依据 以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 脉浮数等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二)气分证 概念 指温热病邪内传脏腑,正盛 邪炽,阳热亢盛所表现的里实热证 候。根据邪热侵犯肺、胃、胸膈、 肠、胆等脏腑的不同而兼有不同症。
临床表现 发热不恶寒,口渴,汗出,心烦,尿赤,舌红, 苔黄,脉数有力。 或兼咳喘胸痛,咯痰黄稠。 或兼心烦,坐卧不安。 或兼潮热,腹胀痛拒按,时有谵语、狂乱,大 便秘结或下利稀水,苔黄燥,甚则焦黑起刺, 脉沉实。 或见口苦,胁痛,干呕,心烦, 脉弦数等。
2. 阳明腑证 概念 指邪热内盛阳明之里,与肠 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以潮热汗 出、腹满痛、便秘、脉沉实等为主 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日晡潮热,手足戢然汗出, 脐腹胀满疼痛,痛而拒按,大便秘结, 甚则神昏谵语,狂躁不得眠,舌苔黄厚 干燥,或有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脉 沉实或滑数。 辨证依据 以潮热汗出,腹满疼痛,便 秘,脉沉实等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直中 合病
伤寒病初起不从三阳经传入,而 病邪直入于三阴者。 伤寒病不经过传变,两经或三经 同时出现的病证,如太阳阳明合 病、太阳太阴合病。 伤寒病凡一经之证未罢,又见它 经病证者,如太阳少阴并病、太 阴少阴并病。
并病
第二节
卫气营血辨证概要
Introduction to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defensive qi, qi, nutrient qi and blood
卫气营血辨证 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不 同病理阶段所反映的症候,分为卫分证、 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类,用以说明 病位的浅深、病变的轻重和传变的规律, 并指导临床治疗。
卫分证 气分证 营分证 血分证
主表,邪在肺与皮毛。 主里,病在肺、胸膈、胃、肠、 胆等脏腑。 邪入心营,病在心与包络。 邪热已深入心、肝、肾,重在 耗血动血。
Transmission of syndrome triple-Jiao
顺传 由上焦手太阴肺经开始,传入中焦, 进而传入下焦。标志着病情由浅入深,由 轻到重的病理进程。 逆传 病邪从肺卫而传入心包者,说明邪 热炽盛,病情重笃。
(五) 少阴病证 概念 伤寒六经病发展过程的后 期,全身性阴阳衰惫,以脉微细、 但欲寐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病位 主要在心肾。
1.少阴寒化证
概念 少阴阳气虚衰,阴寒独盛,病性从 阴化寒,以畏寒肢凉、下利清谷等为主要 表现的虚寒证候。 临床表现 无热恶寒,但欲寐,四肢厥冷, 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或身 热反不恶寒,甚至面赤,脉微细。 辨证依据 以畏寒肢厥、下利清谷、脉微 细为辨证的经证不解,邪热内传,与血相结 于少腹,以少腹急结或硬满,大便色黑等为主 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如狂 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 辨证依据 以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大便色黑 等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二) 阳明病证
概念 指伤寒病发展过程中,阳热亢盛, 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候,其性质属里实 热证,为邪正斗争的极期阶段。 脉症特点 大热,不恶寒,反恶热,汗 大出,脉大。
Differentiation of triple-Jiao syndrome
(一)上焦病证
概念 指温热之邪侵袭手太阴肺和手厥 阴心包,以发热汗出,咳嗽气喘,或谵 语神昏等为主要表现出的证候。
临床表现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汗出, 口渴,咳嗽,舌边尖红,脉浮数或两寸独 大;或见但热不寒,咳嗽,气喘,口渴, 苔黄,脉数;或见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 舌謇肢厥,舌红绛。 辨证依据 以发热汗出,咳嗽气喘,或谵 语神昏等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卫气同病
卫分证未罢而又兼见气分证。 气分证尚存,又
气营两燔或气血两燔 出现营分证或血分证。
第三节
三焦辨证概要
Introduction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triple-Jiao
三焦辨证
清代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
外感温热病进行辨证归纳的一种方法。
一. 辨三焦病证
(三) 少阳病证
概念 指邪犯少阳胆经,枢机不运,经气不 利,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等为主要表现的 证候。又称少阳半表半里证。 临床表现 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 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欲呕,脉弦。 辨证依据 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等为辨证 的主要依据。
(四) 太阴病证
概念 指脾阳虚衰,寒湿内生,以腹 满而痛、不欲食、腹泻为主要表现的 虚寒证候。 临床表现 腹满而吐,食不下,大便 泻泄,口不渴,时腹自痛,四肢欠温, 脉沉缓或弱。 辨证依据 以腹满时痛,腹泻等虚寒 表现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1) 太阳中风证 概念 指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 阳经脉,使卫强营弱,发热、恶风、 汗出、脉浮缓等为主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发热,恶风,汗出,脉浮 缓,或见鼻鸣,干呕。 辨证依据 以恶风,汗出,脉浮缓为 辨证的主要依据。
(2)太阳伤寒证 概念 以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 导致卫阳被遏毛窍闭伏,以恶寒、发热、无 汗、头身疼痛、脉浮紧等为主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体疼 痛,无汗,脉浮紧,或见气喘。 辨证依据 以恶寒,无汗,头身 痛,脉浮紧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辨证依据
以发热不恶寒,舌红,苔
黄脉数有力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三)营分证
概念 温热病邪内陷,营阴受损,心神 被扰,以身热夜甚、心烦不寐、斑疹隐 隐、舌绛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身热夜甚,口不甚渴或不渴, 心烦,甚或神昏谵语,斑疹隐隐,舌质 红绛无苔,脉细数。 辨证依据 以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舌 绛,脉细数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二. 六经病证的传变
Transmission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six-meridians
传经 病邪自外侵入,逐渐向里发展,由 某一经病证转变为另一经病证。 循经传 按伤寒六经的顺序相传,顺序为 太阳病证一阳明病证一少阳病证一太阴病 证一少阴病证一厥阴病证 越经传 表里传 隔一经或两经以上相传。 相互表里的两经相传,如太阳病 传少阴病。
2.少阴热化证
概念 指少阴阴虚阳亢,邪从阳化热, 以心烦不眠、舌尖红、脉细数等为主要 表 现的虚热证候。 临床表现 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舌 尖红,脉细数。 辨证依据 以心烦不得眠,及具有阴虚 火旺证候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六) 厥阴病证
概念 伤寒病发展传变的较后阶段,所 现阴阳对峙、寒热交错、厥热胜复的证 候。 临床表现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 饥不欲食,食则吐蛔。
(三) 下焦病证
概念 温热之邪侵袭犯及下焦,劫夺肝肾 之阴,以身热颧红、手足蠕动、舌绛苔少 等为主要表现出的证候。 临床表现 身热颧红,手足心热,口燥咽 干,神倦,耳聋。或见手足蠕动、心中谵 谵大动,舌 绛苔少,脉细数或虚大。 辨证依据 以身热颧红、手足蠕动、舌绛 苔少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二. 三焦病证的传变
第十章
其他辨证方法概要
Other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methods
【目的要求】Purposes and requirements 1.熟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经络辨证的基本知识。 2.了解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病证的传变 关系。 【教学时间】Teaching duration 25学时
一. 辨六经病证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six-meridians
(一)太阳病证 概念 风寒侵袭人体,伤及体表,正邪 抗争于肤表浅层所表现的证候,是外感 风寒的初起阶段。
1. 太阳经证
概念 风寒之邪侵犯人体肌表,正邪 抗争,营卫失和,以恶寒,脉浮、头 痛,所表现的证候,为伤寒病的初起 阶段。 辨证依据 以恶风寒,头项强痛,脉 浮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二)
中焦病证
概念 温热之邪侵袭中焦脾胃,邪 从燥化和邪从湿化,以发热口渴、 腹满便秘,或身热不扬、呕恶脘痞, 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身热面赤,呼吸气粗,腹满,便 秘,神昏谵语,渴欲饮冷,口干唇裂,小便 短赤,苔黄燥或焦黑起刺,脉沉实有力。或 身热不扬,头身重痛,胸脘痞闷,泛恶欲呕, 大便不爽或溏泄,舌苔黄腻,脉濡数。 辨证依据 以发热口渴、腹满便秘,或身热 不扬、呕恶脘痞,便溏为主要的辨证依据。
(四) 血分证
概念 指温热病邪深入阴血,导致 耗血、动血、动风、耗阴,以发热、 神昏谵语、抽搐或手足蠕动、斑疹、
吐衄、舌质深绛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身热夜甚,躁扰不宁,甚或神昏谵语,斑疹 显露、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 舌质深绛,脉细数; 或见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目睛上视, 牙关紧闭,脉弦数; 或见手足蠕动等; 或见持续低热,暮热早凉,五心烦热,神疲 欲寐,耳聋,形瘦,脉虚细。
【重点与疑难点】Important points and questions
一. 重点
Important points
1.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 证的概念,基本方法,运用范围和意义。 2.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 证的病变范围、病机特点,常见证的含义、临 床表现及病机。
主要病机 “胃家实”,胃家包括胃与大 肠;实指邪气亢盛。阳明为多气多血之 经,阳气旺盛,邪入阳明易化燥化热而 形成本证。
1. 阳明经证
概念 指邪热亢盛,充斥阳明之经,弥漫全 身,而肠中无燥屎内结,以高热、汗出、口 渴、脉洪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身大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大 出,大渴引饮,心烦躁扰,面赤,气粗,苔 黄燥,脉洪大。 辨证依据 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为 辨证的主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