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化学第七章生物氧化

生物化学第七章生物氧化


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测定
① 用P/O比来测定:如果产生3个ATP那么 就可以测到P/O比为3,当有抑制剂抑制 的时候P/O比就会下降。 ② 根据氧化还原电位差来判断:看课本 P154。
ATP合成部位
• 电子传递链将电子传递到分子氧,共3个释 放自由能的部位:NADH→CoQ、 CoQ →Cytc、Cyt →O2; • 这3个部位刚好是产生ATP的部位,ATP的 生成与电子传递链完全不同,由ATP合酶 催化,也叫做复合体Ⅴ。而电子传递链所 释放的能量必须能够通过一种形式保存起 来,这就是能量偶联或者能量转化,即氧 化磷酸化的偶联。
反应 分子量 亚基 铁硫蛋白 电压 ATP合成
电子传递链的抑制剂

① ② ③
能够阻断呼吸链中某一特定部位电子传递 的物质叫做电子传递链抑制剂,常见的电 子传递链抑制剂有: 鱼藤酮:专一性阻断NADH→CoQ的传递, 还有安密妥等也可以; 抗霉素A:专一性阻断Cyt b →Cyt c1; 氰化物、叠氮化物等:阻断Cytaa3 →氧。 具体的抑制图可以看书p153。如图
NADH-Q还原酶
也叫做NADH-Q脱氢酶,称为复合体Ⅰ,是相对 分子质量88000的大蛋白质分子,电子传递链中3 个质子泵中的第一个; 作用:先与NADH结合,将2个高势能电子转移到 FMN辅基上,使NADH氧化,反应过程如下: NADH+H++FMN→NAD++FMNH2; FMNH2继续将电子转移到Fe-S蛋白中,使Fe的 价态发生改变:FMNH2 → → Fe-S(Fe 3+ → Fe 2+)
电子传递链的组成
电子传递链是一系列电子传递体按对电子的亲 和力逐渐上升的顺序组成的电子传递系统。 ① NAD+和NADP+:是许多酶的辅酶,其中NAD+ 比较常见; ② 黄素蛋白(FAD或者FMN):多为酶的辅基; ③ 铁硫蛋白(Fe-S):利用铁的化合价的改变传 递电子; ④ 泛醌(辅酶Q):是电子传递链中唯一的非蛋白 质组分; ⑤ 细胞色素(Cyt):通过其中铁化合价的改变进 行电子传递,包括很多种,a、a3、b、c、c1。
概念和类型
类别: ① 底物水平磷酸化:在底物氧化过程中,形 成某些高能中间产物或者某种高能状态, 再通过酶作用促使其将能量转给ADP生成 ATP的过程; ② 电子传递链的氧化磷酸化:电子经过电子 传递链传递给分子氧,将所释放的能量转 移给ADP生成ATP。
氧化磷酸化的作用机制
磷氧比(P/O):就是指一对电子通过呼吸 链传递到达分子氧是所产生的ATP的个数 ATP合成部位 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测定 氧化磷酸化偶联机制
新陈代谢
• 概念:生物能从自己周围的环境摄取适当 的物质,把它同化,而体内的其他比较老 的部分则被分解、排泄掉,这个过程即是 新陈代谢。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两个 过程。 • 各种生物都有各自特异的新陈代谢类型, 此特异类型决定于遗传,环境条件也有一 定的影响。
新陈代谢的研究方法
一. 活体内和活体外实验:活体内实验代表生物体 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在神经、体液等调节机制 下的整体代谢情况,比较接近生物体的实际情 况;活体外实验是用生物体分离出来的组织切 片等物质研究代谢过程。 二. 同位素示踪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但是容 易造成污染。 三. 代谢途径阻断法:利用抗代谢物或酶的抑制剂 来阻抑中间代谢的某一环节,观察这些反应被 阻断后的结果,推测代谢情况。
电子传递链的图示1
- 0.18
FADH2
NADH
E0' - 0.32
FMN
- 0.06
CoQ
+ 0.1
b
+ 0.03
c1
+ 0.22
c
+ 0.25
aa3
+ 0.29
O2
+ 0.816
电子迁移方向 E0' 低

电子传递链的图示2
第三节
氧化磷酸化
一.概念和类型 二.氧化磷酸化的作用机制 三.化学渗透假说 四.腺苷酸转化 五.线粒体穿梭系统 六.能荷 七.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剂和抑制剂
复合体表格
名称 复合物Ⅰ NADHCoQ还原 酶 NAD+→C oQ 850 000 26 + +0.42 + 复合物Ⅱ 复合物Ⅲ 琥珀酸CoQ-细胞色 CoQ还原酶 素c还原酶 琥珀酸 →CoQ 127000 5 + +0.02 - CoQ→细胞 色素c 280 000 10 + +0.15 + 复合物Ⅳ 细胞色素氧 化酶 细胞色素 c→O 2200000 13 - +0.57 +
第七章 生物氧化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生物氧化概述 电子传递链 氧化磷酸化 其它的末端氧化酶 小 结
第一节
生物氧化概述
一.新陈代谢 二.生物氧化的概念和特点 三.自由能和氧化还原电位 四.高能磷酸化合物 五.生物氧化的生物学意义
新陈代谢简述
• 新陈代谢的概念 • 新陈代谢的研究方法
氧化型CoQ+2e+2H+ → →还原型CoQ
(QH2)
细胞色素还原酶
细胞色素还原酶由细胞色素c1、细胞色素b、FeS组成,名称多种多样,复合体Ⅲ,也叫做辅酶 Q-细胞色素C还原酶等; 细胞色素是一类含有血红素辅基的电子传递蛋白 质的总称,细胞色素几乎存在于所有的生物体内, 只有少数专性厌氧微生物没有; 细胞色素还原酶在线粒体内膜排列不对称,细胞 色素c1和Fe-S在内膜,细胞色素b贯穿整个线粒 体内膜。 作用:细胞色素还原酶的血红素辅基中的铁原子, 在电子传递链中发生价态改变,从QH2将电子转 移到细胞色素C。
自由能和氧化还原电位
1. 自由能:自己看书P142-144; 2. 氧化还原电位:氧化还原电位是指一个氧 化还原对失去电子或者得到电子的倾向; 一般规定标准氢电极电位为零,而生物体 内则取酸碱度中性条件下的标准条件为界 定下的标准氧化还原电位为EO’; 3. 电子总是从低氧化还原电位向高氧化还原 电位流动。
高能磷酸化合物
1. 概念 2. 种类 3. ATP在能量转 化中的作用


生物体内有一些磷酸化合物随着磷酸基团 的水解和转移,可以释放出大量的自由能, 这类物质就叫做高能磷酸化合物。 凡是随着高能磷酸化合物水解或基团转移 时释放释放出大量自由能的键,叫做高能 键,用“~”表示。


磷氧键型:氨甲酰磷酸、磷酸希醇式丙酮 酸、三磷酸腺苷等; 磷氮键型:磷酸肌酸; 硫碳键型:乙酰辅酶A、S-腺苷甲硫氨酸等。
生物氧化的方式
① 加氧:在物质分子中 直接加入氧; ② 脱氢:加水脱氢、直 接脱氢; ③ 脱电子:通过电子传 递链脱电子。
生物氧化的关键所在
① 代谢物分子中的碳如何 转化成为CO2,通过2种 方式(直接脱羧和氧化 脱羧); ② 代谢物分子中的氢如何 与分子氧结合生成水, 是与呼吸作用中氧气结 合,通过电子传递链达 到形成水的过程。
电子传递过程
• 电子的传递发生在相邻的传递体之间,它的传递 方向取决于每个电子具有的电化学势能的大小, 同时还伴随着H+的结合与释放,通过这种步骤使 H+能够定向转移,通过H+的定向转移维持质子的 跨膜电势,从而推动ATP的合成。 • 具体的电子传递的顺序参照P152-153。
NADH FMN FAD
பைடு நூலகம்
线 粒 体
• 线粒体的特点: ① 双层生物膜结构,外膜光滑,内膜有很多 突起的嵴; ② 含有DNA,可编码20%左右的蛋白质,其 余的80%蛋白质为核DNA编码。
电子传递链
1. 2. 3. 4. 5. 6. 电子传递链的概念 电子传递链的组成 电子传递过程 电子传递链 电子传递链的抑制剂 电子传递链的图示
细胞色素C的作用分为2个阶段: ① A阶段:第一个QH2 将携带的一个高势能电子转移到Cyt还 原酶中的Fe-S中,再经过Cytc1传递到Cytc,这时候QH2 - (1号),而Q· - 中的电子很快转 变成半醌形式的阴离子Q· - 变成Q,而Cytb结合电子后与 移到Cytb上,这个时候Q· - (2号)。 膜另一侧的游离Q结合生成Q· ② B阶段:第二个QH2 将携带的一个高势能电子转移到Cyt还 原酶中的Fe-S中,过程与A阶段相同,但是区别在于Cytb 接受电子后没有将电子传递给游离的Q,而是A阶段生成的 - (2号),让它变成QH 。 Q· 2 ③ 整个阶段消耗了2个QH2 ,生成一个QH2和一个氧化型的 CoQ。
Fe-S
CoQ
Cytb
Fe-S Cytc1
Cytc
Cytaa3 O2
电子传递链
1. 请大家看书P151-152内容; 2. 从电子传递链的几个复合体来理解电子传 递链
电子传递链中的复合体
A. B. C. D. E. F. G. NADH-Q还原酶 辅酶Q 琥珀酸-Q还原酶 细胞色素还原酶 细胞色素C 细胞色素氧化酶 复合体表格
细胞色素C
相对分子量13000,是唯一溶于水的细胞色 素,存在于线粒体内膜和外膜之间。细胞 色素c的示意图 作用:与细胞色素还原酶中Cytc1和细胞色 素氧化酶(复合体Ⅳ)接触,起到在二者 之间传递电子,是第二个质子泵。 如何起作用?
细胞色素c
细胞色素c与蛋白质结合示意图
细胞色素C的作用
辅酶Q
在线粒体中,辅酶Q是一种均一的流动库, 可以结合到膜上,也可以以游离状态存在, 可以接受NADH-Q还原酶脱离下来的电子和 氢,也可以接受其他黄素酶类脱下的氢; 辅酶Q和FMN都是NADH-Q脱氢酶的辅酶; 作用:氧化性CoQ(醌型)→半醌中间体→ 还原型CoQ(QH2),是一个接受电子和氢 的过程。
生物氧化的生物学意义
所有生物必须通过生物氧化释放能量; 生物氧化产生大量中间产物用于生物体内 的其他的代谢途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