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南发展银行的关闭案例分析1.1案例内容1998年6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表公告,关闭刚刚诞生2年10个月的海南发展银行。
这是新中国金融史上第一次由于支付危机而关闭一家有省政府背景的商业银行。
海南发展银行成立于1995年8月,是海南省唯一一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总行设在海南省海口市,并在其他省市设有少量分支机构。
它是在先后合并原海南省5家信托投资公司和28家信用社的基础上建立和壮大的。
成立时的总股本16.77亿元,海南省政府以出资3.2亿元成为其最大股东。
关闭前有员工2800余人,资产规模达160多亿元。
1997年底按照省政府意图海南发展银行兼并28家有问题的信用社之后,公众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出现挤兑行为。
随后几个月的挤兑行为耗尽了海南发展银行的准备金,而其贷款又无法收回。
为保护海南发展银行,国家曾紧急调了34亿元资金救助,但只是杯水车薪。
为控制局面,防止风险漫延,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当机立断,宣布1998年6月21日关闭海南发展银行。
同时宣布从关闭之日起至正式解散之日前,由中国工商银行托管海南发展银行的全部资产负债,其中包括接收并行使原海南发展银行的行政领导权、业务管理权及财务收支审批权;承接原海南发展银行的全部资产负债,停止海南发展银行新的经营活动;配合有关部门施实清理清偿计划。
对于海南发展银行的存款,则采取自然人和法人分别对待的办法,自然人存款即居民储蓄一律由工行兑付,而法人债权进行登记,将海南发展银行全部资产负债清算完毕以后,按折扣率进行兑付。
6月30日,在原海南发展银行各网点开始了原海南发展银行存款的兑付业务,由于公众对中国工商银行的信用,兑付业务开始后并没有造成大量挤兑,大部分储户只是把存款转存工商银行,现金提取量不多,没有造成过大的社会震动。
1.2案例发生原因分析海南发展银行从开业之日起就步履维艰,不良资产比例大,资本金不足,支付困难,信誉差。
为保护海南发展银行,国家曾紧急调了34亿元资金救助,但只是杯水车薪。
为控制局面,防止风险漫延,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当机立断,宣布1998年6月21日关闭海南发展银行。
海南发展银行倒闭的主要原因有如下两点:1.不良资产比例过大可以说,海南发展银行建立本身就是一个吸纳海南非银行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怪胎。
1992年开始海南房地产火爆,1993年5月以后,国家加大金融宏观调控力度,房地产热逐步降温,海南的众多信托投资公司由于大量资金压在房地产上而出现了经营困难。
在这个背景下,海南省政府决定成立海南发展银行,将5家已存在严重问题的信托投资公司合并为海南发展银行。
据统计,合并时这5家机构的坏账损失总额已达26亿元。
有关部门认为,可以靠公司合并后的规模经济和制度化管理,使它们的经营好转,信誉度上升,从而摆脱困境。
1997年底,遵循同样的思路、有关部门又将海南省内28家有问题的信用社并入海南发展银行,从而进一步加大了其不良资产的比例。
2.违法违规经营海南发展银行建立起来以后,并没有按照规范的商业银行机制进行运作,而是大量进行违法违规的经营,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向股东发放大量无合法担保的贷款。
海南发展银行是在1994年12月8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筹建,并于1995年8月18正式开业的。
成立时的股本16.77亿元。
但仅在1995年5月到9月间,就已发放贷款10.60亿元,其中股东贷款9.20亿元,占贷款总额的86.71%.绝大部分股东贷款都属于无合法担保的贷款,许多代款的用途根本不明确,实际上是用于归还用来入股的临时拆借资金,许多股东的贷款发生在其资本到账后的一个月,入股单位实际上是刚拿来,又拿走。
股东贷款实际上成为股东抽逃资本金的重要手段。
这种违法违规的经营行为显然无法使海南发展银行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1.3案例启示1.不良资产比例过大是银行业的主要风险我国的商业银行特别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例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尽管对4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例的匡算结果有不同,有的说20%左右,有的说30%左右,不论哪一个比例,反正都是高比例,大大超过了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17%的最高限界,也大大高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初的泰国(7.9%)、马来西亚(6.4%)、印尼(17%)、韩国(12%)、日本(12%)、台湾(11%)。
而形成高比例不良资产的原因虽有银行自身经营管理的问题,但更多是由于体制因素及由此引起的过多行政干预造成的。
国有商业银行在如此高的的不良资产比例下之所以还能正常运转,根本一点在于广大民众相信国有银行不会倒闭,因此不但不挤提,还照常存款。
海南发展银行一开始就染上了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病,长官意志使它一起步就背上了沉重的不良资产包袱,而由于它不是国有商业银行,没有国家信用保证,因此,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发生挤兑,引发支付危机而难以为继。
目前我国的主要商业银行事裹着国家信用大旗掩盖着高额不良资产的病灶,如果不能尽快把不良资产比重降下来,随着不断的全球化和我国的商业银行企业改革的深入,就极容易引发类似海南发展银行这样的风波。
2.合规合法经营是商业稳健运行的基本要求海南发展银行之所以短命,原因是它一业就是违规经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四章第35条、第36条、第40条规定,“商业银行贷款,应当对借款人的借款用途、偿还能力、还款方式等情况进行严格审查”,“商业银行贷款,借款人应当提供担保”,“商业银行不得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向关系人发放担保贷款的条件不得优于其他借款人同类贷款的条件”。
而海南发展银行完全违背这些规定,贷款不问用途,贷款不搞抵押,通过贷款的方式抽逃资本金,前门拿进、后门拿出,拿来多少、带走多少。
如此违法乱纪经营,岂有不垮之理。
3.中央银行的救助是防止商业银行发生信用危机,化解银行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在1998年上半年海南发展银行出现储户挤兑时,中央银行紧急调动34亿资金予以支持,当发现如此救助不足以制止信用危机发生时,中央银行采取断然措施,立即关闭海南发展银行,由中国工商银行对其实行接管,从而避免了事态的扩大,保护了私人储户的利益。
同时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对法人债权进行登记,在海南发展银行全部资产负债清偿完毕以后按折扣率进行总付,以体现投资者自我承担风险的原则。
这一案例充分显示了中央银行充当最后贷款人和化解银行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火线的地位。
2. 雷曼兄弟破产案例分析2.1案例内容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按照美国公司破产法案的相关规定提交了破产申请,成为了美国有史以来倒闭的最大金融公司。
拥有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公司是华尔街第四大投资银行。
2007年,雷曼在世界500强排名第132位,2007年年报显示净利润高达42亿美元,总资产近7 000亿美元。
从2008年9月9日,雷曼公司股票一周内股价暴跌77%,公司市值从112亿美元大幅缩水至25亿美元。
第一个季度中,雷曼卖掉了1/5的杠杆贷款,同时又用公司的资产作抵押,大量借贷现金为客户交易其他固定收益产品。
第二个季度变卖了1 470亿美元的资产,并连续多次进行大规模裁员来压缩开支。
然而雷曼的自救并没有把自己带出困境。
华尔街的“信心危机”,金融投机者操纵市场,一些有收购意向的公司则因为政府拒绝担保没有出手。
雷曼最终还是没能逃离破产的厄运。
2.2案例发生原因分析1.受次贷危机的影响次贷问题及所引发的支付危机,最根本原因是美国房价下跌引起的次级贷款对象的偿付能力下降。
因此,其背后深层次的问题在于美国房市的调整。
美联储在IT 泡沫破灭之后大幅度降息,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
全球经济的强劲增长和追逐高回报,促使了金融创新,出现很多金融工具,增加了全球投资者对风险的偏好程度。
2000年以后,实际利率降低,全球流动性过剩,借贷很容易获得。
这些都促使了美国和全球出现的房市的繁荣。
而房地产市场的上涨,导致美国消费者财富增加,增加了消费力,使得美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又进一步促进了美国房价的上涨。
2000至2006年美国房价指数上涨了130%,是历次上升周期中涨幅最大的。
房价大涨和低利率环境下,借贷双方风险意识日趋薄弱,次级贷款在美国快速增长。
同时,浮动利率房贷占比和各种优惠贷款比例不断提高,各种高风险放贷工具增速迅猛。
但从2004年中开始,美国连续加息17次,2006年起房地产价格止升回落,一年内全国平均房价下跌3.5%,为自1930 年代大萧条以来首次,尤其是部分地区的房价下降超过了20%。
全球失衡到达了无法维系的程度是本轮房价下跌及经济步入下行周期的深层次原因。
全球经常账户余额的绝对值占GDP的百分比自2001年持续增长,而美国居民储蓄率却持续下降。
当美国居民债台高筑难以支撑房市泡沫的时候,房市调整就在所难免。
这亦导致次级和优级浮动利率按揭贷款的拖欠率明显上升,无力还贷的房贷人越来越多。
一旦这些按揭贷款被清收,最终造成信贷损失。
和过去所有房地产市场波动的主要不同是,此次次贷危机,造成整个证券市场,尤其是衍生产品的重新定价。
而衍生产品估值往往是由一些非常复杂的数学或者是数据性公式和模型做出来的,对风险偏好十分敏感,需要不断的调整,这样就给整个次级债市场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
投资者难以对产品价值及风险直接评估,从而十分依赖评级机构对其进行风险评估。
然而评级机构面对越来越复杂的金融产品并未采取足够的审慎态度。
而定价的不确定性造成风险溢价的急剧上升,并蔓延到货币和商业票据市场,使整个商业票据市场流动性迅速减少。
由于金融市场中充斥着资产抵押证券,美联储的大幅注资依然难以彻底消除流动性抽紧的状况。
到商业票据购买方不能继续提供资金的时候,流动性危机就形成了。
更糟糕的是由于这些次级债经常会被通过债务抵押债券方式用于产生新的债券,尤其是与优先级债券相混合产生CDO。
当以次级房贷为基础的次级债证券的市场价值急剧下降,市场对整个以抵押物为支持的证券市场价值出现怀疑,优先级债券的市场价值也会大幅下跌。
次级债证券市场的全球化导致整个次级债危机变成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这一轮由次级贷款问题演变成的信贷危机中,众多金融机构因资本金被侵蚀和面临清盘的窘境,这其中包括金融市场中雄极一时的巨无霸们。
贝尔斯登、“两房”、雷曼兄弟、美林、AIG皆面临财务危机或被政府接管、或被收购或破产收场,而他们曾是美国前五大投行中的三家,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和大型政府资助机构。
在支付危机爆发后,除了美林的股价还占52周最高股价的1/5,其余各家机构股价均较52周最高值下降98%或以上。
六家金融机构的总资产超过4.8万亿美元。
贝尔斯登、雷曼兄弟和美林的在次贷危机中分别减值32亿、138 亿及522亿美元,总计近700亿美元,而全球金融市场减记更高达5,573亿美元。
因减值造成资本金不足,所以全球各主要银行和券商寻求新的投资者来注入新的资本,试图度过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