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乙醇

乙醇

必修二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三节《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有机物》
乙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从学生身边的事件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用理论分析→实验验证的教学方法和多媒体动画演示效果,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生动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我采用了学案导学、情境设学和探究启学的方式,帮助学生去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实验探究,比较归纳,体验发现式学习的快乐与魅力。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乙醇”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三节《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有机物》第1课时的教学内容。

在初中化学中,只简单介绍了乙醇的用途,没用从组成和结构角度认识其性质、存在和用途。

乙醇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又是典型的烃的衍生物,从烃的衍生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出发,可以让学生知道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学习模式。

本节内容安排在烃以后,是从烃过渡到烃的衍生物的重要环节,强调从烃到烃的衍生物的结构变化,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对于学好本章书其它烃的衍生物的知识有着重要的承上启下及指导性的作用。

另外乙醇在实际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学好本节知识,也具有比较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学情情况分析:高一学生,好奇心强,表现欲强。

已有认知基础: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以及对初中化学的学习,只了解了一些关于乙醇的用途,没有从分子结构的角度进行系统地学习。

2.学生已经学完烃的基本知识,对有机物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对于进一步学习乙醇的组成和性质,有着较强的求知欲。

现有认知障碍:1.学生对于烃的衍生物认识较为肤浅,对于官能团决定物质的特殊性质还不了解。

2.学生还没有建立起“结构—性质—用途”这样一个有机物的学习模型。

三、教学目标设计: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思想,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立了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乙醇的物理性质,能解释与乙醇有关的生活现象。

②知道乙醇的分子式和分子结构,能辨认乙醇的官能团。

③掌握乙醇与钠反应,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强调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让学生建立“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学习模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实验探索学习,获得乙醇的结构、性质之间的关系
②从观察实验现象入手,分析产生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本质联系,从而了解学习和研究化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思维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养成团队合作的品质。

感受乙醇与生活、社会的密切关系,养成关注化学有关社会热点问题的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乙醇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通过探究获取新知识,并真正的理解掌握。

五、教学环节与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环节设计:
设疑激趣 实验引探 多媒体演示 启思诱导 小组讨论 归纳小结
体现
(二)乙醇 教学过程分析
、向烧杯中到入mL乙醇,取下注射器的活塞,使针头朝下,将针管
°,把一小块新切的、用滤纸擦干表面煤油的金属钠加入到针管中。

把活塞重新装好,往下推活塞,把针管内的空气排净。

用针管从烧杯中吸入乙醇,钠与乙醇接触,反应开始,产生的氢气把乙
或图5。

【提出两个重要的概念】:
为便于学生理解,用动画模拟乙醇和钠反应的微观断键过程,引出官能团和烃的衍生物等概念。

同时开始
乙醛的毒性是乙醇的十倍以上,所以常喝酒会伤肝
板书设计:
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一.乙醇
1.乙醇的物理性质
2.乙醇的结构
(1)分子式(2)结构式(3)结构简式3.乙醇的化学性质
(1)乙醇与钠的反应
(2)乙醇的氧化还原反应
燃烧:
催化氧化:
4.乙醇的重要用途:
我的板书设计是提纲式的。

这样的板书,简单明晰,有利于学生对照教学目标,回顾知识要点,检查收获情况。

六、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特色及亮点:
1.本课实验设计进行了改进
①实验设计1乙醇和钠的反应:用注射器代替试管作为反应的发生装置,用针管从烧杯中吸入乙醇,钠与乙醇接触,反应开始,产生的氢气把乙醇从针头排入烧杯中,不用检查装置气密性,点燃气体,并把一干燥的试管照在火焰上方观察现象。

所用的装置材料来源于生活,装置简单,操作方便,所消耗的药品少,完全达到了微型实验的要求,适合在课堂上学生动手操作。

②实验设计2 乙醇的催化氧化:在三角架上放一铜片,用酒精灯加热铜片,当红色铜片变为黑色时继续加热,加热至铜片变为红热状态,立即撤掉酒精灯。

此时用胶头滴管在红热的铜丝上滴加2-3滴无水乙醇。

改进后实验有很多优点。

2.本课不仅传授知识,更关注化学学科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践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挖掘实验探究在化学教学中的价值:整堂课,以实验为载体,将实验探究与思考交流交替进行,使学生在自主实验、积极思考和相互讨论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人文精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