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及项目论证报告12008 3为了及时准确的把握船舶行业的发展状况,了解各企业对船舶工程技术专业高职毕业生的市场需求情况,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建立了定期的市场调查计划,每年对全国各地的造修船企事业单位进行一次大型的市场调查,了解和把握今后几年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并对毕业生进行质量跟踪调查,为今后就业、招生、教学改革等工作提供依据。
据预测,由于世界经济和海运量稳定增长,以及大量老龄船舶需要更新,国际造船市场受新增需求与更新需求的双重推动,在未来几年内新造船成交将保持较高水平。
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贸易量的大幅增加,中远、中海、中外运等国内主要船东对新船的需求也十分旺盛。
此外,海军建设需要提供大量舰船装备,海洋渔业、海洋运输业、海洋油气业等传统海洋产业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勘探平台、采油平台及浮式生产储油(FPSO)船等海洋工程船舶的市场需求十分强劲。
因此,进入二十一世纪年后,我国船舶工业又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
随着世界造船中心的转移,亚洲造船份额逐年增加。
而在亚洲,我国相对日本和韩国在劳动力成本方面的优势明显,在技术、管理和资金等方面的差距不断缩小。
我国紧紧抓住了这一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迅速扩大了造船能力,在短短十年间建设了大量修造船基础设施,使我国在2000年就具有了建造30万吨超大型船舶的能力,并于2000年与伊朗签订建造5艘30万吨超大型油轮的合同。
除了历史悠久的十大造船集团外,又有上海外高桥、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所属的船务工程公司等二十几家大型造船基地相继建成投产或正在建设,新增加大型船台和造船坞二十几座,引进钢材予处理流水线几十几条,2006年造船总吨位突破1500万吨,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三造船大国。
2007 底,渤海船舶重工40万吨造船坞投入使用,将建造世界上最大的三十九万吨矿沙运输船。
同时,我国非常重视造船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船舶配套产品的开发,船舶CAD/CAM等先进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早在90年代初就开展了高附值船舶产品的研制和开发,2002年沪东中华造船集团终于承造了我国第一艘大吨位天然气运输船,目前第一艘船已投入使用。
目前,我国造船业初步形成了三大中心区的格局,分别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大连为中心的环渤海地区和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
三大现代化大型造船基地的形成,奠定了我国冲刺世界造船大国和强国的硬件基础。
以辽宁省为例:辽宁省是中国东北经济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其造船业的发展在我国造船业区域布局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应该充分利用辽宁区位优势,形成以大连为中心的世界一流的现代化造船基地,这是确保我国成为世界一流造船大国的重要战略部署。
辽宁省工业基础好、配套力量强、技术力量雄厚,具有发展船舶工业的天然优势。
同时,辽宁大陆海岸线全长2178公里,占中国大陆海岸线总长的12%,港口物流业也十分发达,大连的粮码头、石油码头以及客运量均位于全国前列。
相关产业的发达为辽宁造船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辽宁造船业本身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是辽宁省最具比较优势的装备制造业之一。
辽宁造船业作为中国第一个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行业,历经改革开放后20余年的发展,已步入世界先进行列,其产品进入包括希腊、挪威、美国、英国等航运大国和日本、韩国、丹麦、意大利等主要造船国在内的五大洲近4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船舶量500多万吨。
推进辽宁船舶工业发展,促进船舶工业与区域经济的更紧密结合,是辽宁船舶工业腾飞的必由之路。
辽宁将进一步提高船舶工业的含金量,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产业格局。
年造船能力,2010年形成600万载重吨,2020年形成1000万载重吨。
大连船舶重工已跻身世界前5位,改变了一直由韩国把持着的手持订单总量前7位的固定座次,是中国船企第一家、第一次挺进5强。
大连船舶重工正在继续深化改革,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竟争力,向建设中国最强最大、世界一流的现代化船舶总装厂,打造中国造船工业的新型“航空母舰”,从而始终站在中国造船工业最前列这一宏伟目标迈进。
作为辽宁省另一大造船总装厂的渤海船舶重工(与我院毗邻),是我国集造船、修船、钢结构加工、冶金设备和大型水电设备制造为一体的大型现代企业和国家级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研制基地,在科技开发的支撑下,经营、生产工作连创佳绩,发展势头强劲。
目前,持有多艘4.6万吨非成品油船、4.9万吨成品油船、17.4万吨好望角型散货船、苏伊士最大型原油船、29.7万吨和32万吨VLCC船、39万吨矿沙运输船,以及小型LPG船和双体船舶等建造合同,生产任务已排到2015年。
被誉为中国修船业“航空母舰”的中远船务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为寻求更大发展空间,去年将总部从南方迁入大连,并大手笔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30万吨浮船坞。
目前,以大连中远船坞为旗舰的400多家修船企业在修船总量、工业产值、单船吨位修理等指标中均名列国内外前茅。
在不远的将来,大连一定会以高效的修船能力,优质的修船服务和修船品牌,跻身于世界一流的修船基地。
目前,辽宁船舶工业已经形成军品与民品、造船与修船、船舶与配套、船舶与海洋工程、船舶与非船、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向着腾飞之路不断前进。
总之,船舶工业是保障国家安全和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基础,加快发展船舶工业对加强海军武器装备建设、振兴装备制造业、扩大机电产品出口、解决劳动力就业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辽宁发展船舶工业的地理区位优势、工业基础优势、骨干和配套企业优势,决定了辽宁有必要、也有可能成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现代化船舶制造基地。
加快发展辽宁船舶工业,将辽宁船舶工业做强做大,打造一流的船舶制造、修理基地,不仅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举措,更是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中央领导为我国建设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做出许多重要批示;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一系列关于发展船舶工业的英明决策;全国人大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发展纲要,首次明确提出在“十一五”期间,要“壮大船舶工业实力”;国务院通过的《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为我们明确了今后发展的目标、方向。
中国造船总量连续多年徘徊在世界第三位,主要原因就是缺乏高素质劳动力。
船舶工业与其它行业有很大区别,就是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非常高,船舶工业是劳动力、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其中劳动力素质的高低是决定一个国家造船产业竞争力强弱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国提出将成为世界造船第一大国,其根本保证措施之一就是高技能人才培养。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具有低劳动成本的明显优势,但是劳动力素质不高,严重缺乏造船高技能人才。
因此,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在21世纪仍然是具有发展前途的专业,具有很大的社会需求。
预计10年内,我国的造船产量将翻番,不久的将来将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造船大国,这一形势将直接影响到本专业社会需求情况和发展前景。
中国将成为世界造船业的主要基地已经为时不远,如果正常发展,这一时间将在2015年前后。
国内外专家都对此观点表示认可。
这个跨越意味着在今后的10余年间,中国造船业将从位居多年之久的同业老三,跃居第一。
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不仅数量领先,还要数量与质量领先,“世界第一造船大国”不仅要达到数量第一,还要实现质量第一。
世界第一,应该是质与量的整体第一。
而且只有注重质量,才能获得良好效益。
而一旦建造质量达到一定程度,我国必然会在发展高技术船舶方面打开新的局面,批量承接订单,获取规模效益。
无疑,这些都需要有大批熟练掌握现代船舶建造技能的船舶工程技术专业高职人才作保证。
总之,目前我国造船业面临国内国际大好的发展机遇,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今后可以预见的十几年里,船舶工业对造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人才市场非常看好。
从具体情况看,我国近百家大中造船企业,最近几年每年都有很大的船舶工程技术高技能人才需求,例如渤海船舶重工、山海关船厂、大连造船厂、大连新船重工、天津新港船厂、新河船厂、青岛北海船厂等。
根据调查结果,船舶工业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存在突出的结构性供求失衡问题。
(1)技工队伍总体数量不足。
熟练技工的数量严重短缺,大批老年熟练技工陆续到了退休年龄,由于人口老化、出生率下降,新员工数量又在减少,大部分工作靠临时工来完成,仅以某大型船舶总装厂为例,临时工、外包工、外协队伍技工数量是在册职工总数的一倍多。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这么一大批外来技工群体作支撑,要想完成船舶产品总量、总产值和销售收入是绝对不可能的。
但是,过多使用临时工、外包工,特别是在技术岗位上使用,由于他们素质相对要差得多,会造成船舶修造质量差、周期长,甚至严重质量事故,使竞争力大大下降。
(2)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
据对辽宁船舶工业部分企业人教部门人员调查显示,认为高级技能人才短缺的占70%,调查显示:初、中、高级工人员比分别为50:40:10,而发达国家则为15:50:35,可见,船舶工业现代化建设急需的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
(3)技术工人年龄偏大。
调查显示:技术工人队伍平均年龄,高级技师46,技师43,高级工40,中级工35,初级工30。
高技能人才呈现青黄不接。
究其原因,企业的人才战略缺乏长远眼光;几年来的持续减员分流出现隐性断层,年龄断层、技能水平断层的现象已开始凸现;技能人才得不到合理补充和有序接替,一线技术骨干和高技能人才缺乏,补充来源数量小、素质低。
新世纪,我国船舶工业已全面步入黄金季节。
《中国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环渤海湾、长江口、珠江口三大区域为我国未来船舶工业的三大造船基地。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目前环渤海湾区域船舶造修船业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大部分船舶行业企事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而全国船舶类院校较少。
未来三至十年对船舶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大幅度上升,呈现出非常火爆的市场需求形势。
通过对环渤海湾地区(含辽宁地区)主要造船企业集团未来十年对船舶工程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需求的调查,大连船舶重工集团需求为600余人;大连中远集团需求为300余人;渤船重工需求为600余人;山海关船厂需求为200余人;天津地区需求为400余人;青岛地区需求为500余人。
总计需求2600余人。
环渤海湾地区造修船基地未来人才需求的调查情况如下:环渤海湾地区造修船基地未来船舶工程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需求企业集团大连船大连中渤船山海关天津地区青岛地区舶重工远集团重工船厂船厂船厂年度及人数集团2007年 60 30 60 30 40 502008年 70 30 70 30 40 502009年 70 30 80 40 40 50三年合计 200 90 210 100 120 150十年需求 600 300 600 200 400 500我们对高职所有毕业生进行了认真调研,通过对毕业生现工作单位、从事岗位、工作变更情况、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创新能力和继续教育等方面进行调查,并请其对专业课程教学进行评价,对未来的教学改革和课程设置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与企业界人士就本专业的内涵、能力结构、生产一线人才素质和规格进行了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