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化学会考复习提纲

高中化学会考复习提纲

与CO 2: 232222O CO Na 2CO 2O Na 2+→+过氧化钠作供氧
剂,呼吸面具(歧化反应) 2、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对比)
(1)碳酸钠俗名:苏打,纯碱(水解显碱性,而不是属于碱类) 碳酸氢钠俗名:小苏打 (2)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 ①碳酸钠与盐酸:
O H CO NaCl 2HCl 2CO Na 2232+↑+→+(较慢)
碳酸氢钠与盐酸:
O H CO NaCl HCl NaHCO 223+↑+→+(较快)
②碳酸氢钠与氢氧化钠:
O H CO Na NaOH NaHCO 2323+−→−+∆
碳酸氢钠与酸与碱都能反应,即HCO 3- 与H +、OH - 都不能共存 ③除杂:碳酸钠(碳酸氢钠):加热,方程式:
O H CO CO Na NaHCO 222323+↑+−→−∆
碳酸氢钠(碳酸钠):Na 2CO 3+CO 2+H 2O===2NaHCO 3 ; ④鉴别:BaCl 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碳酸钠;未产生白色沉淀,为碳酸氢钠。

⑤碳酸钠与氢氧化钙:
NaCl 2CaCO CaCl CO Na 3232+↓→+
碳酸氢钠与氢氧化钙(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
O H 2CO Na CaCO OH Ca NaHCO 223232
3++↓→+(少量))((盐多生成盐)
O H NaOH CaCO OH Ca NaHCO 232
3++↓→+(足量))((碱多生成碱)
三、碱金属元素:(焰色反应: 钾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片);钠黄色)
相似性:最外层都是1个电子,显+1价,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NaOH )为可溶性强碱
递变性:随核电荷数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失去电子
能力增强
单质金属性增强、还原性增强、最高价含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增强 第三章
物质的量
1、各物理量的字母、单位、名称:
摩尔质量数值上等于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单位g .Mol -1 计算时与方程式中物质的系数无关。

2、四个基本公式: 3、三个推导公式:
方程式中各物质之间的系数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

4、溶液的配制:
(1)计算质量:m=C ×V ×M 称量:精确到小数点后面一位。

溶解:玻璃棒的作用:搅拌和引流 冷却:烧杯中冷却 转移:转移至容量瓶
定容:加水到离刻度线1~2cm 处,改用胶头滴管加水到刻度。

备注:A 、容量瓶能精确到小数点后面两位;
B 、若是配制氢氧化钠溶液,不能在纸上直接称量,应放在烧杯中称量。

C 、读数时要平视,否则仰低俯高,即仰视使浓度偏低,俯视时浓度偏高。

D 、若溶液已经配制好,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不用再加水,否则导致浓度偏低。

第四章 卤素
一、氯气 与氢气反应:苍白色火焰
HCl
2Cl H 22−−−−→−+点燃(光照)
与水:HClO
HCl O H Cl 22
+→+ (歧化反应)
2O HCl 2HClO 2+−−→−见光
氯水为浅黄绿色,含有具有漂白性、强氧化性、酸性。

(氯水的主要成分仍为氯气,另外还含有盐酸、次氯酸,具有漂白性,不稳定,见光会分解,需用棕色试剂瓶避光保存) 与氢氧化钙:
O
H 2CaCl ClO Ca Cl 2OH Ca 222222++→+)()((制漂白粉)(歧化反应) 实验室制氯气:
↑++−→−+∆2222Cl O H 2MnCl MnO HCl 4(浓盐
酸,实验室制氯气)
先除杂后干燥,杂质:HCl 气体,用饱和食盐水;水蒸气,用浓硫酸 收集用集气瓶向上的排空气法。

尾气处理:NaOH 溶液
O H NaCl NaClO Cl NaOH 222++→+(歧化反应)
Cl —的检验:硝酸银溶液,再滴加稀硝酸,产生白色沉淀。

二、卤族元素: 双原子分子,强氧化性物质。

F 2 Cl 2 Br 2 I 2 相互之间能发生置换反应:(说明氧化性逐渐减弱) F 2是氧化性最强的非金属单质,能与水反应置换出氧气; HF 是最稳定的氢化物,氟元素无正价 HClO 4是最强的含氧酸
(碘单质遇淀粉变蓝色,用于检验单质碘的存在) 碘单质能升华,属于物理变化
卤素单质易溶于有机溶剂(CCl 4、苯等)
卤化银见光易分解,AgBr 用于变色眼镜,感光胶片。

加碘食盐中含I —不是碘单质。

第五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 记熟1~18号元素的名称、符号、原子结构示意图,常见化合
价,化合物的书写形式。

尤其是出现频率较高的H 、C 、N 、O 、F 、Na 、Mg 、Al 、Si 、P 、S 、Cl 二、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电子总是由离原子核由近到远,能量由低到高依次排列。

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为8个;次外层电子层数最多18个;倒数第三层最多32个。

2、Z A X 质子数(Z )+中子数(N )===质量数(A )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三、 元素周期律
1、最高正价 = 最外层电子数;负价 = 最外层电子数—8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四、元素周期表
1、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七横行,七周期;前三短,后三长;最后一个不完全。

十八众行十六族,七A 族七B 族,其中VIII 族特殊占三行,还有零族排最后。

2、同主族元素(卤素、氧族、氮族、碳族)
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基本化合价相似,常见化合物写法相似。

递变规律:随核电荷数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得电子能力减弱
单质非金属性减弱、氧化性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减弱、最高价含氧酸酸性减弱
3、同周期元素(第三周期为例,零族除外)
递变规律: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减小,
失去电子能力减弱, 得到电子能力增强 金属性减弱、 非金属性增强 单质还原性减弱、 氧化性增强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减弱、 酸性增强
气态氢化物稳定性增强 4、最强的金属在周期表左下角(Cs ),最强的碱在周期表左下角(CsOH )
最强的非金属在周期表右上角(F 2),最稳定的氢化物(HF )。

最强的含氧酸(HClO 4)
5、原子半径大小的判断规律:
先看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
电子层数相同时,再看核电荷数,核电荷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小。

四、 化学键
1、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和共价键,指相邻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离子键:阴阳离子之间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含IA 、 IIA 活泼金属或NH 4+)
共价键: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相互作用。

包括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相同原子间形成非极性键;不同原子之间形成极性键。

2、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的物质:NaOH 、Na 2O 2、NH 4Cl
3、若化合物中只含共价键,称为共价化合物;
若只含离子键或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则称为离子化合物。

4、注意教材中所举的相关物质电子式的书写原则。

(CO 2、H 2O 、NH 3等)
离子化合物:阳离子就写其离子符号;阴离子要写出最外层电子数和方括号;相同微粒分开写,不能合并。

共价化合物:既要写出原子原有的电子数,又要保证共用后为8电子结构。

(H 为2电子)
5、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断旧键,生新键。

第六章 氧族元素 环境保护 一、2H 2O 2===2H 2O+O 2↑(MnO 2作催化剂) 2KClO 3===2KCl+3O 2↑(MnO 2作催化剂,需加热)
FeS S Fe −→−+∆
(与32FeCl 2Cl 3Fe 2−−→−+点燃相对
比,说明氧化性氯气大于硫) 二、二氧化硫的性质:
1、酸性氧化物:(能与NaOH 溶液反应)(导致酸雨的主要成分) 实验室尾气处理:O H SO Na NaOH
2SO 2322+→+
酸性氧化物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不褪色。

2、漂白性:能使品红试液褪色,加热又回复红色。

属暂时性漂白、化合漂白)
氯水、Na 2O 2、H 2O 2、O 3属强氧化性漂白,永久性漂白。

补充:4222
2SO H HCl 2O H 2Cl SO +→++(SO 2
具有漂白
性,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但当氯气与二氧化硫同时通入有色溶液,漂白性消失)
3、还原性:能使酸性KMnO 4溶液褪色
3222OH Fe 4O H 2O OH Fe 4)()(→++(现象:白色絮
状沉淀迅速转化为灰绿色,最终转化为红褐色) 检验Fe 3+用KSCN (硫氰化钾)溶液,显红色
注意:Fe 2+ 与Fe 3+之间的相互转化。

写出相关离子方程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