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管理-新
与本行业或其他行业的产品或服务形相互联 系、相互依存、相互平衡,结构合理、功能 齐全、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物种的多样性和功能的冗余性
第三节 “互联网+”的转型之路 三、建立生态圈
企业在构建生态圈时需注意:
➢ 一是生态圈内各个物种要互相适应,形成合理的功能结 构。
➢ 二是生态圈内要保持各物种之间合理的能量传递与物质 循环,企业的能量要有一定冗余,不能过度负债。
第一节 互联网的特征和趋势 一、互联网的力量之源
互联网的力量来源于连接和融合。
“云”是指云计算、大数据等基础设施。
“网”是指用宽带连接的各种互联网。
“端”是指用户直接接触的个人计算机、
移动设备、可穿戴设备、传感器等,以及以 软件形式存在的各种应用 APP。
第一节 互联网的特征和趋势 二、互联网的基本特征
第四章 互联网时代的管理 你会加注哪一方?
➢ 2013年12月12日央视“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上演 了一场10亿元的赌局。年度人物大奖获得者雷军发起挑战, 声称愿以一元象征性赌注赌5年内小米模式营业额超过格力, 董明珠则表示,如果被击败愿意支付10亿。
➢ 如果你在央视颁奖典礼现场,你会加注哪一方?
第三节 “互联网+”的转型之路 二、 技术与管理创新
图 4-3 产品服务模式重新定义行业边界
第三节 “互联网+”的转型之路 三、建立生态圈
在工业化时代,由于行业的隔阂和企业边 界的限制,各企业只是经营自己的产品。
企业可以找出产品或服务的上下游关 系,建立互相关联的生态圈。
“全连接,零距离” 打破限制
工业化时代的创新体系 • 自上而下的封闭体系 • 环节多 • 过程长
VS
互联网时代的创新体系 • 大数据技术 • 专创、众创、收购相结合 • 建立全球制造链 • 迭代进化
第二节 互联网时代管理学面临的挑战 三、 “企业边界”受到交易费用趋零的挑战
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 ➢ 企业规模边界取决于交易费用和资产专用性的特点。 ➢ 在产品的整个生产链中的协作都需要交易费用,企业的存在就是以费
5年前开始赌约的时候,格力营业额已经是1200亿元,小米营 业额仅为316亿元
2018年初这两家公司营业额都超过了千亿大关 2018年年底,谜底将揭开 为什么小米增长速度如此之快?
各行业各组织在向互联网转型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解决好 以下三个问题: 跨界融合、技术与管理创新、建立生态圈
“互联网 +”转型过程
第三节 “互联网+”的转型之路 一、 跨界融合
(一) 跨界的定义
跨界是指任何工业互联网产品推出的创意和模式都可能来自其他行业, 都不是原来业界单纯技术的成果。
(二) 跨界的核心
图 4-1 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及其占网民比例
第一节 互联网的特征和趋势 三、互联网的发展趋势
(一) 空间上:社会化 (二) 时间上:实时化 (三) 中介技术上:智能化
第二节 互联网时代管理学面临的挑战 一、“科层理论”受到“全连接和零距离”的挑战
(一) 科层理论 (1)以合理合法的权力为基础。 (2)组织的基本功能是提高效率,必须按分工、分层的原则确定每个岗 位的职责与权力。 (3)官员不能滥用个人职权,组织成员应严格按法律和规章制度的规定 进行工作和业务交往,必须公私分明。 (4)组织成员应凭自己的专长、技术能力获得工作机会,享受工作报酬。
用较低的企业内部管理协调代替费用较高的市场交易。 ➢ 作为企业纵向“一体化”的理论依据,并促进了许多大公司的发展。
在互联网时代
全球“全连接和零 距离”的信息沟通
交易费用 大大降低
专注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 外包不存在比较优势的业务
第三节 “互联网+”的转型之路
“互联网 +”就是要把互联网这一新技术推广应 用到社会经济的各行业中去,推动各行业的技术 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
第二节 互联网时代管理学面临的挑战 一、“科层理论”受到“全连接和零距离”的挑战
(二) 科层理论受到的挑战 ➢ 工作效率 ➢ 基层创造力
(三) 改革方向 ➢ 减少层级,下放权力,尽可能使组织结构更加扁平化,并用网 络加以补充和辅助,使组织更加灵活。
第二节 互联网时代管理学面临的挑战
二、传统的创新机制受到消费者和创客参与、迭代进化的挑战
与工业化时代以 PC 连接为基础的传统互联网比较,作为互联网发 展趋势的移动互联网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一) 移动化
中国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网民规模及其占网民比例
(二) 在线化
(三) 去中心化
每一个人、每一个终端都是中心节点
(四) 平台化
(五) 个性化
(六) 数据化
以上六大特征就形成了互联网思维模式的核心“全连接和零距离”
跨界的核心,是融合,只有跨界融合才能创造新价值。
(三)传统企业向互联网 + 转型的过程
从自己具有竞争优势的主要产品切入; 精准细致地了解客户需求; 战略目标保持一定弹性,适时进行动态微调; 与互联网产业相融合 • 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深入了解本行业的动态竞争环境及其变化趋势; 与其他相关产业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