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编近世文学·萌生期
概说
0.1 复习笔记
一、近世和近世文学
(一)近世
近世指封建制后期并已有明显的市民色彩的时期。
(二)近世文学
1.起始时间
中国的近世文学始于金末元初,也即始于13世纪初。
2.总体特征
注重个人的倾向日益扩大和深化,对个人与环境的矛盾、对立的表现愈益丰富、深入、细腻、强烈。
3.五个阶段
中国文学的近世期特别漫长,因为在发展过程中一再出现逆转和徘徊。
大致说来,中国的近世文学可以分作五个阶段:萌生期、受挫期、复兴期、徘徊期、嬗变期。
二、中国近世文学的开始
(一)概述
1.近世文学尊重个体的人的精神并不是突然发生的。
在这以前已体现出某种程度的因
素,并成为文学发展的动因;但这只是植基于个人感情的某种自发性反应,而并非基于尊重个体的人的自觉精神。
2.在受到西方的民主主义思想影响之前,中国的近世文学里也没有体现出完整的人文主义精神,但与之前的文学相比,却已较为集中地表达了对个人的要求和权利的尊重,而且逐渐强化和深化。
3.对个人的要求和权利的尊重,首先较突出地表现在爱情方面,然后再逐步向其他方面扩张。
(二)近世文学开始的原因
1.《西厢记诸宫调》等作品对个人权利和要求的强调,从根底上来说是一种市民意识,这必须以一定的经济发展为基础。
2.金、元的统治阶层均为少数民族。
尚未充分理解思想统治的重要性。
他们虽也颁布了一些提倡儒学、甚至程朱理学的命令,但实际上并未发生多大作用,这有利于市民意识在文化方面的逐渐扩张。
三、近世文学萌生期的特征
(一)市民意识在文学中增长
1.对商人的评价有所改观
在中国的近世文学中,一方面仍有以重农抑商的观念来写商人的,但是另一方面也出现了若干从别的角度来写商人的作品。
2.对贪欲和权势欲以及爱情的追求
市民意识的主要内涵就是背叛群体对个体的束缚,以便市民们满足自己的欲望。
他们所要满足的不仅有贪欲和权势欲,而且还有性爱方面的欲求。
这种追求必然导致个体与环境的
冲突,引起对长期崇奉的人生信念的动摇。
(二)作为个体的人的独特性、人与环境的矛盾冲突得到了进一步的表现
这一时期文学较之前代的一个明显的不同,就是文学的主干从作者自抒其情的抒情文学向虚构的叙事文学的转化。
元代民众喜爱杂剧是因其有故事情节。
但有些剧本情节毫无动人之处,全凭曲词来打动人,曲词比词更能具体地显示感情的内涵、人与环境的矛盾冲突。
(三)文学语言开始变化
1.表现
之前中国文学的语言与口语存在着明显的区别,用口语写的文学作品是从元代开始出现的。
它们是:杂剧中的某些曲词、散曲中的某些作品、若干通俗小说,集大成的则是《忠义水浒传》。
(1)至今没有发现完全用口语写的元杂剧剧本,但却可以找到用口语写的若干单支曲。
这些曲词往往是用来表现人物的极其激动的感情的。
(2)在元杂剧中,虽然还没有整个作品的曲词都用口语的,但在散曲中出现了全用口语的套数。
最突出的就是睢景臣的《高祖还乡·般涉调哨遍》。
2.运用口语的水平
有些作家在运用口语写作方面已具有相当高的造诣:精练而富于诗意。
代表作家是白朴、马致远等。
3.原因
(1)作家对口语在文学创作中的优越性有所了解;
(2)元代统治者不熟悉汉语的文言文,有些公文已经使用白话。
(四)有别于传统文人作家群的逐步形成,从而导致某些异端性作品的出现
这种类型的作家以董解元、关汉卿为代表,他们的共同点是追求享乐,不愿接受束缚,
也不愿按照传统的标准使自己成为“正派人”或“人上人”。
这一作家群的逐步形成在文学中必然会产生与封建主义的政治、道德原则相违背,从而体现了某种尊重个人权利的要求的作品。
0.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简答题
简述元杂剧兴起的原因。
[四川大学2013年研]
答: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
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等;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等。
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
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元杂剧的兴起主要有以下五方面的原因:
(1)市场经济的繁荣和艺术表演的社会化、商业化
宋金元城市经济的发展为杂剧的兴盛准备了充裕的物质条件。
城市经济的繁荣和艺术表演的社会化、商业化,是促使戏剧成熟与兴盛的必要基础。
(2)农村戏剧演出的兴盛
到了元代,农村的戏剧演出也出现了固定的场所,这种舞台也可说是“神庙剧场”,在这种戏台演出的是专业戏班,戏剧演出不如城市勾栏中那样经常,一般当是在庙会、节日才会有演出活动,也就是与祭祀活动相互结合,既娱神也娱人。
(3)上层社会的提倡
元朝统治者中多数人的汉语文化修养不足以欣赏高雅的诗词,他们的民族性格也难以对
这种纯粹的书面文艺发生兴趣,所以,歌舞伎乐为他们所特别嗜好。
元代教坊乐部的规模非常庞大,在中国历史上是颇为突出的。
在元代的宫廷中,也经常有由教坊司搬演的各种歌舞和杂剧。
(4)众多知识分子参与
使得元杂剧发展成熟、繁荣兴旺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专业作家群的形成。
元初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又没有恢复科举制度,除了少数依附元朝统治者的官僚外,大多数文人和广大人民同样受到残酷的迫害,地位低下,当时有所谓“九儒十丐”之说。
因此,他们和民众的关系比较密切。
部分文人和民间艺人结合,组成书会,他们一方面学习民间艺术的成就,同时又把自己的才能贡献给杂剧的创作。
书会的组织,民间艺人和文人的合作对元杂剧的兴盛起了推进的作用。
代表人物是关汉卿,他既能够粉墨登场,懂得表演艺术,又有杰出的写作才能,而且能够深刻地了解社会与民众生活。
(5)著名演员的作用
元人夏庭芝的《青楼集》曾记载很多著名杂剧演员,他们不仅各务行当,各有专长,而且一些著名演员具有相当高的文化水平,如珠帘秀能与当时的著名文人作曲唱和。
此外,元朝的疆域广大,交通发达,国际和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密切。
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特别是北方诸民族乐曲的传播,对杂剧的兴盛也有一定的作用。
第1章作为近世文学发端的金末文学
1.1 复习笔记
中国近世文学发端于金代后期,最早的两个代表性作家是元好问和董解元。
金代文学一面继承北宋的传统,一面又继承辽的传统,同时又带有自己的鲜明特色。
一、辽以来文学发展的回顾
(一)辽代文学
1.辽代概述
(1)政治概况
辽王朝的最高统治层为契丹贵族。
因王朝的创立者耶律阿保机为契丹人,所以开国时本名契丹国,后来才改称为辽。
阿保机建国后逐步吸收汉族文化,发展农业,并向华北地区扩展,终致统治中国北部,与宋王朝对峙。
(2)经济、文化概况
许多汉族人成了辽的臣民,汉族文化与契丹文化不断融合,经济、文化日渐发达,手工业和商业也随之进步。
2.辽代的文学作品
契丹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契丹人的文学作品以契丹语作的为多,受汉文化影响后,也有以汉语来写作诗文的,也有一些以契丹语写成后来被译成汉语的作品。
辽的文学虽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但仍保有若干率真任情的特色。
它与北宋文学都成为金代的文学遗产。
(1)耶律倍的诗歌
现存最早的辽诗是耶律倍的《海上诗》。
诗写得很质朴。
以“小山”喻太宗,“大山”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