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商学院管理信息系统系信管1101班曾珍走进大学的我们,刚刚转过了人生的第一个重要路口,迎来了崭新的生活,崭新的未来。
但是,未来是不可预知的,面对它,我们还是怀有那么多的忐忑,不安和惶恐。
我想,在这个无知的未来面前,能够让我们克服恐惧,鼓起勇气的,也许就只有崇高的理想了。
理想是我们从小到大隐藏于心中并想要付诸实践的梦想,是我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和精神支柱,也是激励我们发奋向上、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
而且,理想是随着我们思想的深度而不断改变的。
不同时期,我们拥有不同的理想.曾经我的理想只是希望我能够做到我想做的事,带有一点个人主义.但是,通过了半年的党校学习,思想的洗礼,我的理想不再仅仅关注自我,而是从自我上升到了大我.我明白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一个群体也会有一个群体的理想,一个国家也一定有一个共同理想。
作为一个进步的青年,自己的理想应该与社会的国家的理想紧紧相连,才会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个共同理想,代表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也是中国人民利益和愿望的根本体现,把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最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
也许有人会觉得,如此宏大的话语,与我们一介平民相距遥远。
其实,国家由个人组成,共同理想就融在每个人的生活、工作与理想之中,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追求理想,体现在人们对现实的变革、发展和创新的自觉奋斗和努力实践中。
因此,我决心不仅仅要做对自己有用的人,更要做对社会对国家有意义的人,将我的理想化为动力,将动力付诸行动,将行动落实在每时每刻的行动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又是我每一天都在进行的生动实践。
当然,在如今这个多元化的社会,有光明,也会有阳光照射不到的黑暗, 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并不过硬,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有的人戏谑崇高、贬损理想、褒扬庸俗,有的人谈享受不谈理想、谈回报不谈奉献、谈功利不谈坚守,有的人把挣钱、获取高的社会地位作为人生最高理想。
这些都与共同理想的淡漠和缺失有着紧密的关系。
因此,我们应该做的就是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不断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用自己追求理想的行为去感染我们周围的人,不单单是我们意识到共同理想的意义,也要让我们周围的人通过我们意识到它的伟大. 当我们真正做到这一点的时候,共同理想便是我们的共识,就是要建设强大的国家。
有了这样的共识,就有了不一样的干事创业的激情,就有了不一样的昂扬向上、坚韧奋斗的精神状态。
这样的共同理想,既包括仰望星空的高远与豪情,也有脚踏实地的朴实与厚重。
重要的是,我们都朝着同一个方向眺望,我们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行。
我们将不再是一个人在孤独的道路上隅隅独行,会有更多的人和我们一同奔赴祖国的美好未来.实现我们共同理想就必须加深我们的思想深度,升华我们的崇高信念,更应该提高我们文化素养。
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第一次由党的中央全会研究部署文化建设与发展。
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建设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总纲领。
在这份文件中,明确地要求将我们文化的发展提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强调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尤其要加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曾经,鲁迅先生就在《中国人真的失去自信力了吗?》一文中就曾批判过我们所存在的“他信力”,在我们中间一直都存在着那些崇洋媚外的人。
因此我们做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尤其重要。
所谓的文化自觉,是要自觉地认识到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当中地位越来越重要,自觉地认识到文化作为社会经济重要支撑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自觉地认识到文化建设的特殊规律,并且遵从这个规律,自觉地提高文化对历史进步、社会前行、人民幸福的时代担当和重要职责,这就是我学习全会《决定》后留下的深刻印象;所谓的文化自信,是要对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自信,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要充分自信,包括从我们现在倡导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直到我们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红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造的革命文化,要充满自信。
同时,要对我们坚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多样性,对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建设的一元化指导作用要充满自信。
加强群众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意识,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新力量,更应该有带头作用,我们应该从我们每日的点点滴滴小事做起,让我们的父母、亲友、同学从我们身上感受到文化的力量。
在我们的文化中,最重要的应该是我们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它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内容上看,它体现了四个方面的有机统一:一是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有机统一。
它既贯穿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又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内容做出了高度概括;二是肯定与否定的有机统一。
“八荣”是从肯定方面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精辟概括,从正面强调了要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八耻”则从否定方面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进一步阐释,明确提出要反对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的言行,对当前社会的不良品德和歪风邪气进行了有力鞭挞;三是现代社会优秀道德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有机统一。
它概括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提出了具有时代精神的道德要求,又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具有民族性的特征;四是体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
主要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社会主义价值观,为两类,一是社会主义一般价值观,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
强调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核。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根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凝聚人心。
也就是只有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做,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家的重要课题。
社会主义社会,根据马克思对社会发展的预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极大发展、生产力空前提高之后,工人阶级、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获得政权,从而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
这样的社会形态被称为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是一个经济体系和政治理论,主张或提倡公共或是整个社会作为整体,来拥有和控制生产资料(产品、资本、土地、资产等),其管理和分配基于公众利益。
其特色为提倡由集体或政府拥有与管理生产工具,以及分配物资。
其经济特征是实行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
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是指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以下方面的特性;第一,普遍性。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它支撑和影响着所有价值判断,因而应当是对整个人类发展历史和未来走向的总概括。
构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应当揭示社会主义最本质的永恒的精神要素,避免为短期目标服务,同时应当关照时代和人民大众的现实需求。
第二,民族性。
核心价值观必须建立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之上。
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和态度,注意防范价值观上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民粹主义两种风险和错误,努力建设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崇高性。
崇高性是指核心价值观反映社会和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未来发展方向,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基础上提出来的,本质上既属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有机环节,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伟大工程和目标指向。
胡锦涛同志在今年“两会”期间,明确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他强调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
”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
只有分清荣辱,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既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需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需要倡导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也需要确立起人人皆知、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形成维系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道德风尚。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
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过程,既是一个提高认识的过程,更是一个自觉实践的过程。
认识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它只有与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才能成为坚持真善美、抵制假恶丑、营造良好社会风尚的强大力量。
生产实践是人类基本的物质生产活动,也是形成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物质基础;社会实践是人们所从事的各种社会活动,也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途径。
因此,应坚持知行统一、言行一致,鼓励人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事情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让人们在实践中领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神实质,更好地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
同时,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推动文明道德新风尚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