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流行文化
学号:912113100238
姓名:庄烨
在今天,伴随着手机、电脑逐步融入人们的生活,网络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互联网理所当然的在当今的多媒体世界里占据了一席之地,而网络文化也不可避免的成为了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网络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加方便,能够更好地传播各类信息。
并且任何人都可以自由的在网络上自由的发言,这使得网络文化鱼龙混杂。
互联网深刻地改变了当今世界,也给这个世界带来了诸多的新挑战。
以网络为载体对图片、文字、影视作品等进行的颠覆性分解的网络恶搞正在网络上大行其道。
而它传播成本低、速度快、娱乐性强的特点也促进了恶搞之风的愈演愈烈。
网络恶搞通过看似认真却是调侃的态度,运用搞笑幽默的台词和情景,加人大量时尚元素展现当今社会问题。
这种方式也正在为人们所熟悉,让人们在轻松的环境下,得到教育,收获领悟。
恶搞内容往往是现实生活的折射。
网络的零门槛使得普通民众能够自由进入网络文化空间,并能自由地表达内心的思想和情绪,网络空间成为展示自我的平台。
网络恶搞现象也成为大众展示自我和实现自我的平台,人性非常复杂,人性的阴暗面和促狭面都在网络恶摘现象中展现出来。
但对于大众而言,重要的是自我在网络中实现,并获得被阅读和接受的机会,从而满足了大众展示自我的愿望。
网络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娱乐、刺激、偷窥、臆想以及看客等心理相契合,有意或无意间受到网络世界的追捧,成为“网络红人”。
当然网络红人的产生并不是自发的,而是网络媒介环境下,网络红人、
网络推手、传统媒体以及受众心理需求等利益共同体综合作用下的结果。
个体意识增强的民众由于社会信仰的缺失与生活重压下的无聊感通过网络的媒介满足自身的猎奇心理。
这才是网络红人兴起的根本原因。
虽然网络红人的产生误导人们的价值观、加剧人们的无聊感,但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大家对社会或一些群体的关注,对相关体制和措施有一定促进作用。
网民是猎奇的。
与主流审美价值观相悖的人或物,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猎奇心理,大多数人对这类以丑或以特异吸引眼球的方式未加抵制,抱有围观的心态。
网民也是追求真实的。
网络信息海量繁杂,常常被认为是流言、谣言的摇篮,但另一方面,网络又是真相的代名词。
某些不能被大众传媒报道的事实,被搬到网上以内幕、小道消息发布,迅速得到受众的关注。
这表明受众需要真实的心理。
网民是无聊的。
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人人追求个人发展追求物质生活,而精神空虚成为心理通病。
当现有的红人已经无法满足欲望、无法填补无聊的内心时,新红人的出现成为必然。
充斥网络的寂寞、无聊、空虚不断侵蚀人的内心,当他们得到正面的精神满足时,这种不良扭曲的心态才会终结。
网民是需要表达的。
网络传播中的低门槛,使得受众拥有“大声说话的权利”,网络为草根公众提供了难得的平台,让主流价值、精英文化可以看到草根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
现代社会是一个自由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在道德要求上不作刻意拔高的社会。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时代是凡人的时代。
那种与日月齐辉、教化天下有若神灵的圣人形象尽管也是现代人希冀的对象,
却已不是必须实现的目标。
个人在遵循公共规范的前提下,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追求自己认可的善。
对“什么是好”的理解已变成一种纯粹的个人行为,借用哲学术语,那就是“善”已经私人化了。
也正因为这样,现代人可以理直气壮的说:“我是凡人,我过凡人的生活。
”但如果仅仅以低级庸俗为筹码,拿无聊当有趣,将伦理道德底线彻底抛弃,那么会使整个社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整个社会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加上成名越来越难,部分人便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尤其是人群聚齐的地方以吸引眼球的方式展现自己,实现从乌鸦变凤凰。
网络媒体为了提高商业利润,投低俗心理所好,提升自己的商业价值率。
大学生应该正确利用网络这一平台,严格要求自己,在理性判断的基础上看待各种社会现象,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从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