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文化
在这一部分中,鲍德里亚通过三个部分论述了在消费社会中最为常见,或者作为消费社会信心传播的主要手段——大众传媒和由它形成的大众传媒文化。
一大众传媒文化
(1)大众传播文化消费
在消费社会,一切都可以成为消费品而被消费者消费,文化也毫不例外,然而我们消费的是否真的是普遍意义上的文化呢?鲍德里亚指出,其实我们消费的根本不是文化。
以往的文化在消费社会里,变成了文化在循环。
在我们的眼里对某些新兴的文化现象进行消费似乎是很新潮的,然而在文化循环中,我们其实是在消费以往的东西,是一种对过时事物的“复兴”。
被循环的文化就不再是文化了,因为文化的其中之一特性就是不断地发展。
正如书中所言:文化再也不是为了延续而被生产出来;通过传媒系统,它们被强制性地赋予了一种承接、交替的形式;文化和“新闻”中的伪事件一样,和广告中的伪事物一样,可以根据媒介自身,根据一些参照规则被制造出来。
(P83)
A、那么我们消费是到底是什么:大众传播的P.P.C.C
大众传播将文化和知识排斥在外(P91),大众传播的只是一些固定的答案或着一些反应机制,这是大众传播的模式,就相当于转盘和计算机。
大众传播模式其实就是转盘或计算机游戏模式,提供已有的答案任你选择,实则丧失了思考和选择,从而支配你的举止,你的每一个行动和整个行为表现,你的举止就像是面对不同刺激做出的回应一样。
例如购物:与其说它是个体为了满足一种需要而采取的独特手段,还不如说它首先是对问题的回答。
B、什么是P.P.C.C:最小的公共文化(大众文化)
大众传播就是一种赌博,有筹码才能进行,而筹码必须是“一般等价物”,否则无法进行,而这一般等价物就是P.P.C.C,它代表着普通消费者要获得消费社会公民资格必须拥有的最小一套同等物品。
例如对分数通分,分母相同才能比较,而相同的分母就是最小公共文化。
例如电影:只有大家都看电影(抑或看某一部电影)才能在某一区域或人群中对某以实物进行讨论,这样才能确定你在这一区域的“身份”。
C、公众为什么要参与大众传播这样的游戏:能获利
①能获取信息
②不需要失去具体的实物,而通过技术实现:传播媒介的覆盖
③确立身份
D、那大众传播中的文化哪里去了:成为了商品,可以倍增,可以备份
文化再也不是作为作品和意义载体、作为开放的含义而与其它成品相对立,它们自己也变成了成品,并进入了那一批、一堆普通公民赖以确定自己“社会文化”地位的附件的行列。
(P94)
E、对这种“文化品”的消费意味着什么:身份认同或者寻找身份认同
书中说:这一切文化实体之所以被“消费”,是因为其内容并不是为了满足自主实践的需要,而是满足一种社会流动性的修辞、满足针对另一种文化外目标或者干脆就是只针对社会地位编码要素这种目标的需求。
(P96)
F、对这种“文化品”消费的结果是什么:文化“再循环”
①在个体被打上分工和个体任务的深深烙印的社会中,他们想方设法的用“文化”
对个体进行“重新设计”,把他们装到同样形式的外壳里,为文化提升符号下的交换提
供方便,把人们放到氛围之中,就像设计对物品所做的那样。
②“工业文化”的产生:取代了灵感和情感的编了码的“创造力”和“接受力”(2)大众传播文化中的三个现象
A、媚俗
①媚俗是怎样产生的
媚俗的激增,是由工业备份、平民化导致的,在物品层次上,是由借自一切记录(过去的、新兴的、异国的、民间的、未来主义的)截然不同的符号和“现成”符号的不断无序增加造成的;它在消费社会社会学现实中的基础,便是“大众文化”。
(P98)
②媚俗产生的根本原因:需求
正因为大众对媚俗的某些需求才导致,媚俗成为一种新的“商品”在消费群体中传播开来。
(作者在这一部分开篇时指出了属于媚俗的物品,而在讨论是是作为整体范畴的)。
③媚俗被不断消费的原因
不像特殊物品只被有限主体占有,媚俗物品的价值偏差和贫乏特性决定它可以被大量和低价的占有,从而导致无限倍增。
B、摆设
作者认为在消费社会里,消费者消费的已经不是物品的使用价值,而是某些特定的符号和意义,那么它原有的物品价值就不在成为重点,“功能的无用性”使得物品成为摆设。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那么摆设恰恰就是物品在消费社会中的真相”,“在这一前提下,一切都可以成为摆设而且一切都可能是摆设”。
那么文化在消费社会里也就丧失了它原有的意义,首先成为商品,进而成为被人消费的摆设,这也就是大众文化的特点,一切物品、财富、关系、服务,在这个社会里失去了它的功用,而摆设化。
C流行
在大众传播中,文化的形式是什么,似乎就是流行。
流行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流行以前的一切艺术都是建立在某种“深刻”世界观基础上的,而流行,则希望自己与符号的这种内在秩序同质:与它们的工业性和系列性生产同质,因而与周围一切人造事物的特点同质、与广延上的完备性同质、同时与这一新的事物秩序的文化修养抽象作用同质。
(3)大众传播的工具以及它们的作用
大众传播文化的工具就是媒介,包括电视、广播、新闻、广告(以及后来的电脑和网络),他们在大众传播中的是一串不连贯的符号和信息,作用是将所有的秩序等同化。
A、手段:信息的配置
①配置的方式:通过秩序将秩序打乱并重新排序,使消息和消费混合在一起
②配置的结果
这种“消息”话语和“消费话语”的精心配置在情感方面而独独照顾后者,试图为广告指定一项充当背景、充当一种喋喋不休因而使人安心的网络功能,在这一网络中,通过广告剧汇集了一切尘世沧桑。
(P112)
也就是说“新闻”或者其它“消息”成为“消费”信息的背景,并且以这些消息的不和谐反衬“消费”信息带来的和谐局面。
B、工具的重要性:媒介即信息
在这里作者参考了麦克卢汉的观点:媒介即信息
麦克卢汉指出媒介传递的真正“讯息”是它本身对受众的刺激,而非它所传递的内容。
这里强调的是媒介的作用,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引起了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和模式变化,媒介改变、塑造和控制的人的组合方式和形态;媒介就是人的身体、精神的延伸;
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流,重组了我们的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
鲍德里亚根据此观点指出:电视广播传媒提供的、被无意识地深深地解码了并“消费”了的真正信息,并不是通过音像展示出来的内容,而是与这些传媒的技术实质本身联系着的、使事物与现实相脱节而变成相互等同符号的那种强制模式。
(P113)那我们消费的是什么?
每一种媒介都把自己作为信心强加给了世界。
而我们所消费的,就是根据这种既具技术性又具传奇性的编码的规则切分、过滤、重新诠释了的世界实体。
世界所有的物质、所有的文化都被当作成品、符号材料受到工业式处理,以至于所有的事件的、文化的或政治的价值都烟消云散了。
(P115)
C、重要的工具:广告
①广告是一个符号参照另一个符号,一个物品感受另一个物品,一个消费者参照另一个消费者。
每一则广告都强加给人一致性,即所有个体都可能被要求对它进行解码,就是说,通过对信息的解码而自动依附于那种它在其中被编码的编码规则。
②广告的作用:制造了伪事实和新现实
广告是伪事件战略点之一,广告的广泛传播也就意味着伪事件的统治,它把物品变成事件,事实上,它是在抹去其客观特性的基础上将其建构成这样的。
也就说广告通过各种手段,建造了一些伪现实,这些现实在之前不存在或还未存在,但经过你的消费然后进行验证就有了某种新现实。
例如:某一化妆品生成可以补水,但这只是广告建造的,是否真有,你用过后,也声称确实有,那它就成为新的事实。
③广告作用的结果:超越真伪
广告是一种预言性的话语。
它所说的并不代表先天的真相(物品使用价值的真相),由它表明的预言性符号所代表的现实所代表的现实推动人们在日后加以证实。
这才是其效率模式。
它是物品成为一种伪事件,后者将通过消费者对其话语的认同而变成日常生活的真实事件。
广告产生作用的方式(语言模式):反复叙事模式
一种绕圈子的明显的事实。
即通过反复的叙事是某些话语成为可信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