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赞比亚概述
1.1历史沿革及自然地理
1.1.1历史沿革
16世纪前后,班图语系一些部族开始在这一地区定居。
16世纪到19世纪,赞境内先后建立过卢巴、隆达、卡洛洛和巴罗兹等部族王国。
18世纪末,葡萄牙和英国殖民者相继入侵。
1889~1900年,英国人罗得斯建立的“英国南非公司”逐渐控制了赞比亚东部和东北部地区。
1911年,英国殖民者将上述两地合并,以罗得斯的名字命名为“北罗得西亚保护地”,由“英国南非公司”管辖。
1924年英国派驻总督进行直接统治管理北罗得西亚。
1953年9月3日,英国把南罗得西亚、北罗得西亚和尼亚萨兰(现名马拉维),强行合并为“中非联邦”。
由于3国人民的反对,1963年12月“中非联邦”解体。
1964年1月,北罗得西亚实现内部自治,由联合民族独立党组成“内部自治政府”,同年1 0月24日正式宣布独立,定国名为赞比亚共和国,仍留在英联邦内,卡翁达任总统。
1973年8月通过新宪法,宣布赞进入第二共和国。
1.1.2地理位置
赞比亚位于非洲中南部,是内陆国家。
东界坦桑尼亚、马拉维、莫桑比克,南连泽巴布韦,博茨瓦纳、纳米比亚,西部和北部与安哥拉、扎伊尔接壤。
1.1.3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丰富,以铜为主。
铜蕴藏量9亿多吨,约占世界铜总蕴藏量的6%,素有“铜矿之国”之称,赞比亚是世界第四大铜生产国,2004年铜产量约40万吨。
钴是铜的伴生矿,储量约35万吨,居世界第二位。
此外还有铅、镉、硒、镍、铁、金、银、锌、锡、铀、绿宝石、水晶、钒、石墨、云母等矿物。
铜带省是赞比亚主要矿区所在地。
铜带位于赞比亚与刚果(金)边境上,长200~250公里,宽65公里,其规模、铜资源量和产量仅次于南美洲安底斯山脉(智利、秘鲁、阿根廷)和北美洲美国西南部----墨西哥两个铜产区。
全国森林覆盖率为43%。
采矿业较发达,是赞国民经济三大支柱之一。
其主体是铜矿和钴矿的开采和冶炼,为世界第四大产铜国和第二大产钴国。
制造业较落后,原材料和技术均依赖进口。
主要有化肥、纺织、水泥、玻璃、粮食加工、制糖、铜制品、轮胎、锯木、汽车装配等。
能源主要来自于电力、石油、木材和煤炭等,除原油依靠进口外,其它均能自给。
赞水电资源丰富,占总电力的97%左右。
赞主要从中东进口石油。
农业是赞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位居三大支柱产业之首,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7%。
全国约半数人口从事农业。
可耕地约900万公顷,已耕地约144万公顷。
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
主要农作物是玉米,另有花生、棉花、烟草等。
正常年景玉米可自给。
赞耕地普遍缺乏
灌溉系统,农作物抗灾能力较弱,农业生产对天气的依赖性很大。
旅游业有世界著名的维多利亚瀑布和19个国家级野生动物园,其中卡富埃国家公园占地面积最大。
赞还辟有32个狩猎管理区。
1.1.4气候特征
赞比亚属热带性草原气候,温和凉爽,因位于海拔1000-1300米的台地,湿度低,比起其他热带非洲国家气温较为凉爽,年平均气温在18 ~ 20摄氏度之间。
当地有下列3个季节:干冷季:5-8月,15.6-26.7℃,为大部分农作物收获季节。
干热季:9-11月,26.7-32.2℃。
湿热季:12-4月,26.7-32.2℃,为雨季,气温略低于干凉季。
全年雨量集中在该季,北部年降雨量约1,400 毫米,向南递减至700毫米。
全国年平均雨量为1270毫米,首都卢萨卡为760毫米左右。
全年可穿着夏季服装渡过,但在干冷季时日夜温差大,须穿着毛衣。
1.2人口与民族
1.2.1人口分布
1,070万(2001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其中城市人口约占65%,人口增长率3.5%。
1166.8万(2008年)。
大多属班图语系黑人,有73个部族,其中奔巴族约占全国人口的18%,通加族占10%,其他还有洛兹族、恩戈尼族和隆达族等。
欧亚人7万。
官方语言为英语,另有31种部族语言。
农村居民大多信奉原始宗教,其余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
1.2.2民族语言
有奔巴族、通加族、恩戈尼族73个部族,少数欧洲人和亚洲人。
官方语言为英语,另有31种部族语言,主要有:奔巴语、通加语、尼昂加语、洛兹语、卢瓦利语和隆达语。
1.2.3宗教习俗
全国约30%的人信奉基督教或天主教。
1991年12月齐卢巴总统宣布赞比亚为基督教国家,1996年宪法对此予以确认。
农村居民大多信奉原始宗教。
亚洲移民大多信奉印度教或伊斯兰教。
1.3行政区划及城市介绍
1.3.1赞比亚行政区划
全国分为9省68县。
各省名称:卢阿普拉、北部、西北、铜带、中央、东部、西部、南部、卢萨卡。
1.3.2赞比亚首都
卢萨卡(Lusaka),赞比亚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人口200万(2001年估计)。
位于国土中南部高原上,平均海拔1280米。
人口约87万。
始建于1905年,随铁路的铺设而兴起。
1955年起曾为北罗得西亚殖民地首府。
1964年赞比亚独立后,定为首都。
卢萨卡是全国工商业中心,农产品的重要集散地。
因盛产铜矿,有“铜都”之称。
周围是全国玉米、棉花、烟草等农作物的主要产区和大型牧场。
有纺织、水泥、金属工具、橡胶、化工、食品等工业部门。
市区西南20多千米处,有卡富埃大型水电站,发电能力60万千瓦。
卢萨卡是全国交通枢纽,位于通向坦桑尼亚的大北公路和通向马拉维的大东公路的交会点。
铁路南经马兰巴通津巴布韦,北通铜矿带,并经卡皮里姆波希接通坦赞铁路。
城郊建有现代化国际机场。
城市功能地域分异明显。
纵贯南北的开罗路为主要商业大街,银行、商店、旅馆、办公大楼云集。
政府机关和居住区位于城东。
工厂多集中在铁路、公路沿线。
沿大东公路两侧,有著名的齐夸夸露天剧场、赞比亚大学、穆隆古什大厦、国民议会大厦等。
气候宜人,四季如春,多热带花草,环境优美,有“花园城市”之称。
著名公园有罗德斯公园和奥林皮亚公园。
市内有很多铜制品赞比亚建筑,城市的议会大厦外墙用铜皮包成;独立广场中央有铜铸的第三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纪念碑;市区西面的自由广场上有铜铸的大型雕刻;国际机场候机室内陈放有重达16吨的铜矿石。
附近的蒙达万加植物园,是游览胜地。
卢萨卡与罗马、巴黎、伦敦、纽约、孟买等欧洲及其他非洲城市有班机往返,机场有Lusaka Int’l Airport及Livingstone可供出行选择,公路则通坦桑尼亚、马拉维、津巴布韦、布基纳法索。
使用国外或国际驾照必须在六个月后改换为赞比亚的驾照。
1.3.3赞比亚主要城市
恩多拉(Ndola),赞比亚第二大城市,铜带省省会,人口约60万,是赞比亚工业中心。
卡布韦(Kabwe),中央省省会,人口约50万。
基特韦(Kitwe),位于铜带省,主要铜矿所在地,人口约40万。
利文斯敦(Livingstone),南方省省会,主要旅游城市,人口约1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