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上市公司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上市公司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目录写作提纲 (1)容摘要 (3)关键词 (3)正文 (3)一、绪论 (3)二、本论: (3)(一)部控制的理论阐述 (3)(二)我国上市公司部控制的现状 (4)(三)我国上市公司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6)(四)完善上市公司部控制的对策 (9)三、结论 (11)参考文献 (11)写作提纲一、绪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已经成为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和运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部控制作为现代企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容,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成败和持续发展,是衡量现代企业发展业绩的重要标志,也是上市公司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本论(一)部控制的理论阐述1、部控制的定义2、部控制的组成(二)我国上市公司部控制的现状1、部环境现状2、风险评估现状3、控制活动现状4、信息沟通现状5、部监督现状(三)我国上市公司部控制存在的问题1、部环境脆弱2、风险评估环境薄弱3、部控制的执行力度不足4、部控制信息披露不规5、部监督还不完善(四)完善上市公司部控制的对策1、完善部控制环境2、建立完善的风险防机制3、实施有效的控制活动4、建立有效的信息收集与沟通系统5、完善企业部监督三、结论完善上市公司的部控制是上市公司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我国证券市场规运行的基础。

因此要结合上市公司实际,从公司外尽快完善我国部控制的相关建设,建立符合我国上市公司特点的部控制体系,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上市公司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容摘要】部控制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防控制经营风险,保护企业财产安全的有效工具,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是进行企业管理的核心。

上市公司作为证券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容,也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

但是,近年来证券市场中一部分上市公司经常出现会计信息失真、部管理混乱、权责不明晰等问题,这都是由于上市公司部控制薄弱造成的。

因此,本文结合目前我国上市公司部控制情况,分析上市公司在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有针对性提出完善上市公司部控制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部控制问题对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已经成为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和运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部控制作为现代企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容,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成败和持续发展,是衡量现代企业发展业绩的重要标志,也是上市公司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健全的部控制制度在保障会计信息质量,应对经营风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目前我国的部控制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企业的部控制存在很多的问题和缺陷。

特别是近年来,国上市公司丑闻频发,其主要原因与上市公司部控制失灵有很密切的关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部控制的失灵将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并造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企业经济犯罪,影响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以及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

因此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的部控制更加关注,构建一套适用于上市公司规、完整的部控制体系,成为摆在上市公司面前重要的课题。

一、部控制的理论阐述(一)部控制的定义部控制起源于西方审计学中的“部牵制”,起初主要针对企业财务会计,防止财务信息的造假,加强相互监督,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部控制被运用到企业的各个方面。

发展至今,不同国家、不同机构对于部控制的定义还存在一定的分歧和差异。

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COSO委员会,其制定的部控制的定义为,部控制是公司的董事会、管理层及其他人士为保障实现运营的效益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等目标而实施的程序。

2008年我国出台《企业部控制规》,其中将部控制定义为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二)部控制的组成部控制的组成要素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根据部控制制度的不断发展而完善。

目前关于部控制组成要素的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部环境。

部环境是企业实施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

2.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3.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

4.信息与沟通。

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5.部监督。

部监督是企业对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

二、我国上市公司部控制的现状近年来,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不断完善,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者已经意识到部控制对于企业健康发展的作用,因此纷纷采取措施完善其部控制建设。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部控制的现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部环境现状部环境是上市公司进行部控制建设的基础。

根据2008年我国颁布实施的《企业部控制规》,上市公司的部环境主要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方面。

本文重点从股权结构、董事会构成、高管激励方面反映上市公司的部环境情况。

首先,在股权结构方面。

根据2013年公布的《2012年深市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报告》的相关数据和容看,63%的主板公司、15.7%的中小板公司是国有控股,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中有80%的上市公司是由单一自然人控制的或者家族控制的,这样的股权结构在沪市也十分明显。

其次,在董事会构成方面。

根据2013年公布的《2012年深市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报告》相关数据,深市上市公司中,董事会的规模平均为8.49人,其中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大约在33%-40%之间,独立董事的比例符合我国证监会2001年颁布的《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中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应当至少包括1/3独立董事的要求。

最后高管激励。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主板公司董事长的平均薪酬为75.3万元,中小板和创业板则分别为51万元和49万元。

高级管理人员、董事会成员等人均报酬水平仍处于较高的水平,但是由于行业、企业的差异高级管理人员在具体薪酬方面的差异还比较大。

(二)风险评估现状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化,上市公司在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越来越多。

特别是2008年欧债危机后,我国的经济形势呈现出低迷发展的形势,为了能够稳定公司发展,上市公司对于部控制更加注重。

但是在风险评估方面,由于我国学术界、理论界关于风险评估的方法还不成熟,上市公司在风险控制、风险预测、风险评估等方面的工作落实还不完善,因此仅有少数的上市企业进行了风险评估,并建立了风险应对措施。

根据2012年沪市、深市上市公司的年报发现,我国上市公司风险评估环节呈现出明显的行业、地区差异。

从2012我国上市公司部控制指数均值来看,我国上市公司风险评估方面在东西部差距仍然很大,东部地区的上市公司在风险评估方面要较西部地区成熟。

同时从行业来看,金融业的风险评估较为完善,而其他行业的风险评估差距较大,其中房地产、社会服务业的排名较为靠后。

(三)控制活动现状2010年4月26日,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部控制配套指引》,连同2008年发布的《企业部控制基本规》共同构筑了我国上市公司的部控制规。

在部控制规中要求控制措施一般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

通过对上市公司控制活动的了解,80%以上的上市公司都在加强部控制活动。

一部分上市公司从销售、生产、资产、采购、财务等方面完善了制度,加强了各种控制活动。

(四)信息沟通现状根据《企业部控制规》的相关规定企业应当建立信息与沟通制度,明确部控制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确保信息及时沟通,促进部控制有效运行。

截至到2012年12月31日,沪、深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共有2472家,其中2223家上市公司在2013年4月30日前披露了部控制评价报告,披露比例为90.04%;246家未披露部控制评价报告,占比9.96%。

在没有披露部控制评价报告的上市公司中,仍有部分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披露了部控制建立健全情况,只是披露情况较为简单或者没有明确的容。

(五)部监督现状部审计机构和监事会是上市公司部控制的监督机构,负责上市公司的日常监督和专线监督。

但是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部监督情况看,绝大部分上市公司都设有部审计部门和监事会。

70%以上的上市公司是由部审计部门负责对企业的部控制进行评价,20%左右的上市公司由财务部门或董事会对部控制进行评价。

此外,监事会的监督职责履行情况不容乐观,在出具的相关评价中仅仅出具简单的评价标准,甚至还有些企业仅仅表示“部控制已经健全”作为评价结果。

三、我国上市公司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从当前我国上市公司部控制的现状看,虽然有一定的进步和发展,但是还存在一些缺陷和漏洞,严重影响了我国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也导致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虚假信息不断,部贪污腐败泛滥的现象严重。

当前,我国上市公司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一)部环境脆弱首先,股权集中程度较高。

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具有直接影响,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部控制的现状分析可知,目前我国上市企业特别是国有上市企业和民营上市公司,股权集中程度过高,甚至存在着一股独大的问题,因此公司大额资金使用、主要资产处置、重要人事任免、部控制体系建设等重要事项都由其董事长或总经理决定,即便是参与集体决策,但是大都走形式,过场。

股权集中程度过高,直接导致公司治理结构不完整,从而影响部控制的实施。

其次,董事会结构不合理。

独立董事的机制的引入,就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对公司经营的监督管理。

但是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董事会结构看董事会人员的数量还较少,仅仅是满足证监会的相关规定。

此外,据专家研究表明董事会规模越大,公司的市场价值就越高,而目前我国上市董事会九人制人数过少,导致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个人对公司的控制。

最后,高管激励机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上市公司相继建立了一系列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例如高管年薪制、经营者持股制、经理股票期权计划等,但是在实际当中发展,这些机制在对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激励与约束时,并不能达到对经营者管理的目标,反而暴露出一些弊端和问题。

例如说“单位穷经营者富”、“59岁现象”以及任职期间过度消费等问题,这些弊端和问题的存在都大大影响了上市公司的改革和发展。

(二)风险评估环境薄弱首先,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上市公司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更多的风险因素,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上市公司都存在着风险防意识薄弱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