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20年高考论语选读复习指导
2020年高考论语选读复习指导
• 孔子说:“丘闻之,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非礼,无以事天地之神也; 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 姻疏数之交也。”(《礼记·哀公问》)
• 作为原始礼仪,它们的原型本有 其极为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政治作用。 远古氏族正是通过这种原始礼仪活动, 将其群体组织起来、团结起来,按着 一定的社会秩序和规范来进行生产和 生活,以维系整个社会的生存和活动。 因之这套“礼仪”对每个氏族成员便 具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它相当 于后世的法律,实际即是一种未成文 的习惯法。
4、为什么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 足,君孰与足” ?
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食) 送死(丧)和祭祀。统治者要“节用而爱 人,使民以时。”(1.5)他反对横征暴敛, 认为苛政猛于虎。当自己的学生为季氏敛 财时,他公然号召其它学生“鸣鼓而攻之 可也。”(11.17)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 税,要藏富于民。
2010高考浙江卷
(三)(4分) 24.《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 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 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4分)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 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欧阳修《朋 党论》)
答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 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 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 不同的价值取向。
2020年浙江省语文高考 《论语》复习
高考《〈论语〉选读》考纲范围
第一课:为政以德(德政主张、均贫富含义) 第二课:克己复礼(礼治主张、礼仁关系、孝悌之情) 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责任感、坚忍不拔的精神) 第五课:仁者爱人(仁爱观) 第六课:君子之风(义利观、道德修养的内容和要求) 第八课: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 第十一课: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第十二课:高山仰止(师生关系与道德观) 第十三课:沂水春风(师生关系与礼乐治国的理想观) 第十四课:中庸之道(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
《〈论语〉选读》考试要求 《浙江省普通高中心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基础要求:就是指名句名段的背诵积累、重点字词句 段的翻译以及课文内容的解读等。
发展要求:主要是指初步理解文化经典《论语》的文 化内涵,探究传统文化对人生和社会的影响以及作用。
2020年高考考试说明 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的正确解读和批判 继承。 考查形式
• 由于分封关系所形成的经济、政治地位的不同,西周贵族分天子、 诸侯、卿大夫、士四个等级,构成上对下控制,下对上服从的 “王(天子)臣公(诸侯),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左传。 昭公七年》)的关系。
政统与血统的密切结合的等级制度,是周代统治制度的突出 特点。
练习:
1.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送死和祭祀。 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他反对横征暴敛, 认为“苛政猛于虎”。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税,藏富 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这是否表明孔子是主张君民平等、贫富不分的呢?请简述 之。(不超过100字)(《为政以德》)
周礼
• 钱穆先生说:“孔子为中国儒学传统之大宗,而孔子平生 为学,其最所尊仰者,实为周公。”“甚矣吾衰也!久矣吾 不复梦见周公!”(7.5)“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 周!”(3.14) “觚不觚,觚哉!觚哉!”(6.25)孔子说: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交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 也。其或继周其,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他说: “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论语·雍也》)
1、默写题 2、简答题
复习《〈论语〉选读》的几个步骤
第一、知道材料来自哪篇课文(特 别记住课文标题)
第二、知晓每个材料的意思(内容), 也就是能基本翻译句子。
第三、找出材料反映孔子的什么思想。
内容提要:
一、试卷结构及难度设计 二、《〈论语〉选读》中包含的孔子的主
要思想内容 三、《论语》探究题例题分析及练习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 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24.(1)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1分)
(2)从孔子对子路两次评价的共同特点中概括出孔子的 教育特色,并加以评析。(3分)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 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24.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 点态度。(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 会赞成谁的观点?(1分)
(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3分)
示例四: 2010《考试说明》参考样卷 (三)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分)
2018考试说明参考试卷
甲
(三)阅读《论语》中的一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
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
足,君孰与足?”
24(1)有若建议哀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实行减轻赋税的政策。
(2)结合哀公与有若的对话背景,简析有若的观点
基本观点梳理的思路
• 1.孔子提倡什么? • 2.孔子反对什么? • 3.有什么正面事例? • 4.有什么反面事例? • 5.内涵,理由,做法。
政治 • 一 为政以德 • 二 克己复礼 • 三 待贾而沽 • 四 知其不可而为之
修身 五 仁者爱人 六 君子之风 七 求诸己 八 周而不比 九 出辞气远鄙倍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 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12.1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 忍也?”(3.1)
1.不是。“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均贫富” 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 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 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上下各得其分,构 建和谐社会。
孔子主张的是均无贫,所以不能表明孔子的主张 是君民平等、贫富不分
2、孔子为什么主张为政以德 ?你 怎样看待这种观点?
规范答题小结: 1、点出观点。(观点要正确) 2、结合材料分析。(分析要具体) 3、结合对立面的观点,增强说服力。(这一点视情
况而答)
1.2009年浙江省高考《考试说明》中样卷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关键概念之一:礼
•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克己复礼为仁。
礼
•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是
• 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基
• 人而无仁,如礼何?人而无仁,如乐何? 本
• 不学礼,无以立。 • 绘事后素。……礼后乎?
的
•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行
• 割鸡焉用牛刀?
为
•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统治者德高望重有感召力,则就如北极星一样,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1) 统治者自身做出榜样 就是对百姓最好的教育。“临之以庄,则敬;孝慈, 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2.20)
如果这样就没有必要“杀无道、以就有 道。”(12.19)小人必然会被感化。“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早上之风,必偃。”(12.19)这样孔子 自然就反对武力征服,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 来之。”(16.1)
24.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仁”的”思想理解是 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不正确。儒家认为,仁者爱人,但主张“以直 报怨”,而不是以德报怨。
克己复礼
• 礼乐崩坏(“无道”,要恢复“周礼”) • 礼的规范(秩序,孝悌,感恩) • 复礼办法(克己,正名)
礼
• “礼”是颇为繁多的,其起源和核心则是祭祀祖先和尊敬。“禮”从 字的结构上来说,是在一个器皿里面盛两串玉具以奉事于神。大概礼之 起于祀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而为对人,更其后扩展为各种仪 制。”
示例二
•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
狷者有所不为也。” 24.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为什么? (4分) • 点评:此题难度较合适。
道德
“德者得也。” “德”表示好的行为的成果和作用。 道的本义是人走的路,然后再引申出方法、 引导、道德等意思,如 : 道不同不相为谋 道之 以政 道千乘之国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国家
西周与春秋,周天子名义上拥有整个天下,所谓:“普天 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周天子再把土地分封 给宗室、子弟、功臣,天子所封的就是诸侯国,那时国就是指诸 侯国。诸侯国君又把国内的土地分给宗室、子弟、功臣。这些封 地就叫做“家”。贵。
范。
1、孔子为何要 “正名”?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 “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 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 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 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 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信也,言之必 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13.3)
答:过犹不及。赞同孔子的评价,理由是人的气质、 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 相牵制、互相补充,做人需要有中庸的思想; 不赞同孔子的评价,只要符合情理亦可。(4分,第 一问1分,第二、三问3分)
示例三 :2009年高考浙江卷考题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