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黄家井小学:周培丽中华民族是重视德育的民族,“立德”为我国古代所谓“三不朽”之一。
《左传》上有记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生最高的境界是立德、有德、实现道德理想,其次是事业追求、建功立业,再次是有知识有思想、著书立说。
这三者是人生不朽的表现。
把“立德”摆在第一位,是因为万事从做人开始。
“立德树人”也几乎是历代教育家共同遵循的理念。
育人之道,德字为先。
今天,在社会大变革的现实情境下,强调“立德树人”显得格外迫切。
生活中,很多人都缺乏责任感,不敢于承担,不愿承担。
我们常常在街上看到这样的场面:两辆汽车发生了挂擦,挂擦并不严重,也许是一张笑脸,一句“对不起”就可以解决的,但是,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双方互相指责,都认为是对方的不是,甚至双方互相谩骂,大打出手。
由此,引起了长长的堵车,扰乱了社会秩序。
还记得前不久,我的班上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两个同学在一起玩耍,一起奔跑,其中一个同学绊倒了另一个同学。
当时,我们马上将孩子送到了医院,让孩子得到了及时救治。
在医院,我电话通知了双方家长,将事情经过陈述给家长听,准备就医药费一事协商解决。
当时,“肇事者”家长接到电话就表示,“没什么的,医药费我们来出,最重要就是孩子没事。
”听了这话,我想:多么通情达理的家长啊。
后来,孩子的检查结果出来了,骨折,花费上千。
结果,话就不是这么好说了,这位家长就开始要求这,要求那,非要分个是非曲直,非要分个责任的多少。
她就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责任,是主动帮助同学,不应该负责,不该赔偿。
其实,她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表面上看是钱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一种怕负责任,责任感缺失的问题。
不负责任的行为经常可见,学校里,有的同学轮到自己值日,不做或提前逃跑;答应了的事情不去做;课堂上乱讲话;不写作业……社会上,驾驶员肇事逃逸,有人捡到钱包不还……这些都是不负责任的行为,难以想象,这样的人会热爱自己的祖国,会对祖国做出贡献吗?党的十七大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这就决定了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必须切实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并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追求。
作为一个教师,我有责任教育每一个学生,要让他们成为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家庭负责,对全社会负责,对国家、民族负责,对我们生活的地球负责的人。
教育学生,课堂教学是主阵地、主渠道。
除去睡眠以外,学生一天在课堂里消耗的时间约占他们生活时间的二分之一。
在这长长的时间里,他们的认知、情感、性格、意志时时都在变化着,师生间、同学间交流日复一日,个性在迅速地发展。
因此,我从上好每一节课,回答好每一个问题,做好每一次作业,甚至写好每一个字,参加好每一次活动开始,大力倡导学生凡事做到“专心踏实,认真仔细”。
在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把德育本身的目标与语文教材所蕴含的德育因素,自然地,有机地,不显痕迹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
以此来培养学生对自己负责。
结合学校开展的活动,如少先队大队部开展的“美德少年认星争优”,我组织学生学习美德少年标准,教会他们感恩父母,孝敬长辈,自觉做到问候父母辛劳,记住父母生日,关心父母健康,帮助父母分担家务,做家庭的小主人,以此来培养学生对家庭负责。
教育他们对待他人热情礼貌,言行文明,宽容待人,诚实守信,与同学互帮互助,互学互爱,共同进步,积极参加献爱心、送温暖等活动,积极参加环境保护、植绿护绿、公益宣传、扶贫救灾等小小志愿者活动,懂得劳动创造幸福,劳动光荣,教育他们珍惜父母和他人的劳动成果,不浪费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不挑吃穿,不乱花钱,不盲目攀比,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以此来培养学生对社会负责。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小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是学校、家庭等方面集合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培养的系统工程,只有各方面步调一致,密切配合,才能培养出一批富有责任感的人才,我们的国家才会日益繁荣昌盛。
2012-2013-2 中队工作总结周培丽2013-6我班有43人,学生年龄在8—9岁,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班圆满地完成了本学期的各项工作任务。
为了更好地搞好将来的工作,我把本学期的班级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造就了良好的班级风气。
半年来,我根据学校少先队大队部的教育工作计划,针对中年级学生特点,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收到显著成效。
首先利用开学之初,抓住升级的有利时机,借助班会对全体同学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使每位学生都能迅速地从假期的散漫、生活无规律中转化到正常的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激发了同学积极向上的思想意识,形成了"团结、务实、积极、争先"的良好班风,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再者,结合学生身边的正反事例认真剖析,分析其是非,总结其教训,吸取其经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完美自己;最后,利用每周一次的升国旗仪式对全班同学进行爱国主义、讲文明、懂礼貌教育,并从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入手,使每位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文明习惯,为培养新世纪的人才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借助学科教学这一阵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品德教育,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品德素质。
小学教育主要是养成教育,一个人能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关键在于小学阶段的教育,特别是低段的教育。
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每一件事,每一项活动,每一节课,长期熏陶才能形成。
近年来,我着重从入手抓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我以课堂生活为主体,以常规训练为主线,加强了对学生课堂纪律、常规、礼貌、卫生和劳动等九方面基本行为准则的教育。
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责任感和自学、自理、自控的能力,使课堂教学中师生和谐统一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三、加强了班级安全教育。
本学期中,能够针对当前不安全因素,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做到长抓不懈。
力争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从小有较强的自理能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高高兴兴上学来,平平安安回家去”。
半年来,在全班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没有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四、重视与家长的联系,双向管好孩子。
孩子的进步,集体的成长,离不开教师,也离不开家长。
为了更好地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我通过多种形式与家长建立密切联系,进行友好交往。
本学期继续进行家访、碰头会面等形式,向家长介绍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经验,通过这些工作,使很多家长重视了子女的教育,改进了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增强了做家长的责任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班级动。
本学期中除了配合学校积极完成各项教育教学工作,还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为形成良好的班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文明卫生习惯奠定了基础。
总之,全班同学经过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还存在有许多的不足之处,在以后的工作中还要继续努力。
2012-2013-1三年级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教育总结周培丽2012-12语文学科内容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俗话说:“文以载道”,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语文教学进行思想教育,就是要通过语文教学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潜在的感情和理解都挖掘出来,发挥出来。
下面,我对自己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作一个总结。
一、抓住字、词教学,进行思想教育。
在教学中抓住字词教学,,指导学生把学习字词和渗透思想教育联系起来。
如学“碴”,有个同学编了个字谜,一个人拿石头砸警察。
我首先表扬他善于动脑,然后引导大家评论,这样做对不对?把认字与育人联系起来。
思想教育渗透在语文学科的各个方面。
在写字教学中,如果把写字同育人结合起来,就能使学生在情趣盎然的字形、结构分析中把握写字规律,明白做人的道理。
二、发挥多媒体优势,渗透德育教育。
俗话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当儿童感受到纯洁、善良、真实的形象时,心中便会产生一种难以言喻的喜悦和兴奋,这将有助于他们道德完善,情趣的陶冶及对人生真谛的领悟。
电教手段以它独特的优美画面,悦耳的音乐,激发学生继续探究作品内在美及主动学习的精神,达到“授文传道”的目的。
三、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文章中心。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文学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口诵心悟的过程,就是运用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朗读技巧,还要多读多想,潜心阅读,读出内涵、读出感情、读出意味。
四、重视习惯养成教育,培养良好习惯。
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善多变,思维辨别能力差,我们就要从一些起码的习惯上要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如写字的习惯,生活习惯,文明用语习惯等方面,加以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增强其辨别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总之,我们要通过语文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潜在的感性和理性的能力都挖掘出来,发挥出来,把德育渗透在听、说、读、写的各个环节,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之和谐统一,让学生在接受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体会作品的内在蕴含,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达到授文传道的目的。
2012-2013-1三年级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总结周培丽2012-12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
从小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通过语文学科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学科渗透,巧妙地融法制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一、利用课文内容向学生渗透法律知识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
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
我们要充分挖掘小语课文中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法制教育。
在学完课文《北大荒的秋天》后,学生都对北大荒的美景由衷地喜爱,学生通过分析、通过讨论、通过比较就会发出感叹“保护环境多么重要啊!”这样联系实际渗透法制知识,使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自然认同。
二、在口语交际中展示法治现象,迁移学生的法制认知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为口语交际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思考,深化对某一事件或某一现象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