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运动性疲劳的判断
一.实验目的:掌握运动性疲劳的生理指标测定与评定的方法
二.中文摘要
人体疲劳时,各器官系统功能都下降。

下降的程度和疲劳程度有关。

因此测定运动前后一些生理指标变化,可以判断是否出现疲劳及疲劳程度。

准确判断运动训练后的疲劳程度,对于合理安排运动负荷,防止过度疲劳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生自行设计与实地操作,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关键词】判定疲劳的生理指标疲劳程度运动负荷过度疲劳
三、前言
对运动员来说,参加训练或比赛是常有的事。

当训练和比赛负荷超过于机体承受的能力,而产生的暂时的生理机能减退现象,是运动员为了提高运动成绩而进行大运动量、大强度训练所引起的机体机能的变化。

这就是经常所说的运动性疲劳。

正确评价运动性疲劳的发生及其程度,对于科学地指导训练、健身运动,提高运动成绩和工作绩效,增进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四、实验方法
1.唾液
唾液PH值:由于长时间剧烈运动后,乳酸生成增多,血液PH值下降,使唾液PH值也下降,因此,测定唾液PH值可用于判断运动性疲劳。

检测:让受试者将口腔中的唾液清除掉,然后使新产生的唾液沿口唇流出,用镊子把测试唾液 PH值的试纸贴在舌尖,待其充分吸湿后取出,立即与比色表对照。

评价:运动后唾液PH值降低,表示机体疲劳。

(二)生理测量
1.肌力
疲劳时参与工作的肌肉(或肌群)的力量会下降。

因此,测定工作前后的肌肉力量,可判断参加工作的肌肉是否出现疲劳及其疲劳的深度。

简易测试方法:根据参与工作的主要肌群确定测试内容,以上肢工作为主的运动可用握力或屈臂力量测试;以腰背肌工作为主的运动可选择背力测试等;呼吸肌力量测定则一般
采用肺活量测试。

(1)背肌力的测定:
①受试者站在背力计踏板上,两手握住把柄,两膝伸直,用力向上拉;
②记录指示盘上所示的数字为受试者的背力数值;
③连续测量3次,取最大值或计算均值;
④肌肉工作前后各测1组,进行比较。

(2)握力的测定:
①受试者手持握力计,臂下垂(或侧平举),用最大力量握握力计;
②记录指示盘上所示的数字为受试者的握力数值(注意测量时不要挥动上肢);
③左右各测3次,取最大值或计算均值;
④肌肉工作前后各测1组,进行比较。

(3)臂力的测定:
受试者两臂与肩同宽,两手正握单杠悬垂于单杠上,然后屈肘拉身体向上(要求受试者的下颌超过单杠的水平面为1次,每次间隔时间约2~3s);
记录其完成的次数;
③肌肉工作前后各测1组,进行比较。

(4)呼吸肌力量的测定:
①连续测定5次肺活量(每隔15s测量一次);
②将5次测量值描记在坐标纸上;
③运动前后各测1组,进行比较。

评价方法:如果没有其他特殊原因(如肌肉损伤),运动后肌肉力量平均值低于运动前水平,或几次力量测定值连续下降,即为肌肉疲劳;如果一次练习后连续几天肌肉力量不能恢复,则疲劳程度较深。

2.肌肉硬度
骨骼肌疲劳时不仅收缩机能下降,而且肌肉的放松能力也下降,表现为肌肉疲劳时,肌肉不能充分放松,肌肉硬度增加。

用肌肉硬度计可以测定肌肉收缩及放松状态的硬度,或肌肉附近组织的硬度。

测试方法:将硬度计置于被测肌肉表面,使硬度计与皮肤表面贴紧,缓缓施加压力,硬度计数字显示盘上即可显示出压力的大小,连续测定3次肌肉放松状
态下的肌张力,记录最小值。

评价方法:如果运动后肌肉放松状态下的张力增加,则表示肌肉的放松能力较差。

骨骼肌这种持续性收缩状态,可挤压毛细血管,使毛细血管压力升高,影响肌组织血液循环,造成机体运动机能下降,影响机体恢复。

4.心率
心率(HR)是评定运动性疲劳最简易的指标,一般常用基础心率、运动后即刻心率和恢复期心率对疲劳进行评价。

(1)基础心率
基础心率是基础状态下的心率,即清晨、清醒、起床前、静卧时的心率,一般用脉搏表示,机体机能正常时基础心率相对稳定。

如果大运动负荷训练后,经过一夜的休息,基础心率较平时增加 5~10次/min以上,则认为有疲劳累积现象;如果连续几天持续增加,则应调整运动负荷。

在选用基础心率作为评定疲劳指标时,应排除惊吓、噩梦、睡眠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2)运动中心率
可采用遥测心率方法测定运动中的心率变化,或用运动后即刻心率代替运动中的心率。

按照训练-适应理论,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完成同样运动负荷时,心率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一般情况下,如果从事同样强度的定量负荷,运动中心率增加,则表示身体机能状态不佳。

(3)运动后心率恢复
人体进行一定强度运动后,经过一段时间休息,心率可恢复到运动前状态,身体疲劳时,心血管系统机能下降,可使运动后心率恢复时间延长,因此,可将定量负荷后的心率恢复时间作为疲劳诊断指标,如进行30s20次深蹲的定量负荷运动,一般心率可在运动后3min内恢复至运动前水平,而身体疲劳时,这种恢复时间可明显延长。

5.血压体位反射
大运动负荷训练后,植物性神经系统调节机能因疲劳而下降,使血管运动的调节发生障碍。

血压体位反射主要是测定心血管系统调节机能。

测试方法:
①受试者取坐位,安静5min后测量血压;
②受试者随即仰卧并保持卧姿3min;
③使受试者恢复坐姿(推受试者背部使其被动坐起,不能让其自己坐起);
④立即测量血压,并每隔30s测一次,共测2min。

评价方法:
①2min内血压完全恢复为正常,没有疲劳;
②2min内恢复一半以上为调节机能欠佳,轻度疲劳;
③2min内完全不能恢复为调节机能不良,疲劳较深。

6.反应时
反应时是指刺激信号(光、声音等)出现后机体迅速做出反应的最短时间,分为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

疲劳时反应时明显延长,特别是选择反应时延长更明显,表明大脑皮层分析机能下降。

五、结果与分析
疲劳是运动训练的必然产物。

没有疲劳就没有超量恢复,运动成绩就不可能提高。

相反,疲劳又影响运动成绩的提高。

疲劳与提高成绩是矛盾的统一体,解决好疲劳的恢复问题,就能够为运动员成绩的提高创造良好的条件。

疲劳产生原因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在疲劳恢复方面要采取多种方法。

综上所述,做为教练员一定要重视课余训练的恢复手段的运用,了解运动性疲劳的恢复与训练效果之间的关系,科学安排训练计划和恢复手段,才能有效地避免运动员过度疲劳的产生,才能更快,更好地完成训练任务,才能向高一级别的运动训练单位输送,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运动员。

六、分析与讨论
(1)学生依据导论课进行分组(4-5人/组)设计运性疲劳的检测方法准确判断运动训练后的疲劳程度,对于合理安排运动负荷,防止过度疲劳有重要的意义。

(2)结合运动强度和量的大小观察各项指标的变化正确评价运动性疲劳的发生及其程度,对于科学地指导训练、健身运动,提高运动成绩和工作绩效,增进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3)受试者要密切合作,运动前后要坚持同一指标和同一部位进行测定以防测
量误差
七、结论
判定疲劳的程度一般可根据以下三个方面综合起来进行评定:
1.根据学生和运动员的各种自觉症状如疲乏、头晕、心悸、恶心、呕吐等加
以评定。

2.根据疲劳时的客观体症如面色、排汗量、呼吸、动作和注意力等,进行评
定。

3.根据身体各器官系统的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的情况如:心率、心电、反射
时、肌腱反射、肺活量、血压、握力和尿蛋白等进行判断。

八、参考文献
1、《运动训练学》主编:田麦久高等教育出版社
2、《运动生理学》(第二版)主编:邓树勋王健乔德才高等教育出版社
3、《运动解剖学》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人们体育出版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