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语文《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学习单

高二语文《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学习单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自主学习任务单东海高级中学张利一、学习目标1.了解辛弃疾,体会本词词意及作者浓墨重彩的“愁”。

2.掌握对比手法和叠句使用。

3.体会本词构思的巧妙,并培养热爱宋词的情感。

二、学习过程【知识链接】辛弃疾(1140—1207)1.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为豪放派词人代表,人称“词中之龙”。

2.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

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3.辛弃疾,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后人遂以“苏辛”并称。

苏词“豪旷”,辛词“豪壮”。

4.辛弃疾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5.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

著有《稼轩长短句》。

写作背景这首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1】解释下列词语。

书……壁:少年:层楼:赋新词:强说:而今:却道:【思考2】根据诗词特点,展开合理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本词大意。

(二)再读课文,细读品悟【鉴赏1】词人少年时有没有愁?【鉴赏2】词人少年时没有愁,为什么还要写?【鉴赏3】找出上片中的一处叠句,思考其作用。

【鉴赏4】词人成年以后的愁,又是一种怎样的愁呢?请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说一说。

【鉴赏5】“而今识尽愁滋味”的“而今”和“尽”字分别有什么表达效果?【鉴赏6】下片中又有一处叠句,思考其作用。

【鉴赏7】明明要说愁,为什么却说天气了?表现作者怎样的心情?【鉴赏8】分析“却道‘天凉好个秋’!”中的“却”字的表达效果。

(三)深度研读,重点突破【思考1】上片中“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和下片中“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其内涵是否一样?【思考2】为什么词人“欲说还休”?是什么原因使他想说却又不说了?【思考3】结句“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采用欲吐还咽的抒情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思考4】“少年”和“而今(老年)”,哪个是主,哪个是宾?(四)学习反思,理解建构【专题总结】南宋中期以后,以辛弃疾为旗手的辛派词人的出现,标志着宋词创作进入了又一个高峰期。

辛弃疾善诗文,但以词名世。

辛弃疾的词的成就在“以文为词”,具有以下艺术特色:1.悲壮激烈,发扬奋厉的英雄主义色彩。

辛词的基调是英雄主义,坚定的抗战决心,炽热的爱国热情,顽强的斗争精神,豪迈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辛弃疾最有价值的优秀歌辞的基调。

2.豪放而凄美的风格。

稼轩词豪放之中蕴含着一种婉丽凄美的情致,形成豪放而凄美的风格。

豪放之中,沉咽蕴藉,空灵缠绵,深得浑融深厚之妙。

3.以文为词的形式解放。

辛词在形式、格律、语言手法上大胆创新。

用韵绝不限制,不讲雕琢,随意抒写,形成一种散文化的歌辞。

总之,辛弃疾以其独特的英雄壮志和豪情,以文为词,大大扩展了词体的题材范围,形成沉郁豪壮的主体风格,又兼有婉约深曲和清新质朴的格调,可以说熔铸百家,自由挥洒,多姿多彩。

《艺概》称“稼轩词龙腾虎掷”,《白雨斋词话》说辛弃疾是“词中之龙”,其词“气魄极雄大,意境却极沉郁”,并非虚誉。

三、效果检测1.“为赋新词强说愁”一句中“强”读作,意思是。

(2分)2.词中“愁”有不同含义,上片含有之意,下片含有之意。

(2分)3.对比是本首词一大特色,如内容上“______”和“______”、“______”和“______”构成对比。

(4分)4.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 “丑奴儿”是词牌名,“书博山道中壁”是词的题目。

B. 反复、对比和对偶是本词采用的修辞方法,也是本词流传千古的根本原因。

C. 上阕有两组因果关系:前一句“爱上层楼”是果,后一句“爱上层楼”是因。

D. 上阕的“愁”是少不更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阕的“愁”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哀愁。

5.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词的上片侧重回忆作者“少年”时的“愁”,词的下片侧重抒发作者“而今”的“愁”。

B.上片中的“不识”描绘了年轻时的纯真无知,下片中“识尽”概括了作者艰辛的历程。

C.词的上片作者把不谙世事的闲愁当做了愁,词的下片作者感慨“欲说还休”的愁绪。

D.词的上片作者的情绪悲壮豪放,词的下片作者的情绪哀婉凄绝,全词形成鲜明对比。

6.下面关于本首词中“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无病呻吟之闲愁。

B.词中的“愁”,有指词人忧国忧民之忧愁。

C.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抑郁、伤感之离愁。

D.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怀才不遇、报国无路之哀愁。

7.下列诗句中,与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相类似的一句是(3分) ( ) A.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B.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C.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D.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8. 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全篇写“愁”,上、下片用了三个“愁”字。

上片“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和下片“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其内涵是否一样?结句“天凉好个秋”采用欲吐还咽的抒情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6分)(课后【品读与探讨】P103页,第2题)9.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相关题目。

(5分)蝶恋花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1)两首词都写“愁”情,前一首是之愁,后一首是之愁。

(2分)(2)对两首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首词都触景而生“愁”情。

C.“强乐还无味”突出了“愁”情挥之不去。

B.词中人对此“愁”都无怨无悔。

D.“却道天凉好个秋”表明词人摆脱了“愁”情。

【参考答案】(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1】解释下列词语。

书……壁:写在……墙壁上。

少年:年轻的时候(年少时)。

层楼:高楼。

赋新词:写新词。

赋:写。

强说:勉强说,硬要说。

而今:如今,现在。

却道:却说。

【思考2】根据诗词特点,展开合理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本词大意。

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愁苦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

喜欢登上高楼,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勉强(硬要)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最终没有说。

想说却最终没有说,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二)再读课文,细读品悟【鉴赏1】词人少年时有没有愁?少年时没有愁,所谓的愁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

作者登上高楼,效仿前辈的文人雅士抒发所谓的忧苦之情,只是故作深沉。

【鉴赏2】词人少年时没有愁,为什么还要写?作者描述这一矛盾现象,真实地写出了他少年时的生活,既是回忆,也是自省。

【鉴赏3】找出上片中的一处叠句,思考其作用。

“爱上层楼(A)。

爱上层楼(B),”此叠句有力引起下文,A同首句构成因果关系,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

B同上片结句“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

叠句把两个不同层次联系起来,起到“中间枢纽”作用。

【鉴赏4】词人成年以后的愁,又是一种怎样的愁呢?请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说一说。

成年以后愁太多了,作者归南宋三十年来,深受投降派的排斥,空有满腔抗金救国热情,却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过着闲居的生活,白白地虚度年华,这是一种忧国忧民、怀才不遇的哀愁。

【鉴赏5】“而今识尽愁滋味”的“而今”和“尽”字分别有什么表达效果?“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

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尽:概括、包含着词人一生众多的艰难与辛酸,使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作了一大转折,领起“欲说还休”。

【鉴赏6】下片中又有一处叠句,思考其作用。

“欲说还休(A)。

欲说还休(B),”A句紧承“尽”,愁到极点无言说。

B句紧连下文忧国伤时,报国无门之意在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形下,不便直言,转言天气。

秋色入心即为愁,深沉含蓄。

下片叠句与上片互为呼应,表现自己愁闷已极,反映出作者饱经忧患的心路历程。

【鉴赏7】明明要说愁,为什么却说天气了?表现作者怎样的心情?因为愁多愁深而无法说清;因为投降派把持朝政,说了也于事无补;因为在当时抒发这样的忧愁是种大忌,只能顾左右而言他了。

表现了作者痛苦矛盾的心情,悲愤愁苦溢于言表。

【鉴赏8】分析“却道‘天凉好个秋’!”中的“却”字的表达效果。

今昔对比,突出强调了今日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愁之深重。

(三)深度研读,重点突破【思考1】上片中“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和下片中“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其内涵是否一样?不一样。

①前者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涉世未深“少年”的无根之愁、做作之愁。

②后者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受到压抑、无以言说、无法解脱之愁。

【思考2】为什么词人“欲说还休”?是什么原因使他想说却又不说了?处境的残酷。

统治者处处排挤、打击他,他处处受猜忌,所以有愁不敢说。

更主要的原因是,一生抱负化作流水,鬓发苍苍,功业无成,而又没有知音,无人理解。

这种孤独的愁情,跟谁诉说,说了又有什么用,这中间也包含着对南宋小朝廷的无限失望。

【思考3】结句“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采用欲吐还咽的抒情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作者笔锋一转,把原来想说的话咽回去,改口说,天气凉快了,多好的一个秋天。

短短两句词,写出了抒情主人公的两副面孔:一副是心事重重,愁思百结;另一副是吞下苦泪,强作笑颜。

“欲说还休”反映了辛弃疾归宋后的真实生活处境,而“却道‘天凉好个秋’”是看似洒脱,却欲言不能,实际却深沉含蓄。

这一腔“愁”,词人越是不说,越是令人感到愁的沉重。

充分展现了他那深沉、复杂、矛盾、哀怨的内心世界,耐人寻味。

【思考4】“少年”和“而今(老年)”,哪个是主,哪个是宾?“少年”为宾,“而今(老年)”是主,少年之愁,是可说之愁,是激昂之愁;老年之愁,是无言之愁,是沉郁之愁。

而这种浓得化不开,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愁情,才是词人要传达的。

以昔衬今,对比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词人内心愁苦之深重。

(四)学习反思,理解建构【专题总结】南宋中期以后,以辛弃疾为旗手的辛派词人的出现,标志着宋词创作进入了又一个高峰期。

辛弃疾善诗文,但以词名世。

辛弃疾的词的成就在“以文为词”,具有以下艺术特色:1.悲壮激烈,发扬奋厉的英雄主义色彩。

辛词的基调是英雄主义,坚定的抗战决心,炽热的爱国热情,顽强的斗争精神,豪迈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辛弃疾最有价值的优秀歌辞的基调。

2.豪放而凄美的风格。

稼轩词豪放之中蕴含着一种婉丽凄美的情致,形成豪放而凄美的风格。

相关主题